余正裔

光緒十六年(1890年),長子余延澤入郡庠,不久,余正裔被委派為大冶東路官礦局總辦。 丁酉(1897年),學使龐公鴻文按臨,長子延澤拔列萃科,次延甲入邑庠。 壬寅(1902年)三月,遭太夫人喪,聞訃成服。

清末洋務運動實業家

余正裔,字根理,號公胄,湖北鄖縣黃龍灘人(今十堰市黃龍鎮人),生於道光三十年(1850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故於宣統二年(1910年)二月初四日,享壽六十歲。余正裔的父親叫余隆印,余隆印的曾祖余世介乃湖北武昌縣宮台山人,余世介於乾隆二十年前後攜三子移民到鄖縣石化溝開墾荒地落籍鄖縣,到了孫子余師榮這一代,家業已經興旺起來,余師榮移居黃龍鎮前街,余師榮有子二,長隆廷,官四川候補道。次子就是余正裔的父親余隆印,號月川,生有五子:正裔、逵、卓、章、楫。
余正裔就是余隆印的長子,從小聰明好學,舉止若成人,長秉庭訓,學問明達,弱冠應試,得到時任湖北學政的張之洞的賞識,被選拔入鄖陽府學,稱為府庠生,余正裔的名與號就是張之洞所改,余正裔後來又和堂兄余正衷一起到宜城拜宜城學官何雪園為師。
同治十二年(1873年),余正裔二十三歲,被湖北學政洪鈞錄取拔貢,父親余隆印曾經在隨余隆廷在四川瀘州任所幫辦事務,了解州縣刑名錢穀殷繁,最容易勞民傷德,因此在余正裔赴京應試的時候,告誡余正裔,若得小京官,則留京任職,倘若被任命為知縣,就回家不要上任。待榜發,以二等第一,果然被選拔為知縣,遂堅不就任,復改為京官,授兵部郎中。
任職不久,光緒元年(1875年)父親病故,遂丁外艱,回籍守喪。
光緒四年(1878年)春天,守喪完畢,安排好家事,遂攜帶家眷及幼弟正楫赴京供職,正值北闈,遂入試,同鄉好友見過余正裔的文章,認為余正裔會中進士,結果放榜以後沒有錄取,余正裔認為得失由命,遂淡泊科舉,專心研究經世致用之學,中外之書頗有涉獵,閒暇朝夕與吳兆泰、屠仁守洪良品李紹棻等名士為莫逆之交。榮祿算是余正裔恩師,當時以尚書退職在家,非常欣賞余正裔的才能,對其甚是器重。
當時,東三省臨近日俄,武備廢弛,清政府派穆圖善為東三省欽差大臣,督理東北練兵事務,榮祿推薦余正裔入穆圖善幕府襄贊機要,練兵章程皆為余正裔手定,穆圖善對其也十分信任。
不久,洪鈞出使俄國,因為洪鈞同治十二年時任湖北學政,余正裔拔貢就是鴻鈞所選,因此,洪鈞算是余正裔的恩師,洪鈞請求朝廷調余正裔隨他出使俄國,襄辦外交事務,穆圖善聽說後堅持不放,不久,穆圖善在吉林病故,接任者為定安,余正裔同定安意見不合,毅然請假離營回兵部銷差。奉天將軍慶裕挽留不同意他走,余正裔態度十分堅決,毅然離開。
這時已經是光緒十四年(1888年),張之洞任兩廣總督,余正裔準備去看望張之洞,於是讓夫人楊氏同三子延祺暫且住在煙臺,命長子延澤、次子延甲趕回老家結婚。張之洞聽說余正裔要來,喜出望外,準備任命余正裔為槍炮廠總辦。不料,朝廷又調任湖廣總督,以湖北是余正裔的老家,張之洞正準備搞洋務,興辦實業,便安排余正裔以兵部郎中身份委派他前往興安(陝西安康市)、漢中、鄖陽三處調查煤鐵礦產資源,以備開採。余正裔於是攜帶家眷南下,一路考察,至漢陽見張之洞,被任命為漢陽鐵廠會辦。
光緒十六年(1890年),長子余延澤入郡庠,不久,余正裔被委派為大冶東路官礦局總辦。1892年,次子延甲考入縣學,同年五月,夫人楊氏病故,1893年,續娶田氏,余正裔看到官辦礦的弊端,毅然脫離政界,調查到興國州(湖北陽新縣)炭山灣煤礦貯量豐富,煤質較佳,因此請求集資自辦煤礦,但是因為炭山灣煤礦地下水比較多,花費巨大,家產盪盡,歷盡艱辛。1895年,田夫人又病故,繼娶屠氏。又四處籌集商股不順,經過研究認為,必須要學習西方的採礦方法,採用先進設備大辦才能取得效果,於是先後同外商亨達利、萬順洋行訂墊資購買設備契約,先後花費數十萬銀元,費時近二十年,後來又收購羅漢山、陳家山、鰋魚頭等處煤礦以及韓家山銅礦,擴充經營範圍,矢志不渝,心力交瘁。
1897年,長子余延澤入拔貢,次子延甲也考取庠生,1898年戊戌變法、1900年八國聯軍攻占北京,東西洋勢力輪番侵略中國,張之洞提倡廢科舉,注重西學,長子余延澤被奉天總督趙爾巽選派到日本法政大學留學,三子延祺也入兩湖書院學習數學,又考入武昌師範學校讀書,畢業後回鄖縣黃龍灘倡辦女子學校。
1902年三月,母親白夫人病故,訃聞,以路途遙遠,礦事繁忙,不能親回老家送終,哀毀過度,遂得嘔血之疾,時逢清廷大廈將傾,人民擾攘,陽新炭山灣煤礦民俗強悍,動輒引起糾紛,經常要費心費力去處理,耗費了大量的精力,忙的筋疲力盡,加上疾病纏身,難以維持,1907年,長子延澤從日本法政大學畢業回國,遂命其繼續接辦。1910年二月初四,余正裔病故,葬於鄖縣西鄉黑虎保秦家坪青龍寨之麓,誥贈花翎候選道,封中議大夫。享年六十歲。
近百年來,隨著歷史變遷,這位鄖陽山區出來的近代實業家,洋務運動的傑出人物,就這樣默默無聞的湮沒於歷史的長河中,無人知曉,當年隨著余正裔一起參股炭山灣煤礦的劉歆生也成了民國漢口的地產大王,一些歷史記載逐漸把炭山灣煤礦的創辦人也說成是劉歆生,而余正裔這個炭山灣煤礦的創辦人則變成了法國郎中金正裔,不惟堂堂清政府兵部郎中改了姓,連國籍、職業都被改了。

黃龍鎮余公公胄傳

陳宦 撰
公諱正裔,號公胄,母白太夫人,月川公(隆印)喆嗣也。生而穎異,舉止若成人。長秉庭訓,學問明達。弱冠應試,蒙學使張公之洞賞識,入郡庠,改公名與號,贈聯褒獎,受知文襄公,自茲始然。
公抱負宏偉,以造真學問,宜訪名師。遂負笈出從宜城學官何雪園先生游,同門如嫡堂兄子衡、黃君小川少川昆玉、王君嘉謨輩,朝夕切磋,吟詩會文,風雅至今傳播。
同治癸酉(1873年)科,受學使洪公文卿知,食餼,選登拔萃。大父月川公(隆印)忠厚慈善,曾赴胞兄雲卿公(隆廷)四川瀘州各任所,見夫州縣、刑名、錢穀之殷繁,稍涉疏忽,最易損德累民。公晉京朝考,瀕行,訓公謂應廷試,若得小京官則就,得知縣則舍。迨榜發,以二等第一,欽取知縣,改就京曹,授兵部正郎。
初,公入都,陸路由襄樊北上,一日宿店,聞鄰房有同年吳君病歿,僅從僕。公墊資厚殮,封志衣物,請與縣,派役護柩回里,不索賞貲,卒無德色,蓋公之孝友好義、慷慨豪俠,天性如此者,旋丁外艱,回藉喪葬盡禮。
光緒四年(1878年)春服闋,兩房析居,門庭新建,遵太夫人命,內事躬自主持,外事委公弟鴻軒(正煃)理;若爾齋、斐臣諸弟,均延師課讀,冀克樹立家政,籌備安全。公攜眷及幼弟仙舟赴京供職。值北闈入試,同鄉友見公文,鹹屬意,榜放,一常士獲雋,公以得失由命,淡泊科舉,專究心經世致用之學,閡中肆外匪伊,朝夕與吳公兆泰、屠公仁守、洪公良品、李公紹棻諸君子為莫逆交。恩師榮相國祿以尚書退職家居,知公子有素器,重甚深。
東三省近鄰日俄,武備廢弛,朝廷特簡穆將軍圖善為東三省欽差大臣,督理練兵事,幕府極一時之選,榮相力為推轂,奏調入營總辦摺奏,贊勷機要,凡練兵章程,經公手定,悉合法度。穆公心服,正貲依畀,適受知師洪公鈞簡出使俄國,差調公勷辦外交。穆公聞而堅留。公感優遇,籌畫詳盡。詎穆公駐節雞林中道星殞,繼任者為定將軍安,意旨不合。公毅然清假離營,咨部銷差。奉天將軍慶裕帥挽留未允,稟朝入而夕就道。
公在東竭力獎掖後進,如李公聘三署營口道,辦交涉有聲譽;張公得軒任康平有惠政;王公良臣御俄剿匪著勛功,民國任混成旅長,皆由公援引而起。公之品節詳明,操守純正,行誼又若此。
時文襄公督兩粵,順道往侯,德配楊恭人同季子延祺暫寓煙臺,命長子延澤、次延甲回里省親完婣。時光緒十四年(1888年),家已分居。文襄公喜公至,欲委以槍炮廠總辦,旋調督兩湖,以鄂為公桑梓地,振興實業,借重調查,且以服官辦礦同一報國相勉。先委查勘興安、漢中、鄖陽三屬煤鐵各礦,以備開採。公義不容辭,攜眷回梓。差竣,奉委漢陽鐵廠會辦。
庚寅(1890年)年長子延澤入郡庠,未幾,任大冶東路官礦局總辦。壬申(1892年),次子延甲考取縣案。五月,楊恭人逝世訃至,公痛悼齋醮。翌年,續娶田孺人。恥官礦之功未竟,脫離政界。查有興國州屬之炭山灣煤厚質佳,稟請集資自辦,詎炭多水旺,工艱費鉅,家產盡毀。乙未(1895年)田孺人病歿,復娶屠孺人繼。加商股未效,知非仿西法大辦不可。遂先後與亨達利、萬順洋行訂墊貲購機之約。契約完善不損利權,用款數十萬,費時近廿年。外購辦羅漢山、陳家山、鰋魚頭煤礦及韓家山銅礦,擴充範圍。又歷有年,公計畫偉大,矢志不移,心力於焉交瘁。
丁酉(1897年),學使龐公鴻文按臨,長子延澤拔列萃科,次延甲入邑庠。戊戌庚子(1898年、1900年)政變,東西洋勢力日逼,朝野名碩群謀興學育才,注重科學,廢科舉之議起,文襄持之尤力。長子延澤先由奉督公趙公爾巽咨派入日本習法政畢業大學。公復命季子延祺入兩湖書院專習西算,嗣考入武昌府師範卒業,後擔任本鄉國小女學校,務為故里倡。白太夫人頤養高堂,公聞之亦覺稍微忻慰
壬寅(1902年)三月,遭太夫人喪,聞訃成服。公以礦事羈滯,未克親視含殮,哀毀過情,遂得嘔血疾。惟炭山灣礦屬創辦地方風氣錮蔽,民俗強悍,動輒聚眾滋鬧。公堅毅鎮定,寬嚴相濟。對於正紳端人,優禮有加,強梁者請於官,繩之以法,事後心悅誠服。興、冶人士自清至民國,無論紳耆鄉愚,猶稱揚不絕口。信公之德惠,感人者深且遠也。然公才識志量超越等倫,卒以積勞成疾,未覩竟功。長子延澤繼續接辦,始獲告成。公雖歿,卒酬裕國利民素願,為全鄂實業先進。嗟夫!數十年苦心孤詣,注力實業,酬師知者,即所以報國家志願偉大,非公其誰與歸也哉!
胞弟四:長正煃,次正袞、正章、正;原配楊恭人孝慈恭儉,相夫教子,懿範永昭。生子三:長延澤,次延甲、延祺;孫五:錦楙、錦棪、錦枘、錦檞、錦槲;孫女二;曾孫一:策驤;曾孫女一。
花翎候選道,誥封中議大夫,公生於道光庚戌(1850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寅時,歿於宣統二年(1910年)二月初四日戌時,享年六十,葬於鄖陽西鄉黑虎保秦家坪青龍寨之麓,戌山辰向。
贊曰:
清神若水,豪氣如虹;淵源務本,圭璧持躬;志量遠大,學識閎通。香分貢樹,章奏宸楓;贊勷蓮幕,譽滿關東;盡萃鑛業,師訓推崇。前蹶繼起,倡導競功;毀家報國,偉君子風;千秋德望,景仰彌窮。
前參謀總長、四川將軍、陸軍上將、勛二位、一等大綬寶光嘉禾章、現任將軍府將軍、年世愚侄陳宦頓首敬撰
民國九年庚申(1920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