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文化策劃師定義
企業文化策劃師是指在企業經營管理活動中從事企業價值理念塑造及其轉化工作的人員。在企事業單位從事企業文化研究、建設、管理工作,其職責是制定和建立符合企業發展戰略的企業文化體系,塑造、提煉和推廣企業的願景、共同價值觀和使命。具體工作內容包括:指導人力資源部門搭建人力資源戰略框架;通過CIS系統設計推廣企業形象;推行企業文化體系建設。
企業文化策劃師專業分析
企業文化策劃師需要對本企業的文化有巨觀設計能力,能夠為企業領導在文化建設上出謀劃策,能夠推行調研、文本建設、全員化推廣、長效管理,每年還要對企業文化建設效果進行考核。所以,這也是一個需要豐富閱歷的職業,進入“企業文化師”這“二道門”之前,常常需要走過行政經理、人事經理這段路,或是有著企業文化建設、宣傳策劃、培訓、人力資源等工作經驗的複合型人才。行政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企業管理等管理類專業,新聞、出版、中文、哲學等宣傳類專業,都是出人才的專業。
企業文化策劃師主要工作內容
(1)開展經營性企業文化建設,即在企業經營活動中進行員工所應具有的價值理念的塑造及其轉化工作;
(2)開展管理性企業文化建設,即在企業管理活動中進行員工所應具有的價值理念的塑造及其轉化工作;
(3)開展體制性企業文化建設,即在企業的制度安排中進行員工所應具有的價值理念的塑造及其轉化工作;
(4)開展企業文化建設的管理工作,即對本單位企業文化現狀進行調查、總結、提煉、表述、宣傳、培育、落實、改進、交流、學習與創新等一系列塑造、轉化的實施過程進行科學管理。
企業文化策劃師職業等級
本職業共設三個等級,分別為:
助理企業文化師(國家職業資格三級)、
企業文化師(國家職業資格二級)、
高級企業文化師(國家職業資格一級)。
註:目前開考等級:三級、二級。
企業文化策劃師職業概況
企業文化是企業在長期生產經營活動中,自覺形成並為廣大員工恪守的經營宗旨、價值觀和道德行為準則的綜合反映,是當代嶄新的管理理念,是現代企業之魂、成功之路,是企業的無形資產。
自八十年代初企業文化開始傳入我國,受到我國企業界和理論界的重視。我國沿海開放城市和工業比較集中的地區,率先開始了企業文化建設的實踐和探索,提出了具有本企業個性的企業精神。中國加入WTO後,企業文化這一嶄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實踐,越來越顯示出她在經濟建設中的核心競爭力地位及其靈魂作用的異彩,越來越引起高度重視。
以美、日為代表的已開發國家,他們之所以能夠保持經濟高速持續增長,率先跨入知識經濟社會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高度重視企業文化建設。
與已開發國家相比,我國企業文化建設工作還相當落後,企業文化從業人員的自身素質也亟待提高。企業文化師作為專職企業文化的建設者,其擔負著變革陳舊的企業文化、重塑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新企業文化的艱巨任務。
文化發展是企業發展的根本途徑,早在1993年發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指出:“要加強職工隊伍建設,造就企業家隊伍。……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培育優良的職業道德,樹立敬業愛廠、遵法守信、開拓創新的精神。”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加強企業文化建設的客觀要求;明確指出了加強職工隊伍建設、造就企業家隊伍同加強企業文化建設的必然聯繫。
以海爾、聯想為代表的中國現代企業,它們之所以能夠白手起家,迅速成為國際馳名的跨國集團公司,分別進入500強行列,其共同原因之一就是他們吸取了已開發國家的文化管理經驗,把創新作為企業文化的核心理念,打造海爾"敬業報國、追求卓越"的企業精神,打造聯想"團隊精神"的企業精神。
面對挑戰的中國企業文化,建設任務艱巨,發展前景廣闊。著名學者勞倫斯.米勒先生曾經說過:“未來將是全球競爭的時代,這種時代能夠成功的企業,將是採用新企業文化的企業”。目前,中國的國有企業改革正在深入進行,中國跨國公司正在培育和壯大。改革傳統的企業管理體制,實質也是一場企業文化的深刻變革。即要變革那些陳舊的企業文化,重塑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條件下的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的嶄新的企業文化,是企業克服困擾,走向國際市場,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的有效選擇。這表明,中國企業文化發展前景廣闊,企業文化師作為新職業的確立是非常必要。
企業文化策劃師的作用
企業文化策劃是商務策劃的重要組成部分,脫離了企業整體發展戰略的形象策劃如同空中樓閣,不可能成功,也不會對企業的生存發展起到重要的推進作用。因此,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企業文化策劃師,首先應該從系統學習商務策劃開始。
企業文化策劃是企業戰略發展的需要,但決不僅僅是為戰略目標的實現製造人文氣氛。作為一種亞文化,企業文化具有社會文化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別是在企業的凝聚力方面,這正是那些成功企業的秘訣所在。
企業文化是企業物質文明、制度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總和。
企業文化的策劃是一項涉及企業方方面面的系統工程。是企業戰略、生態、融資、管理、行銷策劃的集大成者,是企業所有要素間相互作用的產物,是企業穩定、持續發展的動力引擎,也是企業策劃中最複雜的領域。
企業文化是美國學者在20世紀70年代期間,比較美、日兩國企業管理的根本性差異而提出的一個概念。
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經濟優勢一直稱霸世界,但自70年代起,日本經濟卻突飛猛進,大有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經濟強國之勢。日本的迅猛崛起,引起了美國有識之士的關注。於是在20世紀70年代後期出現了美、日管理對比研究熱潮。許多美國學者驚奇的發現,造成日本經濟騰飛的原因是日本將外國技術、設備、規章制度、財務分析等硬性的管理與本國民族文化,諸如人、目標、信念、宗旨和價值觀念等等軟因素相結合的結果。這種軟因素雖與社會文化有關,但又不是整個社會文化,僅僅是反映一個企業的傳統風貌的亞文化或微觀文化,是一種經濟和文化相結合的產物。因此被稱作企業文化。
20世紀80年代中期,企業文化的概念和理論傳入我國。由於它較為實際的契合了我國自孔子、孟子、莊子時代就形成的注重情感教化、以人為本的傳統文化思想和現代管理理論的思想主線,因此得到了理論界和企業界的認同。一些大企業尤其是海爾、聯想等通過借鑑國外經驗,結合本企業實際,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企業文化。
與社會文化不同,企業文化是某一特定群體文化,有其自身鮮明的特性。
社會或民族文化是一個社會或民族共同體具有的一整套公有的理念、價值觀和行為準則,它是使社會紛繁複雜的各個階層、各個組織行為能為社會大眾接受的共同標準。因此,這是一種涵蓋面非常廣,包含內容十分豐富的文化層。與社會文化相比,企業文化不但與其賴以存在的大文化環境有別,而且與其他相同層次的亞群體文化也不盡相同。它既不像校園文化那樣愉快、浪漫,也不像黨政機關文化那般莊重、嚴肅,更不像業餘團體文化那樣輕鬆隨意。一方面,企業文化理念中要包含中、長期的準則和目標,顧及企業長期的生存和發展;另一方面,企業文化的底蘊又必須要追求實效,它只能在不斷追求眾多短期的利益中以謀得長遠的發展。企業文化自身獨特的特性表現為:
1、企業文化首先是一種務實、追求直接經濟結果的文化。企業文化強調經濟效益,保持組織的連續性、積累性,著眼現在,並放眼未來。為了將來的發展和壯大,雖然企業需要進行產品創新、改善經營管理甚至調整組織結構,但所有這些都必須是漸進的、連續的。
2、企業文化是一種講求投入產出的文化。企業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濟組織,靠自身的力量實現經營的連續性,正因為如此,它十分注重投入和產出之間的變換,以追求自身的盈利,不斷實現積累。
3、企業文化是一種集體文化。正像其他群體、企業文化一樣,企業文化也是一種集體文化。但它更強調和注重的是在組織內所實現的合力,從而推動和激勵企業內的每一位員工協調一致地行動,達到預定的目的。
4、企業文化與社會文化相互作用。企業文化是在社會文化大背景下形成的以約束和規範企業內個體行為、群體行為和企業行為的亞群體文化。作為一種特定的企業文化,它一般並不主動地去影響企業以外的社會成員的思維和行為,但是,蘊藏在企業文化中的積極的審美和價值觀,也必將通過自己的產品、服務和員工的行為而慢慢地滲透到社會中,進而對社會文化的變革產生影響。
現代企業的興衰是由多種因素形成的,但企業文化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的因素。企業文化是一種力,也可稱企業文化力,它具有6種力的作用:即凝聚力、激勵力、約束力、導向力、紐帶力以及輻射力。
企業文化牽涉企業經營的方方面面,是一項系統性的工作。從策劃的角度來看,其主要任務有:
1、構建企業文化體系
企業文化建設工程如同建築工程一樣,它的過程很重要,目標則更為重要。企業文化策劃,必須根據企業自身的現狀、面臨的國內外競爭環境、發展戰略等,來確定企業文化建設的目標,使企業文化建設的目標與企業的戰略目標一致,並通過實現企業文化建設的目標,來促進企業的發展。一般來說,企業文化建設目標的確立,要從精神、機制、物質文化三個方面入手:
(1) 構建企業精神文化體系系, 實現員工對企業價值觀的高度認同和對經營戰略的清晰理解;
(2) 構建企業機制文化體系,實現企業管理體系的順暢運行, 明確企業的共同行為準則,規範企業員工的行為;
(3)構建企業物質文化體系,實現企業物質產品(或服務)生產、開發、銷售、環境同企業價值觀、經營戰略的高度統一,搞好企業外在形象的傳達。
2、增強企業文化的功能性
(1)增強企業文化振興功能。企業文化之所以具備振興功能,在於文化對於經濟具有相對獨立性,即文化不僅反映經濟,而且反作用於經濟,在一定條件下成為經濟發展的先導。但是,企業文化引導企業經濟發展的效果,有一個時間上的積累過程,不能簡單的理解為今天抓企業文化,企業經濟效益就高上去;明天不抓企業文化,企業經濟效益就低下來。然而,持之以恆抓企業文化,必然會產生企業經濟振興的效果。
(2)增強企業文化導向功能。一般的說,任何文化都是一種價值取向,規定著人們所追求的目標,具有導向的功能。如果把經濟比喻為列車,把科學技術比喻為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鐵路網路,那么文化就可以比喻為扳道工,沒有鐵路,列車不能運行;沒有科學技術,經濟不可能發展;沒有列車和鐵路網路,扳道工也是無所作為的;但在具備鐵路網路和列車的基礎上,文化扳道工卻規定著經濟列車在哪股道上賓士。回顧歷史,同樣是火藥,西方用它來炸山開礦,舊中國卻用它來做爆竹敬神;同樣是羅盤針,西方用它航海,舊中國卻用它來看風水,這是資本主義文化和封建主義文化各自發揮其導向功能的結果。
企業文化是一個企業的價值取向,規定著企業所追求的目標。卓越的企業文化,規定著企業具有崇高的理想和追求,總是引導企業去主動適應健康的、先進的、有發展前途的社會需求,而導向勝利。拙劣的企業文化,使企業鼠目寸光,總是引導企業去迎合不健康的、落後的、沒有發展前途的社會需求,最終使企業走向衰敗。
(3)增強企業文化協調功能。企業文化能夠協調企業和社會的關係,使社會和企業和諧一致。因為無論中國或外國的企業文化,其精神內容都是要使企業自覺地為社會服務。具體地說,通過文化建設,企業儘可能調整自己,以便適應員工的情緒,滿足顧客不斷變化著的需要,跟上政府新法規的實施,因而企業和社會之間就不會出現裂痕,出現了也會很快彌合。
(4)增強企業文化凝聚功能。企業文化可以增強企業的凝聚力。這是因為企業文化有同化作用、規範作用和融合作用。這三種作用的總和效果,就是企業文化的凝聚功能。任何企業家都希望把自己的企業建設成一個內外協調、上下同心的團隊,但單靠物質激勵和管理制度很難做到,而企業文化是一種強力黏合劑,它可以把各個方面、各個層次的人團結在企業周圍,從而產生一種凝聚力。
從形式上看,同一個企業的職工,企業與本企業的職工,總是聚集在一起的。但是傳統的管理理論,把企業和職工的相互利用關係,作為管理工作的出發點與歸宿。例如行為科學理論研究職工的各種需要,要企業千方百計去滿足這些需要,條件是職工必須為企業賣力幹活,至於職工的目標和企業的目標是否一致,各個職工之間的目標是否一致,則不大過問,至少不認為它是一個主要問題。企業文化理論則不然,它把個人目標同化為企業目標,把建立共享的價值觀當成管理上的首要任務,從而堅持對職工的理想追求進行引導。企業文化的這種同化作用,使企業不再是一個因相互利用而聚集起來的群體,而是一個由具有共同的價值觀念、精神狀態、理想追求的人聚集起來的組織。
(5)增強企業文化約束功能。嚴格的規章制度是員工行為規範的硬約束,也是外在約束。但人是有思想的,人的行為受思想支配,思想是人的軟約束,也就是內在的約束。現代企業除了嚴格的規章制度這種硬約束,還需要思想的軟約束。這種軟約束就需要企業文化來體現。企業文化作為一種無形的、非強制性力量得自我約束,它能彌補規章制度的不足。即:如果說企業管理制度是讓想犯錯的人不敢犯錯,那么企業文化就是讓有機會犯錯的人不願犯錯。
(6)增強企業文化美化功能。俄國作家車爾尼雪夫斯基說:美就是生活。西方傳統管理理論的一個基本前提是:把生活與工作截然分開,認為生活是人們所嚮往的,工作不過是生活的手段;要調動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就應該多付錢讓職工改善生活;家裡是生活的場所,企業則是工作的場所;生活是美的享受,工作則是苦的支出。這也可以說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多數人的看法。企業文化的理論觀點則不然,它力求把職工的生活和工作統一起來。它不僅把企業當作工作的場所來對待,而且也當作生活區域來營造;不僅把工作當作謀生的手段來利用,而且儘可能的發揮工作本身的意義,使之成為職工所願意、所喜歡從事的工作。在那些企業文化搞得好的企業里,工作本身成了激勵的因素,職工們覺得上班比下班更有意思;工作環境如同生活環境,在廠如同在家裡。企業文化沒有否認美就是生活,但卻補充了美是工作,是職工所願意、所喜歡的工作,使職工自我價值得以實現的工作。企業文化不僅把工作場所美化了,而且把工作本身美化了,這就是企業文化的美化功能。
企業文化既然是一項系統工程,在進行策劃設計時,就必須把握以下幾個基本點:要著眼於未來,立足於企業戰略,符合企業未來的發展趨勢;把企業文化作為整合企業資源,全面提高企業整體素質,以提高其綜合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讓企業文化成為參與國際競爭、進行品牌擴張、資本運營、管理變革的資源平台;企業文化不是現時的消費,而是一種有效的長期投資;企業文化的價值在於有效推廣和不斷提升,否則只會是一紙空文。
知識經濟為企業文化開闢了極為寬廣的領域。企業文化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需要把一個個大家都認為是好的理念,加以有機整合,讓其很好地落地在企業文化建設中,並逐步生長出企業文化的一個個思想新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