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姜莊

【文化教育】建國前,地鹼人窮,念書的少,文盲多。 任旭東,中專學歷,參軍。 任留柱,1919年生。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任姜莊位於東明縣城西南10公里。106國道東側。現有177戶721人,耕地1103畝。任姜莊原名興隆村。清康熙元年(1622)任姓從本鄉李沙窩遷此,沿用原村名。清康熙八年(1670)姜姓從河南商丘遷入。二姓以姓氏改村名為任姜莊。該村現有任、姜、吳、王四姓。任姓現有100 戶473 人;姜姓現有15 戶60人;吳氏於康熙十年(1672)從本鄉西吳街遷入該村,現有60戶175人;王氏於1962年從本縣菜園集鄉王寨村遷入,現有2戶13人。

經濟發展

【農業】該村建國前,土地鹽鹼澇窪,每到雨季,積水成災,村莊常被淹沒,土地嚴重鹼化。種不成地,多數人靠刮鹽土做小鹽謀生。解放後實現了農業合作化,經過引黃灌淤,淤平了土地,改良了土壤。他們又挖溝開渠,興修水利,大搞農田基本建設,使土地達到了遇旱能澆,遇澇能排。加之機械化耕作和科學種田水平的提高,農業產量大幅度上升。現在小麥畝產900多斤,玉米畝產1000多斤。
【工商業】建國前村里只有一處油坊。解放後,工副業商業都有較大發展。上世紀七十年代村民任玉美買了磨麵機,加工麵粉。吳學堂辦養豬場。吳銀書賣豆腐等。九十年代村民任光同、任延梅、吳四同曾聯合創辦液壓機油坊。隨著務工潮的興起,不少青壯年農忙時務農,農閒時外出務工。有的常年在外務工。收入也非常可觀。

社會進步

【文化教育】建國前,地鹼人窮,念書的少,文盲多。解放後經濟好轉,開始重視教育,全力供給子女上學,幾十年來已先後培養出20餘名大中專畢業生,其中本科以上學歷者2人。目前全村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適齡兒童全部入學。
【武術、文藝】該村不少人熱愛武術,上世紀七十年代村里曾有兩個拳場,年輕人有的練掌拳,有的練梅花拳。盛極一時。改革開放後,該村吳記標組織了26人的“嗩吶戲曲藝術團”,演唱河南墜子,演奏嗩吶、二胡待,常在附近農村活動演出。
【村民生活】由於經濟發展,民眾越來越富,生活水平提高,居住環境改善。上世紀七十年代辦電,戶戶用上了電燈。目前,茅草房全部變成了磚瓦房,還有少樓房。腳踏車換成了機車、電動車,還有6戶購置了小轎車,電視機、電話機、手機已經普及。農業實現了機械化。

黨政建設

1980年該村從合義村大隊劃出,獨立建立任姜莊大隊。歷任黨支部書記為:1980年姜德功,1984年任栓成,1987年任玉幫,至1996年合併行政村。歷任大隊長(村委會主任)為:1980年任新山,1984年任玉幫,1987年任喜銀,1992年任玉慶,至合併行政村。

古今人物

1、正科級以上黨政幹部:
任旭東,中專學歷,參軍。曾任新疆建設兵團農四師副師長、師長等職,已退休。
2、烈士名錄:
任留柱,1919年生。1942年入伍,冀魯豫軍區五分區南東獨立團偵察班班長。1946年大楊湖戰鬥時犧牲於曹縣魏彎。
任留貴, 1920年生。解放軍某部偵察排長,1948年淮海戰役中犧牲。

文物古蹟

沙窩廟及沙窩廟會
沙窩廟 位於縣城西南10公里,沙窩鄉沙窩行政村的中部。西接陳吳街,東靠106國道。現在的沙窩廟占地20餘畝,是1993年開始重修。現已建成仿清式古樸山門一座,一般殿堂六所,仿明式堂殿兩所,閣樓一處,外圍圍牆,巍峨壯觀,金碧輝煌。已具一定規模。據文獻記載,沙窩廟又叫沙窩泰山行宮。原廟宇始建於唐,後經五代、宋、元幾個朝代擴建,到明萬曆年間已初具規模。清乾隆時期達到鼎盛,形成占地50餘畝,八進大院,樓、殿、房舍三十多處,一百餘間的大型廟宇建築群。四周紅牆環繞,罌城式山門一座,建築黃綠呈彩,院內松柏點綴。殿內供有由漢至清都曾風光過的神祗一百餘尊。有豐厚的文化內函,是研究中國文化史、民俗學、神學乃至建築學不可多得的出處。可惜人為的毀於解放初期。
沙窩廟會 規模宏大,素有“連兩京貫八府通九州”之稱,至今仍為東明名氣較大的貿易市場。據傳始於宋時這裡的茶馬交易市場。沙窩廟會有兩種形式:一是百貨交易大會;二是行會。百貨交易大會從每年九月至第二年三月,每月逢九會一天。三月初一大會,會期四至十五天,行會五天一會,常年不斷。舊社會辦會常常是有勢力的人牽頭,才能保證會期不出事。沙窩一沒巨富,二無官宦,因此,多有青皮光棍出面任會首。會首在會前要四處活動,拜訪當地駐軍、社會頭目、丐幫掌桿等,以保證會期安全。然後組織班底,分工負責。一到會期,開封、商丘、曹州、大名、衛輝、亳州等處的大型商行均在此設莊售貨。遠近商販推車、擔擔,各路遊藝雜耍人等蜂擁而至。
沙窩廟會商業買賣與文娛活動並重。商業買賣在廟前廣場進行,按行業劃分區界,排列成行,形成臨時街市,一條條縱橫交錯的街道,五光十色的商店,鱗次櫛枇,疑似海市蜃樓。文娛活動安排在會場四周空曠野地,主要是請有名劇團演戲,其次是武術表演和各類雜耍。早飯後百業開張,顧客雲集;大戲開鑼,觀者如堵。一天下來,買賣雙方,演觀之旅,個個身心勞累,夜幕來臨,又是一番情景。家家店前紅燈高掛,棚屋內燭光通明,夥計們清點錢櫃,盤點貨物,坐夜守更。掌柜或領班則進入茶館、酒棚,與同行互通信息,與顧客洽談生意,簽訂供求契約,一直鬧到天明。一個會期大商往往完成巨額交易,發財的會後不落棚,到沙窩廟中拜財神,禮畢方起程。這便是舊社會的沙窩廟會。

歷史大事

騎兵團沙窩圍殲敵
1942年12月,一二九師騎兵團,奉命開赴冀魯豫邊區戰場,負責開闢東明、長垣、濮陽、滑縣之間的濱河地區,這一地區,當時駐紮著偽軍二方面軍孫良誠部數萬人,頑軍邵鴻基部兩個支隊五個團的兵力,他們經常下鄉騷擾,抓丁搶糧,鬧得雞犬不寧,人心惶惶不安。
騎兵團到達濱河地區,恰逢農曆春節,在歡度春節的同時,他們主動出擊,連續在河西徐鎮、臨濮大、小索莊打了幾個勝仗。用得來的槍枝彈藥武裝了濱河、東垣兩個縣大隊,幫助兩個縣建立了縣級政權。濱河、東垣、東明三縣同時開展反資敵鬥爭,鬧得偽頑軍征不到糧食,成了飢餓之師。
轉眼到了1943年初夏,微風拂柳,麥浪翻滾,久災望稔的農民心情舒暢,可又擔心日偽頑雜前來搶糧。為了保衛人民的勞動果實,四分區、五分區同時對所屬部隊下達保衛麥收的命令。
這年農曆4月13日,騎兵團駐防在河西灰池一帶,準備幫助當地民眾收麥,中午,偵察員突然回來報告,說駐東明的偽二方面軍第四軍趙雲祥部派兵出城向縣西一帶搶糧。團部獲悉這一情況,立即決定由二連前往奔襲,在連長張起旺,指導員李選賢率領下,越過黃河故道,乘馬迎擊。當騎兵戰士靠近了敵前衛部隊搶糧的村莊,狡猾的敵人便調頭朝沙窩逃竄。“不能讓敵人溜掉!”戰馬象明白主人意圖,放蹄狂奔,從沙窩西北迂迴過去,堵到敵人前面,隱蔽在小圈堤後。排長匡永盛便裝前往偵察,發現頑敵正在張沙窩挨戶搶糧,抓雞殺羊,準備造飯。匡排長出村一招手,鐵騎從圈堤後射出,頑敵尚未作出反映,就當了俘虜。少數人棄槍丟械,拚命逃往東吳街,同那裡正在吃喝的軍官一起,躲進吳大軒樓上作困獸斗,立即被我消滅。我騎兵揮馬北馳,直奔劉沙窩,正在吃飯的敵人,尚沒丟下飯碗,已被騎兵圍進了一個大坑內,在交槍不殺的吼聲中,全部舉手投降。李沙窩以北之敵紛紛北逃,結果被鐵騎困在了後王沙窩,敵人見跑不掉,就負隅頑抗。雙方展開激烈槍戰,敵人的一個指揮官躲在煙囪後,揮舞著手槍,指揮百餘名偽軍向我騎兵戰士反撲。情況危急,機智勇敢的四班長龐玉山抓過一挺機槍猛射,四班戰士們手榴彈好似長了眼,一個個在敵群中開了花,二排長王澤玉抓住戰機指揮戰士發起猛衝。敵人見勢不妙,調轉屁股就往一條小胡同里鑽。沒曾想這是一條後頭有牆的死胡同,只得鑽進老鄉家的柴火院作垂死掙扎。王排長見強攻不利,命令龐玉山帶兩名戰士繞過去,接近敵人,封鎖敵人的後路,掩護五班衝鋒。他們迅速躍進小巷,摸進一家小院進行搜尋,忽然床下傳出聲響,龐班長隨即用馬刀探進床下的麻桿堆里,利索的挑開雜物,見剛才在街上指揮反衝擊的那傢伙正龜縮在床下。
“爬起來,你這個胖子是藏不住的。”
“請長官饒命,我出來。”說著,從床底下橫著爬了出來。戰士劉成喜跨前一步,用槍抵住敵人的腦袋,“乾什麼的?”
“饒命,請長官饒命,小的是——是特務團三……”
“快說,三什麼?”
“小的是三營營長。”敵營長哆嗦成一團。
龐班長心中一喜,趕快將這傢伙押送到連長面前,連長張起旺即令排長匡永盛把敵營長押到胡同口,向偽兵喊話,不料殘敵作垂死掙扎,剛喊了一句話,就向外仍來兩顆手榴彈,被俘的敵營長趁著煙霧逃回敵群。指揮他的部隊向外突圍,妄圖死裡逃生。戰士們氣極了,一陣猛烈射擊,敵人紛紛倒下,敵營長也被擊斃。
打掃戰場後,才知道我們消滅的是趙雲祥的精銳營。此戰我軍繳獲機槍5挺,步槍300餘支,擊斃敵人無數,生俘偽軍200餘人。這次圍殲戰威懾敵膽,殺出了威風,敵軍望風退卻,騎兵團一路凱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