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家村[湖南省郴州市蘇仙區廖王坪鄉下轄村]

余家村是實際上是中國三個行政村的名字,具體包含的村如下: 浙江省金華市武義縣余家村 湖南省宜章縣關溪鄉余家村 雲南省昭通市威信縣三桃鄉斑竹村委會余家村

浙江省金華市武義縣余家村

浙江省金華市余家村位於浙江省金華市武義縣西部。1966年2月,因新安江水電站建設需要,淳安縣梓桐區外桐鄉練村28戶、128人由政府安置到此落戶,武義縣桃溪灘人民公社撥給田215畝,山240畝,水塘3口。定居武義後,與周圍居民和睦相處,共同開發武義經濟。相互尊重各自的文化傳統、生活習俗。村民在語言與風俗習慣上仍保留著淳安縣的部分特色。1992年全村工農業總收入45.17萬元,人均收入2400多元。成為武義縣的首富村。余家村1985年被中共金華市委、市人民政府評為文明單位,至1991年連續7年保持市級文明單位稱號。
1985年建立余家村委會,隸屬於桃溪灘鄉。1992年底有47戶,150人。有耕地145畝,山地533畝。姓氏除1戶姓胡外,其他全姓余。東距鄉人民政府所在地三角店2.9公里,距武義縣城武陽鎮7.5公里。西連新屋村,南界光昌村,北接後舍村。
余家村民在原籍淳安縣世代從事農業,收入水平低,生活貧困。遷入武義之初,僅有兩頭黃牛和兩副犁耙。撥入的田全是畝產百來斤的低產山壟田。兩山夾一壟,螞蝗成群,水蛇亂竄,排灌無渠道,終年水汪汪;山上茅草萋萋,荒蕪貧脊;住房低矮簡陋,村內羊腸小道,坑坑窪窪。村民生活靠人民政府救濟和借貸度日。經過黨的富民政策1992年全村工農業總收入45.17萬元,人均收入2400多元。成為武義縣的首富村。
村黨支部面對遷徙後村民生活的窮困,及時將解決村民的吃飯問題放在全村工作的首位。率領村民開渠改田,並丘聯片,開路改路,在提高糧食畝產上下功夫。開出排灌水渠2條長2.5公里,改造良田100畝,種水稻215畝。遷入後當年就產糧37.3噸,總收入8181元,人均收入49.86元。解決了村民吃飯問題。嗣後,實行科學種田,致力田間管理。1967年,糧食畝產達到370公斤,比1966年增加兩倍多,總產量達77.3噸。由國家救濟變為向國家投售餘糧。是年,向國家出售餘糧13.75噸。
1970年,在糧食年年有餘的情況下,村黨支部帶領村民大刀闊斧地開荒種茶,發展以茶葉為龍頭的多種經濟作物。是年開荒山73畝,全部種上茶苗。並創辦了花木苗圃,培育茶花、水杉、苦蓮樹等,種植獼猴桃18畝、青棗22畝、柿子30畝、柑桔30畝,養豬、羊、雞、鴨、魚等,經濟收入連年提高。1978年,在田畈架設生產專用電網,實現田間作業電氣化。同時推廣雜交稻100畝,開拓優質高效農業項目均出成果。
1978年後,黨的富民政策更加堅定了余家村人勤勞致富的信心。落實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推廣農業新技術,促進農業的發展。總結摸索種茶經驗。1980年,又開荒山40多畝,引進特早良種福丁茶。村級集體經濟飛速發展,1989年僅茶葉一項收入達23.6萬元,人均收入1627元,比1978年增9倍。
茶葉投產後,1973年辦起第一家茶葉初制廠。1983年新建廠房面積400多平方米,茶廠先後置辦了茶葉殺青機、炒乾機、揉捻機。1991年投資近4萬元擴建茶葉初制廠,擴大生產用房面積283平方米,增添殺青機兩台、炒乾機6台、揉捻機9台、解塊機1台、烘乾機1台。1992年投資6萬多元創辦名茶精製廠,生產龍井、毛峰等名茶,在南京設店行銷,是年銷售名茶3噸多。茶葉初制廠嚴把質量關。1985年生產的一級炒青在全省評比中獲第一名。至1992年已被省農業廳連續4次評為第一名。
1992年全村工農業總收入45.17萬元,人均收入2400多元。成為武義縣的首富村。
余家村民風素樸,遵紀守法,以勤勞為本,以致富為榮。以集體經濟為命根,村民生活開始步入小康水平。
自1984年開始拆建房屋,至1992年全村47戶都建造了新房。從1980年開始,村里先後投資近25萬元將村裡的主要通道改為水泥路,修建機耕路2公里,建造自來水站,安裝自來水。還建造了面積為245平方米的大禮堂,供村民觀戲看電影開會。又新建了占地面積為203平方米的綜合大樓。在村周圍種上水杉200多株。戶戶有電視機,家家備腳踏車;電風扇、收錄機、縫紉機均已普及。33%的戶已有彩電。有10多戶購置了電冰櫃。有4戶購買了機車。1992年,村里給每人補貼100元置辦了液化氣灶。
1987年開始,對村民實行全勞保。凡男60歲、女55歲以上的村民,每人每年由村發給養老退休金100~200元,產婦在產假期補貼營養費60元。村民患病住院,50%醫藥費由村里開支。村民從幼稚園到高中畢業,學費全部由村里承擔。1992年補貼每戶100元蓋起衛生廁所,被評為武義縣初保工作先進村。由於宣傳發動工作做得好,村民自覺執行計畫生育政策。
村黨支部有10名黨員。團結一心,在村民中發揮模範表率作用,是全村強有力的領導核心。1982年,中共浙江省委授予先進黨組織稱號。1985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先進集體稱號。原黨支部書記余長聚、余海雲和現任黨支部書記餘步雲以身作則,兢兢業業為集體事業奔波,是余家村致富奔小康的領頭雁。從1980年起連續6年被中共金華市委評為先進黨支部。連續8年被中共武義縣委評為先進黨支部。1992年中共武義縣委授予農村奔小康標兵黨支部稱號。

湖南省宜章縣關溪鄉余家村

宜章縣關溪鄉余家村,地處湘南,山清水秀,環境優美,是一個領先時代潮流的村寨。它建村三百餘年,在宜章乃至郴州創下過許多第一。
余家村的又名是曾家寮。顧名思義,余家的前身是曾家人的寮。據說是因曾家人在那一帶放養鴨子修建了一間簡易住房,稱寮,此地得名“曾家寮”。
余氏祖宗選址曾家寮後,從建造的第一棟房屋開始,就按照未來建大村寨的規划進行。首先確定建大祠堂位置,然後以祠堂為軸線,橫豎整齊規劃。橫為南北成排,豎為東西成線,幾百米一眼看到底。橫豎通道一律採用青石板鑲鋪平整一致,房屋橫豎四周均設有排水溝,極易污水的排放。每棟房屋款式統一,青磚黑瓦,雕樑畫棟。解放前,每條通道的兩頭都建有則門,入夜後全村完全處於全封閉狀態,以防外人入侵。
大躍進、人民公社後,破四舊毀了不少設施。之後也出現一些違章建築,但村總的美麗風貌依存。
1958年,是大躍進火紅的年代。為貫徹“大打礦山之仗”,有關部門派出專家,到關溪地區進一步調查礦山資源。為解決工作電力問題,在余家村前建起了一座列車發電廠。全廠幾百職工和家屬全不分散居住在余家的村民家。從此余家家家戶戶點上了電燈。村辦起了託兒所、幼稚園,村前安上了高音喇叭。
余家村有著前人創下的良好的村容村貌和祖宗傳下的優良的村風民風,過去被譽為書香門第、禮儀文化之村。隨著電燈、廣播、燈光球場的出現,隨著村文化活動室和村文藝藝宣傳隊的建立,隨著村其它文化事業的發展,也引起了各級領導的重視,六十年代就被評為郴州地區的文明示範村。

雲南省昭通市威信縣三桃鄉斑竹村委會余家村

村情概況

余家村隸屬於三桃鄉斑竹村委會行政村,屬於山區。位於鄉西北邊,距離村委會3公里,距離鄉鎮15公里。國土面積.82畝,海拔800米,年平均氣溫11 ℃,年降水量1150毫米,適宜種植玉米、花生、大豆等農作物。有耕地532.09畝,其中人均耕地2.76畝;有林地600畝。

自然資源

截止2007年底,全村有耕地總面積532.09畝(其中:田14.52畝,地517.57畝),人均耕地2.76畝,主要種植玉米、水稻、大豆等作物;擁有林地600畝,荒山荒地80畝,其他面積23.4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7年底,有3戶飲用井水,有40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有44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20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2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2戶。
該村到鄉鎮不通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3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3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輛,機車3輛。 
該村到2007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0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43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0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6.75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2.38萬元,占總收入的46.3%;畜牧業收入13.37萬元,占總收入的50%(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30頭,肉牛20頭);工資性收入11.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20.00元,農民收入以養殖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8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58人,在省內務工6人,到省外務工32人。

人口衛生

截止2007年底,該村有農戶44戶,鄉村人口193人,其中男性93人,女性100人。其中農業人口193人,勞動力90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漢族、苗族混居地),其中漢族170人,苗族23人。
到2007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90人;享受低保10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5公里,距離鎮衛生院15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董家國小完小,中學生就讀到三桃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5公里,距離中學15公里。截止2007年底,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60人,其中小學生57人,中學生3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44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74.74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