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孜克里克石窟

伯孜克里克石窟

吐魯番的石窟寺群多達十餘處,合稱高昌石窟,和新疆的龜茲石窟,以敦煌、雲崗龍門石窟為代表的中原石窟,以及印度最大的石窟遺址阿旃陀石窟齊名,高昌石窟是世界佛教石窟藝術的四支代表之一。

伯孜克里石窟是高昌石窟中現存洞窟最多、壁畫內容最豐富的石窟。它曾經是高昌回鶻王國的王家寺院。1982年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伯孜克里克石窟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區東北約40公里的火焰山峽谷木頭溝河西岸。“柏孜克里克”在維吾爾語中有“山腰”之意。窟群散布在河谷西岸約一公里範圍內的斷崖上,分三層修建,現存洞窟83個,其中有壁畫的40多個,保存壁畫總面積1200平方米。

伯孜克里克石窟簡介

伯孜克里克石窟
(Bezeklik)
伯孜克里克石窟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區東北約40公里的火焰山峽谷木頭溝河西岸。“柏孜克里克”在維吾爾語中有“山腰”之意。窟群散布在河谷西岸約一公里範圍內的斷崖上,分三層修建,現存洞窟83個,其中有壁畫的40多個,保存壁畫總面積1200平方米。伯孜克里石窟是高昌石窟中現存洞窟最多、壁畫內容最豐富的石窟。它曾經是高昌回鶻王國的王家寺院。1982年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組成部分

伯孜克里克(Bezeklik)一詞的原意是‘具有美麗裝飾的房屋’,原本是僧侶閉關修行的寺院石窟。全窟系由兩群洞窟組成,共有五十七窟。散布在火焰山山麓的木頭溝河西岸及其上游。伯孜克里克石窟群始鑿於麴氏高昌國(499-640年)時期。其中18、29、48號洞窟屬於這一時期。18號洞窟為中心柱式大型洞窟,是該窟群現存能看清壁畫內內容最早的一洞窟,前室及甬道和隧道下部在回鶻高昌前期重新修繪,僅隧道上部和頂部完整地保存了早期壁畫內容,即繪斗四式平基圖案,側壁繪著圓領通肩式袈裟的千佛,兩手在腹前相握的手勢有別,頂部和側壁交界以寫實的手法,仿木結構繪出檁、枋等形象逼真。

重修寺院

佛教聖地

石窟壁畫——貴婦禮佛圖
在歷經了麴氏高昌王國的發展之後,伯致克里克在唐西州時期名叫“寧戎寺”,是新疆地區重要的佛寺中心,久負勝名。北庭大都護楊襲古曾重修寺院,從這一事實說明,柏孜克里克石窟在當時已發展成為西庭地區的一處佛教聖地。屬於這時期的洞窟有16、17、25、27、31、42、69號窟。以上洞窟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十一世紀以後重新修繪的,這一時期壁畫題材主要是發源於中原地區的大型經變畫。盛唐的新畫風進入了高昌石窟,將用線造型的藝術技巧推向高峰,畫面線條簡潔流暢,剛勁有力,寥寥數筆,形神兼備。

王家寺院

回鶻高昌國時期,寧戎寺成為王家寺院,歷代高昌王大都在此建有洞窟。柏孜克里克石窟以回鶻高昌時期的遺存最為豐富,屬於這一時期比較典型的洞窟有14、20、31、33、39、41、82等窟。壁畫題材比以前更豐富,有諸佛,千資百態的各種菩薩像、大型經變畫、說法圖、千佛洞、供養菩薩行列,天龍八部、四大天王像、供養人和供養比丘像及各種裝飾圖案,並出現了反映釋尊前生無數世誠心供佛,終於自身成佛的本生因緣故事,塑繪結合的“鹿野苑初轉輪”以及密都諸題材。

石窟形態

窟形多模仿龜茲的長方洞及方形洞。尤其後者,其主室為中央雕刻巨大方柱、左右兩側以迴廊連線,且於方柱內部鑿洞的複雜形式,在諸窟中最常出現,而且盛行於九、十世紀。窟內壁畫多半描繪授記的誓願圖。在六面壁上共繪成十五幅畫,每一幅構圖有極其嚴格的規劃;中央是具有光輪的佛立像,下方則畫上菩薩、供養者,佛的周圍下方安置菩薩、天部、神王,尊像與尊像間,則飾以五彩花紋。可惜這些壁畫線條太硬、太趨於形式化;而且往往有兩座洞窟的壁畫採用同一主題與同一布局。如第四與第九、第七與第十七、第十一與第四十,以及第十九與第二十窟中的作品。
除了上述主題之外,中室的三面壁上也有觀音、行道天王或涅盤變相、西方變相、藥師變相、法華變相、地獄變相等大畫面的淨土變相,及以供養者自居的維吾爾貴族、摩尼教的聖者、景教教徒等的壁畫,內容千變萬化;一般人通稱為回紇樣式。倘撇開主題的多岐性不談,此窟群的壁畫的確深具藝術價值。此外,就漢文、回鶻文雙行並寫的榜書看來,可見當時回鶻與漢民族間的關係密切。

伯孜克里克石窟的三個時空

伯孜克里克石窟的鼎盛時期是10至11世紀,當時高昌回鶻王國的統治者由尊奉摩尼教皈依了佛教,把原來的石窟擴建成王室寺院,並新開洞窟,虔心供養。寬敞宏大的窟室,輝煌斑斕的壁畫和塑像,大多是這一時期的。自15世紀當地改奉伊斯蘭教後,佛教寺院遭到嚴重破壞,塑像被全部推倒,壁畫人物被鏟去眼睛。本世紀初以來,伯孜克里克石窟又屢遭列強洗劫,僅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在1907年就挖取壁畫100多箱,德國人勒考克從這裡割剝去的壁畫整整填滿了柏林博物館的一個房間。保存至今的主要是唐代及高昌回鶻時期的壁畫。早期壁畫多被後期重繪的壁畫所覆蓋而難窺全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