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舒崗村

仲舒崗村

仲舒崗村,距鎮政府4公里,距縣城16公里,該村總人口2100人,耕地2300畝。

自然資源

該村總人口2100人,耕地2300畝,8個村民小組。距鎮政府4公里,距縣城16公里,該行政村有東仲崗村、西仲舒崗村、老宅村3個自然村。

農村經濟

2007年新任兩委領導班子從外地引進了優質小麥、優質大蒜、大豆、西瓜、辣椒等,為村民經濟結構轉型起到了積極作用。

特色產業

解放前本村鞭炮生產頗為有名。解放後,該村因生產煙花爆竹而享譽方圓百里。煙花爆竹生產曾是仲舒崗村多種經營的重要內容,也曾是政府鼓勵發展的民營企業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曾一度成為仲舒崗村發展經濟的支柱產業,她時仲舒崗人殷實富裕在十里八鄉久負盛名。
另外還建起了生豬養殖基地,使農民學會了養殖技術,從而成為全鎮有名的生豬養殖基地。特色經濟產生了明顯的經濟效益。

基層組織

本村截止到2010年,49名黨員。

人文狀況

據傳,在小青河東岸座落著一個古村落叫傅家莊,在小清河西岸,有史莊、王莊、周莊三個小村落。董仲舒先人因生計從河北棗強縣遷居傅家莊,古時這裡崗阜起伏,河水環繞,森林茂密,董仲舒死後葬於此,村民為紀念他,把傅家莊、史莊、王莊、周莊改為仲舒崗,小青河西岸部分稱為西仲舒崗,東岸部分稱為東仲舒崗。

董仲舒像董仲舒像

據通許縣誌記載,明朝末年九省提督王順行(村人稱他王督堂),有三個兒子,一個在山西太原安家,一個在湖南長沙落戶,一個住在王順行老宅,村名“老宅”既由此而來。
董仲舒紀念館
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年)西漢哲學家。專治《春秋公羊傳》。曾任江都相、膠西王相。學通五經,義兼百家,為博學鴻儒。漢武帝用其學說,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自此之後兩千年中國封建社會以儒學為正統,並影響海外。其著作有《春秋繁露》、《董子文集》等。其墓在仲舒崗東北角,墓高約3米。為一圓形土丘,墓前有明代殘碑一通。東漢永平年間(公元136年),墓前已有董仲舒祠和古碑多塊。兩千年來因天災人禍,其祠屢建屢毀。宋末,金兵南侵,祠成廢墟,明、清時又重修。今有董仲舒紀館、董仲舒墓、碑及最近修的墓、碑保護室三間。農曆三月十三至十七有廟會。
在仲舒崗南,小青河東岸,有一千年古寺———天清寺。
天清寺碑天清寺碑

歷史名人

周培恩(1925.5-1944.5),1943年參加革命,28團某班班長。在和日軍戰鬥時犧牲於杞縣沙沃集。
王崇峰(1928-1947.9),1944年參加革命,任豫皖蘇軍區30團3營通訊班長。1947年和國民黨軍戰鬥中犧牲於杞縣劉寨村。
王俊昌 曾任商丘軍分區政委
周培星 國家海洋局海洋出版社編輯部主任
周培健 國家地區建築工程局總會計師
李喜順 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審判員
周作順 洛陽市勞動局局長
劉開居 飛機設計師
周培志 曾任蘭考縣委書記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