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均

何志均

何志均(1923年5月13日-2016年6月2日),計算機科學家,教育家。從教逾60年,先後創建了浙江大學無線電系和計算機系,培養了數以千計的電子學和計算機高級人才,為我國的人工智慧、計算機圖形學、計算機輔助設計諸學科的創立和發展作出了開拓性的貢獻。

基本信息

簡歷

1923年5月13日 出生在上海市。

1945年7月 畢業於浙江大學電機系。

1945年8月-1945年12月 任昆明中央無線電廠甲級實習員。

1946年1月-1952年8月 任浙江大學助教。

1952年9月-1978年9月 任浙江大學講師。

1952年9月-1955年9月 任浙江大學電機系教學秘書(兼)。

1955年10月-1960年8月 任浙江大學科學研究科科長(兼)。

1960年9月-1967年5月 創建浙江大學無線電系並任系主任,同時兼任無線電專業教研室主任。

1973年6月-1978年8月 任浙江大學物理無線電系計算機專業教研室主任。

1978年1月-1978年8月 繼續擔任浙江大學無線電系系主任。

1978年9月-1981年2月 任浙江大學副教授。

1978年9月-1984年5月 創建浙江大學計算機系並任系主任。

1981年3月-至今 任浙江大學教授。

1983年1月-1990年6月 創建浙江大學人工智慧研究所並任所長。

1993年10月-至今 退休返聘。

2001年12月-至今 任浙江大學道富科技中心理事。

2016年6月2日,因病醫治無效逝世於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

生平

何志均 何志均

何志均,1923年5月13日出生於上海一個清貧的知識分子家庭。1935年進入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商科國中,1937年日本侵略軍大舉侵犯上海,何志均父親生病失業,全家遷回原籍餘姚鄉下,留下何志均獨自一人寄宿於上海舅父家4年半,並由姨媽資助學雜費和零用錢。1938年進入上海大公職業學校高中機械科,1941年畢業又進入上海工業專科學校電機系,就讀僅半年,日軍偷襲珍珠港,並占領上海租界。上海工業專科學校不願受日偽管制自行停辦,何志均由上海交通大學理學院院長裘維裕介紹到浙南龍泉的浙江大學龍泉分校繼續就讀電機系,龍泉分校當時只辦到二年級。龍泉流行瘧疾,他每月都要被“打擺子”,生活也極為艱苦,微薄的貸金,只夠勉強吃淡飯。他於1943年夏轉到貴州遵義浙江大學電機系電訊組讀三年級。他利用浙江大學尚為豐富的圖書資源,自學了德國的理論物理和電動力學的教本。王國松、錢鍾韓、蔡金濤等名師講課各有獨自風格,何志均受益匪淺。何志均回憶起青少年時代的學習,至今仍然還是很愉快的。

1945年夏,何志均在浙江大學以電機系電訊組第一名的學習成績畢業,到昆明中央無線電廠擔任甲種實習員,半年後應聘回校,在電機系任助教,開始了在浙江大學的教學生涯。

1952年,浙江大學被調整為單純工科大學,翌年把素負盛名的浙江大學電機系電訊組連同師生調整出去,何志均被作為年輕教學骨幹留在浙江大學電機系,擔任電工理論基礎課主講,併兼任系教學秘書3年,1956年被浙江大學任命兼職新成立的“科學研究科”第一任科長,協助科研副校長推動全校科學研究。雖然行政工作繁忙,但他仍擔任了超過專職教學教師工作量的教學,講授理論上有很大跳躍的蘇聯教材。由於他具有深厚的理科基礎,講課被學生贊為“概括精煉、邏輯性強”;同時又開出新課:工業電子學、高電壓工程、計算裝置,有時一天連上3門課6小時,他依然精力充沛。

1956年,國家注意到我國在“電子學”、“半導體”、“計算機”、“原子能”等國際新技術領域的空白,規劃追趕。1957年初,浙江大學責成電機系籌建“無線電技術”專業,何志均提出立即成立一個“先行班”的方案。通過“先行班”各個教學環節,包括新課、新實驗的開設與摸索,使從1957年正規招入的一年級新生更具質量保證。

1973年,何志均受命創辦“計算機專業”,讓有限的教師加上由學校分配來的十多位剛畢業的本科生,參與專業教學輔導,在工作中進行培養,若干年之後,他們都成為專業骨幹。1978 年,計算機獨立成系,何志均出任系主任。1984年,擔任計算機系學術委員會主任,直至1998年。何志均於1981年晉升為教授。

2016年6月2日,何志均老先生因病醫治無效逝世於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享年93歲。

成就

何志均從國際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動向,認識到計算機輔助設計和計算機圖形學將對推動中國工業的發展產生巨大作用,於是1982年選定以計算機輔助設計及計算機圖形學作為第二個重點長遠研究方向,並將現代的人工智慧技術、圖形處理技術結合到計算機輔助設計及計算機圖形學的研究之中。研究生張寧在他的指導下,於1985年研製成功“二三維圖形生成顯示軟體包”,在圖形裁剪、真實感圖形處理技術等方面達到了當時的國際水平。1986年承擔國家機械委“七五”重大攻關項目“VAX系列(UNIX)機械產品計算機輔助設計支撐軟體系統的研究”,標誌著何志均和石教英等教授領導下的計算機輔助設計及計算機圖形學的研究已達到國際水平,國家計委於1988年在浙江大學建立了國家級計算機輔助設計與計算機圖形學重點實驗室,成為國內的重要研究據點。與此同時,何志均將人工智慧技術、圖像處理技術和計算機圖形學相結合,用於解決國民經濟中重大關鍵問題。他指導的博士生陳純的“絲綢印染CAD/CAM系統”,經歷5年的艱苦努力,於1989年研製成功,達到了當時國際的領先水平,並在生產中獲得了極大的經濟效益。

於國家機械委“七五”重大攻關項目的成功,何志均競爭國家“863”重大課題“CAD/CAPP/CAM集成系統軟體研發項目”的招標獲得成功。由此他和董金祥教授把CAD的研究引向更高一層的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CIMS)研究,除了原有CAD 需要進一步提高以跟上當時國外先進水平以外,CAM與專家系統相結合的CAPP都要重新開闢,還要進行更先進的工程資料庫和許多不同大型軟體的集成技術研發,何志均讓他的10多位博士生分別承擔這些重大項目,並由40名碩士生組成龐大團隊,面對國內外的競爭壓力,經過4年的艱苦奮鬥,“CAD/CAPP/CAM集成系統軟體”於1997年研製成功,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開發的CAD系列軟體在400多家企業中得到套用,並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為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軟體開發與產業化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而為工程資料庫研發的新型的面向對象資料庫(OODB)的原型,也接近國外OODB的指標,由此浙江大學又在資料庫研究這一軟體重要分支上邁進,並在董金祥教授的帶領下,持續不斷地研究並取得成果,成為國內資料庫研究一個重要據點,承擔國家“863”的重大項目。

何志均反思到當時所瞄準的國外同類產品又已有大的拓展,而自身卻缺乏產品推廣的後勁,這也是中國跟蹤項目的通病。他認定應該和國外企業在開發上密切合作,方能縮小差距,與世界的發展同步前進。為此他積極地尋找與軟體最發達的美國企業合作的機會,經歷多年艱苦的努力和磨合,終於由他牽線與美國第一大共同基金服務公司——道富銀行進行合作。他凝聚了4位自己帶的博士生,教授楊小虎、周波、孫建伶、李善平,帶領學生組成精幹團隊,於2001年底組成“浙江大學道富科技中心”,由潘雲鶴校長和何志均擔任中方理事。該技術中心開始接受一個道富認為很艱難的任務,僅僅幾個月就完成了軟體的開發,並讓道富投入金融交易實際套用,創造了很高的效益,由此大大改變了道富對浙江大學存有的顧慮;此後新任務源源不斷而來,而參加該“技術中心”的浙江大學學生,也由初始時的15人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加,到2005年底已近200人。2003年8月,美國《CIO雜誌》以《一朵IT奇葩在中國開放》為題對“浙江大學道富科技中心”進行了專門報導。國家科技部於2004年春召開會議推動中國軟體對歐、美出口,而浙江大學對此早已有所突破了。

人物評價

何志均生活樸實。同事評論他是待人誠懇,寬厚,平易近人,能夠凝聚同人,共同奮鬥。他思想廣闊開放,勇於接受新事物。他把全副身心都用在教學和科研工作上,結婚時已近37歲。夫人薛艷莊時任杭州大學生物系副系主任,也已30歲,此後曾任杭州大學校長、黨委書記,也深受師生愛戴,1988年兼任浙江省政協副主席。

相關介紹

一、“何志均班”之創辦宗旨

“何志均班”旨在網羅計算機專業英才,聚集最富進取激情、學業最優秀、動手能力超強、並立志獻身計算機事業的學生,集中計算機學院最強大的教學科研力量,培養基礎寬厚,知識、能力、素質俱佳,富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具有全球化視野,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及其相關領域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未來領導人才。

二、“何志均班”之卓越培養

1. 學業學習指導

學院將在下列最重要的專業核心課程教學中為本班保證最優秀的(精研)師資配備:

課 程 名 稱
數據結構基礎(全英文)
高級數據結構與算法(全英文)
資料庫系統原理(雙語)
面向對象程式設計(全英文)
作業系統原理(雙語)
計算機網路基礎(全英文)

2. 生涯規劃指導

學院將為本班每位學生專門配備名師為導師,自第二年起全程指導學生在學三年的學業規劃及科研創新活動等。

3. 學院政策保障

·學院保證本班不少於 60%的學生具有免試推薦攻讀研究生資格;

·學院保證本班不少於 40%的學生有在本科階段出國進修3個月以上的機會;

·從本班畢業的學生將獲得學院頒發的榮譽證書。

4. 擇優選拔機制

每級新生入學一年後即進行初次選拔,從主修專業確認到計算機學院的學生中擇優錄取約30名學生進入本班。

第二年學習完成後進行第二次選拔,從普通班擇優錄取若干名學生進入本班。

本班學生出現下列情況之一者,則退出本班進入普通班繼續學習:

·專業主幹課程(離散數學及其套用、邏輯與計算機設計基礎及實驗、數據結構基礎、高級數據結構與算法分析、面向對象程式設計、資料庫系統原理、計算機組成及實驗)出現1門未得到學分(包括不及格和棄考);

·有效學分低於90學分;

·GPA未能進入全年級排名的前40%。

主要論文

1 Bin Xu, Xiaohu Yang, Zhijun He etal. Enhancing coordination in global cooperative software design. 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 in Design, 2005 : 22-26

2 Bo Zhou, Zhi-jun He, Jing-fan Tang. An adaptive model of virtual enterprise based on dynamic web service composition.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IT 2005, (1) : 284-289

3 Bin Xu, Xiaohu Yang, Zhijun He etal. Global cooperative design in legacy system reengineering project. Proceedings of 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 in Design, 2004: 483-486

4 童學軍,何志均.使用元知識檢查知識相容性和加速規則動態查找.計算機學報,1988,(4):212-219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