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中國

低碳中國,作者為曾琪,由法律出版社於2010-6-1出版。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圖書封面

曾琪,男,1959年出生,福建上杭人,華東政法學院法律函授畢業,後獲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曾先後在農場、部隊、檢察院等單位任職。1994年領銜組建上海市捷華律師事務所並擔任主任;2004年出任該所高級合伙人。 現為中國法學會會員、上海金融法制研究會會員。 2005年起,曾琪律師致力於開拓環保與新能源產業領域的法律服務,先後為多家企業的CDM項目提供全程法律服務,在環保、綠色低碳能源開發、排污處理、廢舊原材料再利用等多個領域積累了較為豐富的專業法律服務經驗,並曾在國內多份刊物上發表多篇關於環保、新能源、節能減排等方面的法學論文。

圖書目錄

第一篇 天災還是人禍

氣候變暖:天災還是人禍?

天災:無法違背的天意

人禍:肆意妄為的惡果

溫室效應的來龍去脈

溫室效應:古代社會的福音

溫室氣體大爆發:從工業革命開始

減排計算器

減排,減排,維繫人類的未來

21世紀的“生存”與“生活”

為了生存,我們別無選擇

誰為優雅的生活埋單

第二篇 從斯德哥爾摩到哥本哈根

哥本哈根的前奏

人類第一次應對氣候變化的腳印

舉步維艱的談判歷程

起死回生的《京都議定書》

美國拒絕《京都議定書》的背後

巴厘路線圖誕生記沖

刺哥本哈根

氣候政治博弈的起點

哥本哈根前,合縱連橫,暗流涌動

哥本哈根,中國準備好了

哥本哈根的終極猜測

聚焦哥本哈根大會

哥本哈根——丹麥印象

“猛獁象”級別的哥本哈根會議

史無前例的動員

島國的眼淚是否能喚起人們的良知

丹麥檔案背後的如意算盤

事不過三:中國被激怒了

京都保衛戰:雙軌制PK單軌制

車輪大戰:艱難的談判

角力無處不在

大會主席被換:親開發中國家路線被否決?

中國高調出擊

哥本哈根協定的誕生

哥本哈根協定——一盤未完的棋局

第三篇 低碳中國之路

新能源崛起的契機與瓶頸

契機:新能源的第二“春”

能源危機 不可迴避

氣候惡化 老賬要還

中國能源 難題待解

瓶頸:新能源的“破冰”之憂

差異性決定發展難平衡

體制瑕疵難破解不良現狀

契約能源管理:牆外開花牆內能香嗎?

牆外開花花滿園

霧裡看花花難開

牆內何時香滿溢?

清潔發展機制:“天上掉餡餅”還是“帶刺的玫瑰”?

天上掉“餡餅” 資源足潛力大

CDM機制源起

交易流程三部曲

玫瑰帶“刺” 有風險需謹慎

外部風險 複雜而不確定

內部風險 面多而技術性強

CDM機制未來以何面目示人?

碳金融:金融機構,你準備好了嗎?

碳交易:契機就在眼前

碳金融與中國經濟:一個新的天地

碳金融與中國:我們面臨著機遇與挑戰

碳稅:誰人歡喜誰人憂

一石激起千層浪

“碳稅”何如?

如何計算、徵收碳稅

碳稅“憧憬”

碳稅和碳交易孰長孰短

碳交易市場體系:中國何時可以說“不”

歐美在碳交易市場各領風騷

中國碳交易體系 想說愛你不容易

場內交易滯後 功能尚未體現

碳減排標準 競爭中的“王牌”

碳金融體系有待強化 該出手時要出手

政策法規體系 雷聲大雨點小

中國在行動 前景依然看好

低碳,由消費做起

我們會不會算賬?

綠色,讓消費更有意義

綠色消費,低碳生活

今天我們如何出行?

方便了?不!是麻煩了

低碳出行,想說愛你不容易

由一堆垃圾引起的話題

新農村的低碳生活

新農村的低碳之家

很低碳,很健康

意識的革命

氣候變暖與誰有關?

你我的力量

命令→指導

低碳城市——誰是國內第一?

矽谷在中國——保定“中國電谷”

贛江邊的明珠——江西南昌

“太陽城”——低碳德州

低碳世博——上海的契機

杭州,打造“六位一體”低碳城市

改變的力量

第四篇 低碳城市——走向我們的未來

未來的曙光

危機後的新力量

低碳經濟關鍵是制度創新

任重而道遠——新興經濟體向低碳經濟模式的轉換

110米欄的領跑者們

我是第一名

能源新政,歐巴馬重振經濟的選擇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後工業革命的引導者

起跑不快≠不能奪冠

轉變發展模式,走城市低碳之路

探索低碳城市發展的新道路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目標:打造“低碳世博”

我們都是“低碳世博”的組成部分

低碳世博,從出行開始

“低碳”新標桿——上海世博會

我們的未來不是夢

地球也需要易消化的食物

開源節流是關鍵

低碳+有型

低碳生活,從“細枝末節”開始

後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