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姓湖

伍姓湖

根據資料記載,明代時期伍姓湖周邊就住有人家,建有別墅、長堤,水中有魚,北國江南。 現狀伍姓湖現有水域面積11.3平方公里,水深1.5—2米,水質良好。 相應權屬為:國有土地約9.757平方公里,現全歸伍姓湖農場使用。

簡介

伍姓湖
永濟市伍姓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緊鄰山西省西南端永濟市區。以伍姓湖水面為中心,西接市區東外環路,東到涑水河姚暹渠交叉入湖口,南臨中條山下運風旅遊路,北至運風高速路以北約1.5公里處。東西長7.2公里,南北寬5.9公里。總控制面積38平方公里,其中核心水面11.3平方公里,是山西乃至華北半乾旱地區罕見的一座大型濕地。保護區內有多種鳥類及野生植物,是許多珍稀鳥類遷徙的棲息地中轉站。為有效的保護濕地生態系統和野生動植物,開發生態旅遊,永濟市人民政府於2010年9月批准成立了伍姓湖濕地保護開發領導組,負責濕地的保護,科研科普,開發利用等工作。

歷史

伍姓湖是古文化發源地之一,源於舜帝後裔五大姓氏——虞、姚、陳、胡、田居於湖邊而得名,是山西省最大的淡水湖泊,也是全省重要的濕地保護區。這裡曾經是碧波蕩漾,魚蝦成群,是水鳥的天然棲息地,是風景優美的聖地。根據資料記載,明代時期伍姓湖周邊就住有人家,建有別墅、長堤,水中有魚,北國江南。元代八景其中就有伍姓魚景。唐代就有13位詩人著作中讚美伍姓湖的美景。伍姓湖舊時何景?據明舊志載:“湖傍昔多樓台,居人環境,每夏荷花盡發,瀾若霞景,雜以綠萍紅蓼,漁人罟師,水鳧沙鷺,疑乃間作,風浴相翔,致為勝觀。”水經注云:“湖解桑泉,帶刳首,面中條空浮翠函,景象多有。”明楊博《五老歌》載:“曉披五老峰上雲,晚釣伍姓湖中鯉。忽逢漁夫二三子,問是伍姓誰家子?自云:無姓亦無名,世代相傳常釣此。月落天昏駕小舟,從來未見風波起。得魚心自安,無魚心亦喜。”
明代襄垣人王子俊曾在伍姓湖旁建起別墅,並自記曰:“煙波渺彌,沙鳥上下,秋則蘆花吹雪,夏則蓮葉披雲,把釣浮舟開窗待月,村樵漁子共話田園”描繪出當時湖岸四周山水依傍、耕讀漁樵的美好生活。明版《永濟縣誌·伍姓湖》記載:“湖旁昔多樓台,居人環繞,每夏荷花盡發,燦若霞錦,雜以綠萍、紅蓼漁人罟師,水鳧鷺,疑乃間作,飛浴相翔,致為勝觀”也印證了王子俊所記。公元1813年,清代蒲州知府周景柱主持對湖塘挑挖疏浚,並作賦《伍姓湖歌》:“湖波泮淼不知遠,澄作汪汪千頃波。平開鏡面天上下,靴紋屈織鋪琉璃……”這位周知府筆下的伍姓湖,儼然可與江南魚米之鄉洞庭、鄱陽媲美。

現狀

伍姓湖現狀
伍姓湖現有水域面積11.3平方公里,水深1.5—2米,水質良好。現主要是運城市盆地內涑水河、姚暹渠、彎彎河及排洪溝道的調蓄湖。70年代起由於涑水河上游將大量工業污水排放湖內,以及永濟熱電廠占用作為粉煤灰場,使伍姓湖水質受到污染。近年來,為逐步恢復伍姓湖生態功能,永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自2007年就確定將伍姓湖生態治理工程作為全市重點工程之一,工程經省發改委立項批覆(晉發改城環發【2005】840號),通過建設污水處理廠,改善水質和周邊環境,將使伍姓湖水面和濕地得到進一步擴展。
控制區內動物資源豐富。有哺乳綱6目18科30餘種,鳥綱15目40科200餘種,爬行綱3目5科10餘種,兩棲綱1目2科3種。其中鳥類資源最為豐富,有國家二級保護鳥類白天鵝、貓頭鷹、灰鶴、田雞、鴛鴦、雀鷹等10餘種。中日保護候鳥草鷺、黑雁、赤麻鴨、雨燕、家燕、太平鳥等30餘種。在淺水區和沼澤地生長著大量的野生植物,有大面積蘆葦、馬藺、蒿類及個別珍貴的野生植物。
經對伍姓湖控制區內占地 情況進行調查。控制區面積38平方公里。其中湖面11.3平方公里、沼澤及蘆葦地約2平方公里,耕地約為15.85平方公里、魚池約1.35平方公里、非農建設約7.47平方公里。相應權屬為:國有土地約9.757平方公里,現全歸伍姓湖農場使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