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羊文化節

當年的羊肉系列菜餚,為人們的盛夏飲食增添了一道大餐,隆重的盛況,也進一步證實了蕭縣伏羊文化有著深厚的民眾基礎。 本地的山羊肉“鮮而不膻,肥而不膩”,是當地的傳統美食。 本地食客,三天不吃羊肉就覺讒,外地客人來蕭縣,不食羊肉為遺憾。

由來

2003年夏季,蕭縣城南許堂五香羊頭館第一次打出蕭縣民間“伏羊文化節”的招牌,得到了其他一些羊肉餐館的積極回響,一時間,所有的羊肉餐館都川流不息、熱鬧異常。當年的羊肉系列菜餚,為人們的盛夏飲食增添了一道大餐,隆重的盛況,也進一步證實了蕭縣伏羊文化有著深厚的民眾基礎。到2007年夏,蕭縣政府以官方的名義曾經舉辦一次“伏羊文化藝術節”,盛況空前,為蕭縣伏羊節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後因節減開支的原因終止停辦。而蕭縣民間坊里以城南許堂五香羊頭館為首,仍一如既往地維持著伏羊飲食文化的習俗,打出“蕭縣伏羊節”的招牌,至今已連續八年。

原因

三伏天品食羊肉在蕭縣有著悠久歷史,俗稱伏羊肉,歷史傳說最早可追溯到堯舜時期。伏羊者,乃炎夏入伏天的羊肉也。伏天食用羊肉的習俗,既暗合“天人合一”的質樸養生理念,也含有一定的科學依據。歷史典籍記載,宋朝之前,宮廷宴席上大都以羊肉為主。到了元代,羊肉在宮宴上更是居於統領地位,占了全部菜餚的三分之二還多。從漢字構造看,“示羊”為“祥”、“羊大”為“美”、“魚羊”為“鮮”、“食(介)羊”為“養”等,無一不隱喻著人們對羊肉菜餚的追求和對美食烹飪的感悟。
據蕭縣民間“伏羊文化節”的創辦人、許堂五香羊頭館經理許敏介紹,山羊經春夏兩季飼養,膘肥肉嫩,首先,宰殺後肉味醇厚,膻味小,湯汁鮮美,宜食用;其二,三伏天人體內有積熱,食用了加有辣椒油、米醋和香菜的羊肉湯後,全身大汗淋漓,可驅走五臟積熱。其三,三伏天裡吃性熱的羊肉,伴以蔥、醬、蒜、花椒等熱性作料,能刺激人體大量排汗,有助於排出體熱,排出體內毒素。據《本草綱目》記載:山羊味甘、性熱、無毒,主治暖中、虛勞寒冷,補腎益氣、鎮靜止驚、止痛,益養產婦,可開胃健力,醫治五勞七傷。
蕭縣民間自發形成的伏羊節里,羊的吃法也特別多:鮮美香溢的醇湯羊肉,後味純厚的紅燒羊肉,許氏麻辣羊蹄拐、火辣辣的川江羊肉,香脆可口的燒羊排,五味俱豐的燒羊頭、羊雜,許堂五香羊肉湯、吉祥三寶、爆羊肉、烤羊肉,一羊十吃……,.一碗羊肉湯、兩個烙饃卷上鮮香的羊肉,再加上紅紅的辣椒油,直吃得滿嘴流油,通體汗流,餐後的感覺只剩一個字——爽!

現狀

素有“國畫之鄉”之譽的蕭縣,自古盛產山羊,養殖山羊是當地農民的一項傳統副業。本地的山羊肉“鮮而不膻,肥而不膩”,是當地的傳統美食。羊肉如此鮮美,營養豐富,得益於傳統的養殖方式:每日清晨養羊人趕著羊群,沿樹林、山崗、河湖堤岸放牧,遍布于山野河岸,直至傍晚牧歸。自然生長的各種奇花異草:何首烏、苦參、蔭陳、益母草、豬耳草、野地黃等成了山羊的食物。成群的山羊穿梭在林間山崗,河塘溝岸,悠閒地享用著百草,呼吸著天然氧吧,歡了就地打個滾兒,渴了飲一氣山泉水。藥食兩用的“蕭縣山羊”即這樣養成。
近些年來,蕭縣的羊肉飲食系列已譽滿徐淮地區,全縣現有大小賓館酒樓飯店千餘家,僅大小羊肉館和與羊有關的占近半,其中有號稱“名震徐淮三百里,羊肉湯味壓江南十二樓”的汪家羊肉館、有近幾年發展起來的以許堂五香羊頭館、丁里青春羊肉館、城北聖泉寺等為代表的具有現代規模、裝璜豪華的羊肉館,另有盧家、尹家、毛家、吳家等老字號,以及篩子泉、皇藏峪、天門寺等數百家自發零散經營戶,經營條件及環境參差不一。隨著每年食客的日增,其羊肉系列菜餚,尤以許堂五香羊頭館、汪家羊肉館、丁里青春羊肉館、城北聖泉寺羊肉館名聲甚大,已逐漸形成一種隱性品牌。本地食客,三天不吃羊肉就覺讒,外地客人來蕭縣,不食羊肉為遺憾。據不完全統計,每年僅周邊地區專程赴蕭縣“品羊”的食客就達二、三十萬人次,營業收入高達幾千萬元,進入伏天,大小羊肉館更是家家爆滿,座無虛席,有的還需提前預定,伏羊飲食的盛況局面可見一斑。
逢席必飲酒。既然伏羊肉成為夏季的一道大餐,那么用來助興的酒是必不可少的。蘇魯豫皖接壤地區,尤以蕭縣喝酒風氣為甚,“大江南北喝不過安徽,淮河兩岸喝不過蕭縣”。灼熱的伏羊節人氣,連同皖北人豪飲的壯氣,共同組成了皖北大地濃郁質樸的伏羊文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