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昌期

何昌期,字伯唐(一作伯泰),號陽嚴(一作陽山),陽山銅台人(一說連州人)。

昌期的祖父何言,字於宣,為唐朝廣東雲浮鎮將;父親何徽,字子弘,繼承父業鎮守雲浮。唐天寶十四年(公元756年)應徵入郭子儀朔方軍。在平定安祿山叛亂中戰功卓著,被朝廷升為千牛衛上將軍,封寧國伯。唐貞元年初(785年)告老還鄉,貞元末年逝世,葬於陽山七拱鎮

歷史故事

雙手伏牛一日隨父圍獵,忽有猛虎躥出,眾人驚恐,卻見昌期力貫雙臂,挽弓射殺之
據《何氏源流》記載,何昌期的祖父何言,字於宣,為唐朝廣東雲浮鎮將;父親何徽,字子弘,繼承父業鎮守雲浮。
少年時的何昌期長得魁偉碩健,有神勇,力大過人。他天性好動,家旁有一古樹,離地數米高的樹幹上有一碗口大的洞,何昌期便常常手執小石頭射之,以此練眼力和手法。初時百發難一中,後來十中其九,射藝日趨精湛。
一天,何昌期跟隨父親去圍獵。進入深山老林,才打了幾隻野兔,忽然林中寂靜,卻見一隻猛虎從荊棘中躍出,一聲虎嘯,一眾人驚恐不已,嚇得馬仰人翻。此時卻見少年何昌期力貫雙臂,搭箭挽弓射殺之。
後來何昌期隨父親遷徙陽山銅台(今七拱鎮)。當地傳說,一年春社訓牛,一條大水牛受驚狂奔,鄉親們個個束手無策,紛紛躲開。年方16歲的何昌期見狀,不顧危險飛奔過去,一手操住牛繩不放,幾經角力,奔牛竟被拉住。
受驚的水牛見無法動身,頭一低,便欲以牛角為器沖向何昌期。眼疾手快的何昌期不待水牛衝來,便一個箭步上前,雙手掣住牛角,硬生生將此犟牛制服。如此神舉,讓眾人對何昌期的天生神力佩服萬分。
巧妙學藝機靈的何昌期擊敗武霸,又救了他,兩人化敵為友,互相傳授技藝
一日,何昌期與夥伴們去趕集,見到街頭上有一大群人圍住一賣藝者正在鼓掌吆喝。擠進去看,卻是綽號為“武霸”的藝人正在舞弄雙刀賣膏藥。
“武霸”生得高大魁梧,雙手執刀一陣砍、挑、刺、劈,青光閃動處,贏得觀者不住喝彩。年少的何昌期心氣頗高,說道:“看是好看,但也不過一般般。”豈料話語被耳尖的“武霸”聽到,怒不可遏說:“你個乳臭未乾的小子懂甚刀法?今日與我比試比試。”便拉著何昌期走到橋上比武。
此時的何昌期雖騎虎難下,心下卻也不畏懼,拾起一根扁擔做武器。比武開始,“武霸”舞動雙刀欺身而上,何昌期手舉扁擔擋了兩刀便被砍斷,一時險象環生。何昌期尋思,近身相鬥必敗無疑,只能智取。
他便幾個縱身跳到橋尾,遠離“武霸”,並趁機拾起地上的石塊。“武霸”以為何昌期要逃,便揮刀追將過來,卻見何昌期手掌一揮,那“武霸”忽然雙手棄刀遮面,嚎叫起來,更因重心不穩跌入河中。
圍觀民眾見此紛紛喝彩,高聲稱讚何昌期。而何昌期則跳到河裡,把“武霸”救了上來。兩人由此不打不相識,互相傳授技藝,何昌期因而學得了一套好刀法。
勇冠三軍何昌期奮勇攻入敵陣,取得大同之戰勝利,敲響安祿山叛軍滅亡的喪鐘
唐朝天寶年間,玄宗皇帝李世民年老昏庸,政治腐敗,軍隊疲弱。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唐朝封疆大吏河北節度使安祿山起兵反唐。叛軍所至,郡邑望風而潰,不到一個月時間,叛軍就攻陷了東都洛陽。
因此,各地州郡都紛紛募兵平叛勤王,何昌期立即前往連州(當時陽山屬連州管轄)應募。在連州校場的比武考試中,何昌期能拉開二石(即240斤)硬弓,“超距加人一等”(“超距”就是跳躍的意思,是一項武術動作,相當於現代的跳高、跳遠)。郡守見何昌期武功特別,立即錄用,並命為裨將派往河北。
為平息安碌山的叛亂,唐玄宗命大將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率朔方軍平叛。安祿山得知訊息後立即派他的幹將高秀岩為大同軍使,率大同軍阻擊郭子儀軍隊。
何昌期此時在朔方軍為裨將,頗受統帥郭子儀器重。一日兩軍相遇,何昌期與軍士們商議:高秀岩驍勇有謀,待他列成陳勢就難以與其爭鋒了,不如乘他立足未穩迅速出擊,取得先機,方能求一勝。
緊急部署妥當,何昌期策馬揚刀,率先上陣殺敵。此時叛軍陣腳未穩,神勇的何昌期沖將過來,所向披靡,如入無人之境,叛軍一時亂作一團。朔方軍眾軍士在他鼓舞下皆奮勇攻入敵陣,高秀岩部隊節節敗退,潰不成軍。
何昌期率領的這次勝仗是叛軍起兵以來受到的第一次打擊,大挫其囂張氣焰,振奮了唐朝軍隊的軍威,而何昌期更成為了朔方軍英勇殺敵的典範,被譽為“何十萬”,謂之一人能當十萬大軍。在他的模範影響下,朔方軍取得了大同之戰的勝利,敲響了安祿山叛軍最後滅亡的喪鐘。
為表彰何昌期的卓著功勳,後來朝廷升他為千牛衛上將軍,封寧國伯。唐貞元年初(785年),何昌期告老還鄉,貞元末年逝世,葬於陽山七拱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