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洛河

伊洛河

伊洛河,是伊河與洛河的簡稱,或者是指二水交匯後的稱謂。不過,古代的伊河與洛河相交於偃師西部,甚至原洛陽境內。據地方志記載,伊河有幾次暴漲,出龍門口後,直衝正北方向,也就是今洛陽南關外,與洛河匯合使伊河改道。

簡介

伊洛河伊洛河
伊洛河,是伊河洛河的簡稱,或者是指二水交匯後的稱謂。不過,古代的伊河與洛河相交於偃師西部,甚至原洛陽境內。據地方志記載,伊河有幾次暴漲,出龍門口後,直衝正北方向,也就是今洛陽南關外,與洛河匯合使伊河改道。

歷史記載

《洛陽伽藍記》載,北魏時,伊河與洛河的交匯處,當在今佃莊南部。從另一方面看,洛河在古代的方位靠南,像夏斟(尋阝)的二里頭,原在洛河之陽。相傳隋時,李密在漢魏洛陽故城西北建有李密城,才將河改道。試想,漢時的太學、靈台、明堂,不都是在洛河的北邊漢魏故城嗎?絕不會洛陽故城南門外即是洛河,應有一段相當的距離。現予以分而述之。
《史記》載:禹“導伊水入河,又導洛水。”這就是說,大禹先治理伊河後,才又去疏導洛水,使二水同歸於黃河。

伊河

《辭源》釋:“水名,出河南盧氏縣東南,東北流經嵩縣,伊川、洛陽,至偃師,人洛河。” 《禹貢》 :“伊洛漉澗,既入洛河。” 《漢書·地理志》 :“伊水,出弘農盧氏熊耳東北,入洛。”

伊河,全長347公里,在偃師境區僅37公里(由西馬村至楊村),流域面積565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百分之六十三。河床最寬處(東石罷)3.2公里,最窄處(馬駕灘至王莊)為0.38公里。其支流有沙河、乾溝河、劉澗河、馬澗河。古代伊河,亦有航運之利,上游的橡檁多結排放筏至下游。古籍載,伊水盛產魴魚,味甚鮮美,與黃河鯉魚齊名。

洛河

源出陝西洛南縣西北部,東入河南經盧氏洛寧宜陽洛陽、至偃師納入伊河後稱洛河,到鞏縣的洛口,注入黃河。《周禮,復官職方化》 :河南曰豫州,其川熒雒。”三國魏黃初年間始改雒為洛。” 《魏略》 :“魏行次為土,土、水之牡也,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故除“隹”加“水”,變雒為洛。伊雒之雒,與渭洛之洛。本為二字,後來混用。洛河,自洛陽郊區入偃師後,全長31公里,流域面積255平方公里,最寬處在西石橋北,最窄處在餵羊莊。

地位

洛河,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顯赫的地位。首先,是“河圖洛書”,它與古文字緊密連繫在一起,把洪荒蒙昧的社會,推向了文明的階梯。 《水經注·洛水》中云:“黃帝東巡河過洛,修垣沉壁,受龍圖於河,龜書於洛,赤方篆字。” 《竹書紀年》 :“帝祭於洛。”“率群臣沉璧於洛。”
自古以來,洛河被視為神河,曹植寫了《洛神賦》 。歷代帝王常來此祭祀。洛水,像乳汁一樣哺育著兩岸的人民,也滋潤著肥沃的田園。

據史料記載,洛河的水路交通歷史悠久,漕運更為發達。西漢時,每年從洛陽運往長安的糧食多達四百萬石。東漢時,城東(今佃莊,翟鎮一帶)太倉的碼頭,是當時全國大型的內河航運港口之一。貫穿祖國南北的隋唐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南抵餘杭,北達涿郡,全長近9000里,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

歷史

有名的隋煬帝行幸江都,俗說的“下揚州觀瓊花”,“發顯仁宮,出洛口,御龍舟。舟四重,高45尺,長200尺,上重有大殿,朝堂;中二重有房百20間,皆飾以金玉沉檀。挽船士8萬人,美女9000人,皆衣以錦銹之采;艷麗奪目,舳艫相接200餘里”。

這樣龐大的艨艟,眾多的人役。試想,洛河水如不寬深,何以承受。不難想像,當時的洛河一定是波浪滔天,洶湧澎湃。

到了武則天大足元年(公元701年),在洛陽立德坊南,建設新潭。“天下舟船所集、常萬餘艘,填河路,商旅貿易,車馬填塞。”那時,在洛河上是“漕船往來。千里不絕。”北宋初年,洛河水運仍很發達,是洛陽、陝西、河東向汴梁運貨的交通樞紐。元代之後,隨著國都的變遷,漕運也逐漸衰退,但是伊洛河依然通航。

到二十世紀50年代初期,洛河上照舊是桅檣如林,伊河上仍舟楫如梭。

景色

伊洛河兩岸,垂柳拂依,白楊矗天,樹蔭下或結網捕魚,或盪棹擊水。碧空藍天倒映河中,魚鷹或浮,漁歌對答呼應,船悠悠,水悠悠,游哉樂哉。筏上炊煙繚繞,篙頭點起波光,瀲灩粼粼,清澈見底,魚沉浮上下,蛙和鳴高低。
面對這大好河山,怎不叫人縱情高唱。《河南府志》 “楊村晚渡”云:野渡瀟瀟蓼葉紅,沙鷗亂舞夕陽風。長曳萬里煙霞外,短篷一聲楊柳中。何處歸人呼南岸,向來贏馬立殘春。玄機懶問津頭路,唱罷漁歌月已東。

參考文獻

http://www.heluochina.net/wz/html/2006-12/821.htm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