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公廟日軍大屠殺遺址

令公廟日軍大屠殺遺址

令公廟日軍大屠殺遺址位於塘南鎮柘林街東端,大門座東朝西,占地面積815平方米,建築面積470平方米。

基本信息

簡 介

..令公廟日軍大屠殺遺址

令公廟日軍大屠殺遺址位於塘南鎮柘林街東端,大門座東朝西,占地面積815平方米,建築面積470平方米。

令公廟亦稱張王廟,是為祀唐睢陽令張巡而建。傳說始建於宋,但歷經修葺,面目全非,僅院內廟堂和古戲台為清末建築。令公廟內的廟堂為五柱三開間抬梁式木構建築,廟堂正面為石牌坊,兩側各有石獅一尊;古戲台平面呈“凸”字形,歇山屋頂,台前主柱上端飾雕花撐拱和垂柱,戲台正中上方為內凹式九級藻頂,台面高1.2米,台面底部用裸柱支撐。
1942年農曆7月18日,侵華日軍和駐地偽軍出動百餘人入侵柘林街,進行殘無人道的“三光”大掃蕩,柘林街火光沖天,橫屍遍野,血流成河。是日,日寇共殺害我無辜民眾867人,燒毀房屋723棟,柘林街上僅張桂嬌母子二人因躲在古戲台底下才得以倖免。
令公廟日軍大屠殺遺址是作為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華民族、殺害我無辜民眾見證地之一而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

令公廟

自從聽了公公婆婆控訴當年日寇在南昌的種種暴行之後,一個越來越強烈的願望從我的心頭升起:一定要去當年日寇對塘南人民進行大屠殺的地點——塘南鎮柘林街令公廟去看一看!本打算周末和阿龍同去的,上個星期三上午,我看天氣不錯,正好有點空閒時間,於是就迫不及待地一個人踏上了去塘南的班車。
塘南鎮離市區有六十多里地,一個多小時過後,我在塘南綜合市場下了車,此地離令公廟還有六百多米,我無心在繁華熱鬧的市場閒逛,一路打聽著走向東頭的柘林街令公廟。大約步行了十多分鐘後,遠遠看見路南邊有一座兩層樓高的青磚建築物,四周還搭起了腳手架,心想這莫非就是令公廟?走近一看,果然大門口上有“令公廟”三字,旁邊還注有“令公廟日軍大屠殺遺址”等字樣,看著牆上赫然掛著“閉館維修,謝絕參觀”的牌子,我心裡有些沮喪,但還是心有不甘地朝大門口裡走去。
一進大門口,兩位正在砌磚的師傅就看見了我,其中一位見我手裡拎著相機,開玩笑地對我說“有記者來採訪了!”我輕輕搖搖頭,走上前打招呼,問他們可不可以進去看一看,心裡真害怕這兩位師傅拒絕,可沒想到他們爽快地答應了,叫我隨便看,並一再囑咐我要注意安全。就這樣深一腳淺一腳,穿過地上的一堆堆破磚亂瓦,我一步步走向了離大門口十多米遠的令公廟。 
令公廟座落於撫河的北岸,始建於南宋末年,至今已經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了。據廟內碑刻記載:當時是為了紀念唐代名將張巡而建,張巡為河南南陽人,唐開元進士,天寶年間安史之亂時,他與許遠守椎陽,抗擊異族侵略,多次打敗敵人的進攻,後在內無糧草外無救兵的情況下英勇捐軀,被稱為“張令公”,建廟時的南宋末年,中原大地正遭受著異族的入侵,為了紀念先賢,激勵當代,教育後人,先輩們懷著崇敬的心情建立了此廟。隨歲月的推移,令公廟同我們中華民族一道歷經滄桑,幾度興廢, 廟名亦曾改名為“興隆庵”。民乙亥修繕時,恢復了令公廟原名。
我立在令公廟的廟門下,仰望著高大氣派的牌匾:牌匾中間寫著“令公廟”三個大字,上面接著“柘林街”三字,其左右分別寫著“魏元戴刻”、“歲次乙亥”八字。我猜想“歲次乙亥”應該指的就是民乙亥年間的那一次修繕。牌匾四周鏤刻的人物花鳥、亭台軒榭皆精工細雕,栩栩如生,牌匾兩邊檐角皆向上翹起,正對著鯉魚,取魚躍龍門之意。 從廟門口的牌匾下往西北方向走大概十餘步,是一個由磚石砌成,高1.75米的大戲台,它是南昌縣唯一倖存的古建築。戲台的房梁正中間呈漏斗形,上有一圈圈精美的圖案,戲台沿邊木柱上也有鏤空雕刻,雕刻的對象有老者閒坐聊天,耕者肩扛鋤頭,武者橫刀躍馬,還有牛、魚等動物,以及花卉亭台等,無一不生動活潑,饒有情趣。戲台木柱上的那一對石獅,玲瓏小巧而憨態可掬,惹人喜愛。從小到大我也見過一些戲台, 但大多比較簡陋,如此精美,富有藝術性與欣賞性的戲台我還是第一次看到。
面對這一座歷經人間八百年盛衰的令公廟,我心裡不禁升起無限感慨,正是它見證了七十年前日寇的那一場血腥屠殺!從大門口向左起,牆上張貼著一張張日寇在令公廟進行大屠殺的連環畫圖片,下面配有詳細的說明文字,繞了一樓整整一圈,一直延伸到大門口右邊。圖文張貼的年頭看來已經有很長時間了,第一張的圖片下依稀可辨認“塘南血淚仇”五個大字,我一張張仔細地看著,那塵封了整整七十年的塘南大屠殺經過漸漸浮現在我眼前——
1942年農曆7月17日深夜,日寇分別從尤口范家、荷埠周家兩個據點出動100多人,在漢奸走狗的帶引下,手持刀槍,帶著惡狗奔向30多里外的塘南地區進行殘酷的“三光”大掃蕩。據當時在令公廟的倖存者魏金山回憶:令公廟當時是柘林街的一座較大的建築物,7月18日拂曉時分,日軍包圍了令公廟,有5個鬼子手持上刺刀的長槍竄入令公廟,把機槍架在戲台上,把所有廟內的人叫起來,集中到一起,一排一排站著,逐個搜身。早上7時許,大屠殺開始,日軍對準賣豆腐的壯年人當胸一刀。被殺後,在地上掙扎,鬼子怕周圍民眾反抗,立即將60多個男的分6個人一批,先殺年輕的後殺年老的,爾後又將婦女兩個人一組,頭髮連結在一起,反捆著雙手,推出廟門外撫河邊用刀刺。此時的魏金山只有七歲,正鬼子對他母子動刀時,廟內的大鐘突然撞響,鬼子衝進廟堂,母親帶著他立即躲在戲台底下的爛草堆里,才倖免一難。他親眼看到父親和妹妹等131名無辜村民被殺害,有的年輕婦女還被先奸後再殺,更可惡的是鬼子連正在吃奶的妹妹也不放過!一時間柘林街烏雲遮天,老百姓死的死,逃的逃,蕭殺寂靜,連狗叫聲都聽不到。鬼子兵從令公廟撤出後,又瘋狂血洗柘林街,先後在祖師壇、觀音閣等地集體屠殺無辜民眾,他們逢人就殺,見房屋就燒,看到財物就搶,柘林街上四處濃煙烈火,屍橫遍地。這一天,日本鬼子在柘林街殺害民眾860多人,燒毀房屋723棟,遇難者的鮮血染紅了撫河水!
圖片下那一行行詳盡的文字說明,可謂是字字血,聲聲淚!除了詳細敘述日寇在令公廟對無辜民眾進行的大屠殺經過外,圖文還揭露了日寇在塘南鎮犯下的種種慘無人道的罪行,據倖存者陳鳳水回憶:在樊家村,鬼子在一口剩下幾根米粉的鍋里,倒了桐油,燒得翻滾,然後用刺刀強迫陳鳳水等村民們伸手下去抓起來吃,有的剛伸下去就立刻燙得皮開肉爛,痛如刀割,鬼子還強迫他們吃下去,桐油煮的東西哪能吃呢,剛吃下去就翻腸倒肚地嘔吐起來,鬼子卻以此為樂,在一旁呲牙咧嘴地哈哈狂笑!鬼子就這樣折磨村民們還覺得不過癮,又逼著陳鳳水等四人抬一隻大船送往野貓洞,兩天來,又餓又困,四個人抬著一千多斤的大船,累得虛汗直流,實在抬不動,鬼子不由分說,用槍托把他們打得口吐鮮血!到了野貓洞,鬼子把陳鳳水他們連同路上抓來的七八十個民眾,列成四隊,把他們當成練習刺殺的活靶子,陳鳳水就這樣眼看著鄉親們一個個倒在血泊里,接著一個鬼子對著刺刀向他猛刺過來,在他背後和肚子上扎了幾刀,陳鳳水當即跌倒在地,昏過去了,鬼子以為他死了才離開了。晚上他才慢慢甦醒過來,忍著劇痛爬了四個多小時才脫離了險境,至今他身上還留著累累傷疤,這是日寇殘殺中國人民的鐵證!上面敘述的日本鬼子的種種暴行和我公公所回憶的雖然各不相同,但日寇的兇殘本性卻完全是一樣的,手段之殘忍如出一轍,正如我公公所說的那句話:日本鬼子對待我們老百姓就連牲口都不如,想打就打,想殺就殺,毫無一點人性可言!
一張張仔細看完宣傳畫之後,我再次來到戲台前,面對廟門,心情變得沉重起來,七十年發生的“7.18”血腥屠殺的慘烈場面再次浮現在我的眼前:我的前方面對著廟門,那一天廟門的牌匾下面站滿了被日本鬼子從廟裡轟出來的一百三十多個手無寸鐵的塘南百姓;我的身後是戲台,日本鬼子正是在戲台上架起了機槍,除了一對母子幸免於難外,當時廟裡所有無辜的民眾全都慘死在鬼子的刺刀之下!雖然大屠殺已經過去了整整七十年,但日寇在令公廟進行的大屠殺依然是塘南人民心中難以磨滅的慘痛記憶,廟門口的那一對怒眼圓睜的石獅子,仿佛也在無聲控訴著當年日寇對塘南人民欠下的一筆筆血債! 我出神地凝望著牌匾與戲台,陷入了久久的沉思之中。南宋末年,我們的先人為了紀念英勇抵抗異族侵略的先賢,以激勵當代,教育後人而建起了令公廟,先人們當時卻做夢也沒有想到,八百年之後,兇殘暴戾的日寇會竄到這裡大開殺戒,殘害他們無辜的後人!如果他們泉下有知,怎能明目?仰望著二樓懸掛著的“勿忘國恥,愛我中華”的紅色橫幅,我不禁心潮澎湃,難以平靜,讓我們以史為鑑,勿忘國恥,挺起民族的脊樑,不辜負先人的厚望,興我中華,絕不能讓歷史的悲劇重演! 

震驚國人

1937年,日寇發動“七・七事變”後,大舉侵略中國。1939年春,日寇侵入江西。不久,南昌淪陷。在日寇鐵蹄的踐踏下,南昌的百姓遭受了極大的摧殘。其中,讓國人震驚不已的就有令公廟大屠殺。作為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華民族、殺害我無辜民眾見證地之一而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令公廟,位於南昌縣塘南鎮柘林街東端。
1942年農曆七月十七深夜,日本鬼子分別從南昌縣荷埠周家、尤口范家兩處據點調集100餘人,在大漢奸章伏龍的帶領下,分兵三路包圍了塘南鎮的柘林街。次日天剛亮,日本鬼子首先包圍了柘林街上的令公廟。令公廟亦稱張王廟,是為祀唐睢陽令張巡而建。大門坐東朝西,占地面積815平方米,建築面積470平方米。
廟內的廟堂為五柱三開間抬梁式木構建築,廟堂正面為石牌坊,兩側各有石獅一尊;古戲台平面呈“凸”字形,歇山屋頂,台前主柱上端飾雕花撐拱和垂柱,戲台正中上方為內凹式九級藻頂,台面高1.2米,台面底部用裸柱支撐。
當時,令公廟裡住著從青山湖區羅家鎮等地流落來的難民22戶,共50多人,鬼子兵端著刺刀還把廟外70多名無辜的民眾逼進令公廟,並在廟堂內的戲台上架起了機關槍,逼迫手無寸鐵的民眾在廟裡排隊集合。然後,滅絕人性地進行了集體大屠殺。
為防反抗先殺年輕壯漢
1942年農曆七月十八7時許,大屠殺正式開始了。5個鬼子手持上了刺刀的長槍竄入令公廟,把機槍架在戲台上,然後把廟內的人叫起來,集中到一起,一排一排站著,逐個搜身,搜到銀洋就往口袋裡塞。為了防止民眾反抗,鬼子先將一名賣豆腐的年輕壯漢拉出來,端著刺刀直刺壯漢胸口,壯漢倒在地上痛苦掙扎,不一會就斷氣了。
看到同胞被殺,一名木匠義憤填膺,側身奪過刺刀,使勁插入一個鬼子的胸膛,鬼子當即斃命,但木匠很快被鬼子亂刀砍死。為了防止民眾反抗,鬼子立即將60多個男的,分成10個組,每組6人,先殺年輕的,後殺年老的。然後,又將婦女兩人一組,頭髮連線在一起,反綁著雙手,拖出令公廟的東門,在撫河支流――柘林港邊上的一棵大樹下用刀刺。
大屠殺整整進行了一天,令公廟內的120多名無辜民眾,幾乎悉數被殺。其中,有的年輕的婦女還被先奸後殺。更可惡的是,連正在吃奶的小孩,鬼子也不放過。一時間,令公廟上空烏雲遮天。
後來,在令公廟附近的碼頭口,還發現了幾十具屍體。此外,原本清澈見底的柘林港里也死屍漂浮,河水盡赤。在這場慘絕人寰的大屠殺中,只有時年30多歲的張桂嬌和其9歲的大兒子魏金山幸免於難。

示範基地

如今,距離那場血色大屠殺已經過去了整整70年。然而,日軍犯下的滔天罪行,卻永遠留在塘南鎮每個人的心裡。今年62歲的李林保是塘南鎮人,看守令公廟已有7年了。據他回憶,上世紀70年代,令公廟一度作為塘南公社階級教育展覽館,供全國各地的人參觀和受教育。他也是從那時起,才了解到這一段悲慘歷史。
“我記得有一次用腳踏車接張桂嬌老人去令公廟講述那段歷史,台下好多人都聽哭了,群情激奮的場面讓我至今難忘。”塘南鎮文化站站長李壽印也回憶說,那時他剛滿17歲,高中畢業後就到令公廟當講解員,令公廟裡經常會組織愛國主義教育活動,邀請當年的倖存者控訴日寇罪行,前來受教育的人也絡繹不絕,有學生、工人、幹部和解放軍戰士等。
李壽印還告訴記者,上世紀70年代初期,黨和政府曾出版連環畫《塘南血淚仇》全國發行,並在令公廟裡舉辦過“日寇大屠殺控訴現場展覽”,前來參觀受教育的民眾達30多萬人次。日本友好訪華團來昌時也聽取了他的講解,並表示回國後一定會宣傳這一歷史事實,反對軍國主義復活,為中日世代友好作出貢獻。
1987年12月,省政府把塘南令公廟日軍大屠殺遺址列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8年後,省政府批准令公廟為南昌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李壽印告訴記者,近年來,每到清明節、“七・七事變”等紀念日,就有不少學生來令公廟舉行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令公廟也因此成了江西省一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