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祠

相傳,董學村為董子“下帷”之處,即董園。 《故城縣誌》載,董學村漢時名為十里長村,因董仲舒在此下帷講學後,便更改村名為下帷村,其後又改名為現在董學村。 離董學村不遠的梧茂村,也是當年董仲舒講學的地方。

董仲舒祠位

董仲舒祠於故城縣董學村,距縣城15公里,與董仲舒故里棗強縣董故莊相隔5公里。 相傳,董學村為董子“下帷”之處,即董園。後又易為董學村相沿至今。《漢書》所載“下帷講誦……,蓋三年不窺園”即指此地。董於此開館講學,以儒學為正統,親授弟子數以乾計。時曾頗受漢武帝賞識和重用,明清以來備受帝王推崇。據清[光緒]《故城縣誌》載:同治九年[1871年]文生蘇鴻勛於此村委董仲舒修祠堂1座、立碑1通,即今董學村董子祠。該祠歷年失修,已風燭殘年,破敗不堪。2007年得以重建,並改定名為“董子講學堂”。

董仲舒生平軼事

董仲舒在45歲以前一直在此講學,講學時設有帷帳。傳說他講學的地點, 就在離他故里不遠的故城縣董學村和梧茂村。《故城縣誌》載,董學村漢時名為十里長村,因董仲舒在此下帷講學後,便更改村名為下帷村,其後又改名為現在董學村。離董學村不遠的梧茂村,也是當年董仲舒講學的地方。
村中至今還流傳該村村名“梧茂”的來源。據說當年董仲舒在村中講學,一次講得很晚才歸來,走到途中不慎把筆帽掉落,由於天黑看不見,他便蹲下,在地上亂摸來尋找筆帽,別人見狀便問他找什麼,他回答“吾帽也,吾帽也”,此後村民為了紀念他,便把村名改為諧音的“梧茂”。從這些傳說中可以看出董仲舒中青年時活動範圍和後人對他的敬仰。董仲舒在家鄉學習和講學一直到45歲時(公元前134年)被舉薦為賢良,才離開了家鄉,被漢武帝召到長安。由此即知,故城之董學村,原為董子“下帷講學”之地,又名“下帷村”,後來才改名“董學村”,今遺址猶存。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