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國家博物館

伊拉克國家博物館

國家博物館坐落在巴格達的庫爾哈區,與電訊大樓相對。始建於20世紀20年代,是伊拉克最早建立、藏品最豐富的博物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第11大博物館。博物館內的圖書館有近6000種手稿和約7萬冊各種文字的書籍,是研究兩河流域文明不可缺少的文化寶藏。2003年美軍進入伊拉克之後,遭到哄搶,很多珍貴文物流失,博物館由此關閉。2009年2月23日重新開放,但23個展廳只有8個經過了翻修。

基本信息

簡介

伊拉克國家博物館坐落於巴格達市中心底格里斯河西岸,被伊拉克人稱之為“博物館廣場”的附近,距巴格達國際火車站和電訊大樓不遠,也就是在最近經常上電視的伊拉克新聞部的後面。該館建於1923年,1966年搬遷到現在的阿拉瓦地區,1983年擴建後,共分為7個部分、28個展廳。

伊拉克國家博物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11大博物館之一,被認為可與開羅古埃及學博物館、巴黎羅浮宮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相媲美。 

歷史

兩河流域孕育了人類早期的璀璨文明,其後又在歷史的漫漫長河中誕生了諸如蘇美爾、阿卡德巴比倫、亞述、喀西特、迦勒底、帕提亞、薩珊、波斯和阿拉伯等各具特色的文化,而伊拉克國家博物館恰似一部濃縮了的厚書,忠實地記載和展示了這些人類文明的瑰寶。伊拉克很早就出台了《文物法》,並於1920年成立了文物管理部,下轄各大博物館,有效地開展文物保護工作。經過80多年的苦心經營,伊拉克國家博物館的28個展廳分門別類地囊括了該地區上述各個歷史時期的藝術和文明精華,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寶典。

館內藏品

它收藏了大約25萬件珍貴歷史文物,內容涵蓋了伊拉克上溯10萬年前的石器時代,下迄19世紀中葉的所有歷史時期。館內還藏有各種文字的珍本善本圖書7萬餘冊,孤本手稿約6000種。

館內有許多世界罕見甚至獨一無二的珍品,如有著近5000年歷史的烏爾古城銀質豎琴、有“尼姆魯德的蒙娜麗莎”之稱的亞述時代的象牙細雕像、精美的石雕動物如古巴比倫時期的翼獅和公牛像、亞述人的壁畫、蘇美爾人的雕塑以及楔形文字的碑刻等等。

文物丟失

1990年海灣危機期間,伊政府為保護館內文物,曾轉移了一些最精美的珍寶、雕像、陶器等寶貴工藝品,並將博物館一直關閉至1998年。由於聯合國對伊長期制裁,伊經濟長期處於停滯狀態,致使博物館不僅疏於管理,而且一些不法分子為牟取暴利,偷盜和走私活動囂張,致使博物館文物遭到嚴重破壞,大量珍貴文物流失國外。該博物館及考古場所曾喪失2264件文物和考古發現品,以及2萬份珍貴手稿,其中包括公元前2000年亞述時代的雪花石雕塑像。

2003年美軍進入伊拉克並推翻薩達姆政權後,伊拉克國家博物館遭到洗劫,造成大約7000餘件文物丟失,這些遺失文物至今下落不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估計,其中至少有40至50件屬於國寶級文物。

文物找回

2007年3月6日報導,伊拉克已經收回失竊文物3400多件。其中,在鄰國截獲的有1600多件,從美國義大利分別回收600多件和300多件。最早回收的一件重要文物是瓦爾卡瓶。這個鏤刻精細的蘇美爾時代的瓶子,在“失蹤”六個月後,以“不要刨根問底”為赦免條件,於2003年9月被人裝在汽車後備箱中送還博物館。不過,原來完整的瓶子已被打破成七片。

2006年6月,恩特米納國王的無頭石雕像被美國送還,表面有些損傷,現又被安放到國家博物館蘇美爾展室的中央部位。亞述國王撒縵以色三世的石雕像,現也收回,不過已變成六塊。

追蹤全球十大被掠奪文物

想知道將會有哪些原因會引起新的被盜文物的爭端嗎?去伊拉克國家博物館看看便會知道了。薩達姆·海珊(Saddam Hussein)倒台後,有15000多件文物藏品被盜,其中包括許多古代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n)的珠寶和陶製品。

奈菲爾提蒂半身像| 埃爾金大理石雕| 霍屯都的維納斯| 拉美西斯大帝木乃伊| 歐弗洛尼奧斯陶瓶| 普里阿摩斯寶藏| “光之山”鑽石| 傑羅尼莫的頭骨| 伊拉克國家博物館| 圓明園獸首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