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普蘇斯戰役

伊普蘇斯戰役

伊普蘇斯戰役為亞歷山大大帝諸繼業者於公元前301年在小亞細亞的弗里吉亞展開的一場決定性戰役,因戰場所鄰近的當地村莊而得名。此戰中,(獨眼的)安提柯一世與其子德米特里一世對陣聯合起來的另外三名亞歷山大舊將,即馬其頓攝政卡山德、色雷斯國王利西馬科斯及巴比倫和波斯國王塞琉古一世(勝利者)。

基本信息

背景

伊普蘇斯戰役伊普蘇斯戰役

戰役發生前,年屆八十的安提柯已統治了今敘利亞土耳其黎巴嫩巴勒斯坦。他和其子德米特里在以往的歷次戰爭中幾乎從未落於下風。如在羅得島圍攻戰中,安提柯一方雖在戰術上失利,但卻迫使羅得島人同意協助其與除托勒密以外的任何人作戰。卡山德在很大程度上為德米特里和希臘聯盟所牽制,而托勒密則仍未從前306年安提柯的入侵中恢復過來。

安提柯父子在第四次繼業者戰爭中的總體戰略是直接對抗和擊敗其他繼業者,直到伊普蘇斯戰役發生之時,該戰略大體都是成功的。唯一在前302年成功地對其進行了抵禦的卡山德幾乎被完全孤立,而他的盟友們尚未採取任何支持他的行動。尤其是塞琉古本可有力支援卡山德,因為他前不久剛剛以一些極東方的領地從旃陀羅笈多處換取了500頭大象。但是目睹盟友困境的利西馬科斯入侵了小亞細亞,以干擾安提柯軍對卡山德的作戰。德米特里立即抽調軍隊回師安納托利亞。卡山德本人則迅速做出反應,只率17000人在色薩利繼續與德米特里作戰,而其餘部隊與利西馬科斯會師後席捲了小亞細亞西部的大部分地區。

戰役形勢

利西馬科斯與卡山德別軍被隔絕在小亞細亞西部,他們與歐洲供應基地的聯繫被愛琴海切斷。與之戰鬥的安提柯和德米特里則在自己的國土上戰鬥,而且供應線也短得多。另外他們還有75頭戰象,可以支援騎兵作戰並對聯軍的希臘方陣造成毀滅性打擊。懾於對方在數量上的明顯優勢,聯軍未經重大戰鬥便向後撤退。但是,卡山德先前已與塞琉古商定,由後者投入其數目龐大的戰象隊,從東面攻擊安提柯的後方。而安提柯則未能在塞琉古與其子安條克加入聯軍之前迫使利西馬科斯和卡山德與之決戰。兵力增加的聯軍在弗里吉亞的開闊平原上與安提柯和德米特里交戰,戰場既適合戰象群的衝鋒踐踏,又適合安提柯軍騎兵優勢的發揮。

兵力對比

據估計,安提柯和德米特里指揮的軍隊有45000名重步兵,25000名輕步兵,10000名騎兵和75頭戰象。利西馬科斯、塞琉古和卡山德別將指揮的兵力則包括40000名重步兵、20000名輕步兵、12000波斯騎兵、5000重騎兵和400頭戰象,另有100輛未投入戰鬥的鐮刀戰車

戰鬥經過

除普魯塔克有關德米特里生平的記述外,關於這場戰役幾乎未留下任何歷史記載。雙方都按照亞歷山大及其繼業者軍隊的通常布陣方式,將步兵方陣排在陣型中央,陣勢向左後方延伸。聯軍方面,利西馬科斯和卡山德將騎兵平均分配在兩翼,並部署了100頭塞琉古的戰象,其餘戰象則留由塞琉古個人指揮。利西馬科斯指揮右翼騎兵,安條克指揮左翼騎兵。輕裝步兵(主要是投矛兵和一些標槍兵)部署在軍隊前方。另一方面,安提柯將德米特里指揮的精銳騎兵主力部署在右翼;他的重步兵人數更多,但顯然他並沒有選擇延長陣線,而是增加方陣縱深。另外他同樣將輕裝部隊部署在佇列之前。

戰役和通常一樣,以雙方輕步兵逐漸加劇的散兵戰開始,最終戰象被雙方投入戰鬥。雙方都企圖割斷敵戰象的腿筋,但同時都不得不保護自己的戰象。德米特里的優勢騎兵成功地逼迫安條克的左翼後退,但在試圖對對方後方發動攻擊時被塞琉古的戰象預備隊所阻。利西馬科斯指揮的聯軍右翼則在與安提柯的對抗中取得緩慢的進展,但他頗有先見之明地分出一些馬弓手和散兵前往陣線中央,以支持那裡與敵軍散兵的戰鬥。更多的投射部隊向安提柯軍沒有保護的右翼進發,而德米特里無法從與敵軍戰象和騎兵的正面戰鬥中脫出身來。在控制戰場中央後,聯軍投射部隊向安提柯軍數量上占優勢的步兵猛烈發射標槍和箭矢,致使後者士氣開始動搖,最終崩潰向後逃去,以躲避敵軍的遠程攻擊。安提柯試圖重新聚集部隊並加強中部對抗敵投射兵種和方陣主力的兵力。戰鬥開始時他未穿板甲,這一疏失不幸在此時被利用——聯軍一不知名投矛兵準確地投出標槍,正中安提柯,將其擊斃。喪失首領後,本已動搖的安提柯軍徹底瓦解,只有一小部分軍隊在德米特里率領下逃脫了聯軍騎兵的追擊。

影響

安提柯因巴比倫戰爭的失敗而喪失其帝國的三分之二,已經使統一亞歷山大帝國的最後機會失之交臂,伊普蘇斯戰役使此點得以明朗。勝利者重新瓜分了世界:托勒密繼續保有埃及,塞琉古將其權力伸入小亞細亞東部,而利西馬科斯獲得小亞細亞的其餘部分。最終,塞琉古擊敗卡山德和利西馬科斯(前281年),但不久自己也被暗殺。伊普蘇斯戰役使亞歷山大帝國的分崩離析成為既成事實,這一點可以說明其為何少有人提及;但即便如此,它仍然是古典時代的一場決定性戰役,由此界定了希臘化時代的基本面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