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冬蘭

伍冬蘭

伍冬蘭,先後當選為衡陽市人大代表、湖南省第十屆人大代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榮獲全國十大創業模範、“全國‘熱心公益事業’傑出人物”、“全國三八紅旗手”、“2007全國十大社會公益人物”等榮譽稱號,被授予“促進中國公益事業成就獎”。 “全國十大創業模範”、全國“熱心公益事業傑出人物”等稱號。上世紀80年代,憑著一股子拼勁和闖勁,伍冬蘭和丈夫李選芳一起,經營隔壁村的一家煤礦,逐步使該煤礦扭虧為盈,進而發展為耒陽市龍頭企業。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她的身份很簡單,一個大山的女兒,一個“褲腿上一輩子甩不掉泥巴的農民”。

她的身份又不簡單,先後當選為衡陽市人大代表、湖南省第十屆人大代表,榮獲全國十大創業模範、“全國‘熱心公益事業’傑出人物”、“全國三八紅旗手”、“2007全國十大社會公益人物”等榮譽稱號,被授予“促進中國公益事業成就獎”。

她本來得到了國家分配的“金飯碗”,卻毅然回到大山深處的龍形村,與丈夫創辦龍形煤礦。她和丈夫先後歷經了煤礦被水淹、80萬元的投入“一水漂”、收“三角債”的艱辛、煤價低迷的困境,等等,好不容易才掘到第一桶金。為改變家鄉落後面貌,14年中,她共捐款1200多萬元,修建了村公路、學校、醫院、敬老院,投入扶貧、救災、助學等社會公益事業,憑著對信念的執著和堅定,帶領鄉親把窮山溝建設成一個富足、幸福的“人間天堂。”

被村民親切地稱為“伍姐”的她,就是耒陽市龍塘鎮龍形村43歲的村主任兼婦女主任伍冬蘭。

為了修路,80多歲的婆婆無人照顧,失足跌倒去世;為了修路,自己昏倒在工地上,醒來的第一句話便問修路的進展。

龍形村盛產油茶、南竹、杉木,煤炭資源豐富。但因公路不通,資源不能變為財富。“想上龍形道,要過三個坳。有樹賣不出,有煤無炭燒。買東賣西靠肩挑”,這首民謠就是這裡的真實寫照。1993年以前,農民人均收入不足300元。

當上村主任後,伍冬蘭就帶領村民修路。1992年,伍冬蘭說服丈夫,從自己家的企業拿出39萬元,把龍形村至畔塘村之間的羊腸小路拓寬拉直,鋪上砂石,使龍形村農民出入快捷了許多。1994年,她又出資64萬元,將龍形村與省道1817線之間的8公里長的機耕道拓寬,修成了一條可通汽車的砂石路。

為修這條路,伍冬蘭留下了終生遺憾。1994年1月份,道路動工,伍冬蘭、李選芳夫妻和村民一起挑土、搬石頭,吃住在工地,家中80多歲的婆婆無人照顧,從3米高的木樓失足跌下,因搶救不及時去世。

讓村支書伍祿英記憶猶新的是,2006年11月份,正是修龍形通村公路的關鍵時刻,時值隆冬,寒氣逼人。那天早上8點鐘,伍冬蘭來到二組工地,伍祿英看到伍冬蘭臉色發青,叫她休息。伍冬蘭說:“沒關係,路沒修好,放心不下。”她吃了隨身帶的藥,一直堅守在工地。下午兩點,伍冬蘭昏倒在工地上,被人們送進醫院才搶回一條命,而她醒來的第一句話是問修路的進展。

如今的龍形村,一條條水泥路宛如一張玉帶網,纏繞著青山碧水;一個個村莊就像鑲在網上的翡翠。與網相接的是走向外面精彩世界的高等級公路。

主要經歷

從“地下”轉向“地面”,從“黑色”轉向“綠色”,一場產業結構大調整、大轉型的精彩好戲在大山深處上演。龍形村人均耕地只有4分。怎樣帶動大家共同致富?伍冬蘭和村支兩委的同志走的一步棋,是從改變耕作模式入手,發展多種經營。1994年以來,伍冬蘭採取借款和無償資助等形式,提供啟動資金643萬元,幫助村民建成1000頭大型養豬場3個、10000羽規模養雞場5個;改造油茶林2000多畝,茶場300多畝。

如今的龍形村,鬱鬱蔥蔥的山林,宛如一個個“聚寶盆”。已經成材的杉木和已產生效益的油茶、茶葉,每年可為農民人均增收500元。

從龍形村村口望去,村後山坡上建起了一排整齊、錯落有致的新房子。敲開一家的大門,養殖場30多歲的女主人劉利姣正在忙碌雞舍。她算著賬說:“我2005年開始養雞,伍冬蘭主任借給我4萬元,購買6000雞苗,她幫我與廣東溫氏集團聯繫,提供技術、飼料、銷售一條龍服務,年出籠肉雞3萬多羽。”

伍冬蘭告訴我們,村裡的發展思路是,鞏固煤炭、運輸等傳統產業,發展壯大種植、養殖等新產業。2007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達6000多萬元。目前村里正在走“依託資源發展工業,利用工業反哺農業”的路子,今年全村將投資400萬元發展養殖業,引導農民把產業重點從“地下”轉向“地面”,從“黑色”轉向“綠色”。

“只要大山深處還有人在受苦,我就應該捐、也捐得起這個錢”

東湖鄉株山村6組,年近六旬的曹令華只要一提起伍冬蘭、李選芳夫妻,就眼含淚花。原來,曹令華原在龍形煤礦上班,1995年,他父親去世,伍冬蘭捐了14000元;2003年,他的母親久病無錢治療,伍冬蘭派車將其送往醫院,支付了5000元醫藥費。老人病逝後,她又拿出8000元料理喪事。去年12月24日凌晨3時,曹令華肺氣腫發作,伍冬蘭、李選芳打電話叫司機開車將他送到耒陽市中醫院搶救,共捐住院費、醫藥費1萬元。

東沖村、龍形村兩座國小年久失修成了危房。從2000年至2002年,她先後投資17萬元,將這兩所國小修葺一新。2003年出資5萬元,為龍塘中學改善基礎設施。出資23萬元設立“龍塘鎮助學基金”,對考上大學的特困生給予資助。目前已資助34名貧困生上大學。2004年,55名貧困女孩組成一個“春蕾女童班”,因原資助單位遷走,面臨著失學的困境。伍冬蘭主動接過接力棒,共資助學費及生活費25萬元。在2005年耒陽市組織的“愛心改變命運”活動中,她將6萬元現金投進捐款箱。2007年3月,她為落鳳國小送去了一批價值2萬元的新課桌,出資4萬元修建了該校的籃球場。14年來,伍冬蘭先後為民眾解決實際困難300餘件次,資助困難民眾400多人次。

“只要大山深處還有人在受苦,我就應該捐、也捐得起這個錢”,這就是伍冬蘭這個大山女兒的心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