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安羌大捷

仁安羌大捷

仁安羌大捷,又稱仁安羌之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發生在緬甸戰役中的一場戰鬥,是緬甸戰役的一部分。仁安羌之戰,是中國遠征軍以少勝多首次在境外取得的勝利。

基本信息

簡介

仁安羌大捷仁安羌大捷
仁安羌大捷發生在中國遠征軍的第一次遠征期間,為了解救被日軍圍困在仁安羌的英軍,中國遠征軍新編66軍38師113團占領了仁安羌油田地區,使7000餘名被圍被俘英軍及500餘名美國傳教士、新聞記者得救脫險,歷史上稱為仁安羌大捷,是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第一次主動進攻日軍取得的重大勝利,英軍脫險被稱為是“亞洲的敦刻爾克奇蹟”。

戰役背景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1942年初,日本攻占馬來亞後,開始攻打緬甸。當時緬甸是英國的殖民地,西屏英屬印度,北部和東北部與中國的西藏和雲南接壤。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1942年日本用於進攻緬甸的軍隊大約有6萬人,大大超過英國在緬甸的防務力量。

3月8日,日軍占領緬甸首府仰光。3月到4月間,日軍進攻重鎮曼德勒,企圖切斷滇緬公路。

1942年3月,在英國的求助下,同時也是為了保障當時中國惟一有效的國際交通線滇緬公路,中國方面以杜聿明為代理司令長官,由中緬印戰區參謀長史迪威指揮,集合中國精銳力量的中國遠征軍約10萬人向緬甸進發。

戰役經過

仁安羌大捷仁安羌大捷

1942年3月,日軍占領仰光後,以6個師團的兵力,分3路北進緬甸腹地。中國遠征軍第5軍在同古、曼德勒與日軍55師團正面作戰。遠征軍第6軍在左翼毛奇、雷列姆一線阻擊日軍56師團、18師團。英軍則以右翼伊洛瓦底江沿線為主要守備區。

日軍占領同古後,右翼英緬軍一師、英印17師一路北退,4月17日凌晨,日軍33師團以其第214聯隊約3000之眾,迅速占領仁安羌油田附近,斷絕英軍後路,將英緬軍一師包圍於仁安羌油田東北、平牆河以南地區。英緬軍總司令命已在平牆河以北的裝甲部隊打通公路,但北岸渡口已經被日軍高延大隊占據。英帝國緬甸軍軍長斯利姆將軍急電遠征軍求援,請求支援被包圍在仁安羌的英軍。

當時,遠征軍新38師孫立人部距仁安羌最近,之前4月14日羅卓英應英軍要求,指示命孫立人抽調113團接應英軍,113團劉放吾團長4月16日下午四時率部趕到巧克伯當(Kyaukpadaung)。

4月17日,英帝國緬甸軍軍長斯利姆將軍親往會晤,11時命令劉放吾團長率該團乘英軍汽車至平牆河地區會同安提司(JohnHenryAnstice)準將裝甲第七旅之M3坦克,攻擊並消滅平牆河北岸約兩英哩公路兩側之敵,劉放吾等了一個半小時到與孫立人聯絡並得到同意後才於午後出發。

被解救的英軍士兵與遠征軍的中國士兵合被解救的英軍士兵與遠征軍的中國士兵合

113團在團長劉放吾帶領下抵達仁安羌拼牆河北岸並與當晚與日軍交火。高延大隊在113團的壓力下撤回平牆河南岸,僅留一中隊駐守北岸。18日,孫立人親自從曼德勒趕往前線指揮。發起攻擊後,日軍駐守北岸中隊不支,渡河向南案撤退。10時北岸已肅清。

19日拂曉,劉放吾先率第一、第二營及英軍戰車在炮兵火力支援下,涉水攻擊白塔山日軍炮兵陣地,被圍的英緬軍第一師亦一起由另一面攻擊,合作攻下陣地。劉放吾進而率全團進攻501高地,三得三失,於下午4時攻克501高地,激戰至傍晚6時,收復了全部油田地區,日軍後撤待援。英緬軍第一師七千人得以向北越過平牆河,美國傳教士、各國新聞記者及婦女五百餘人一併獲救。

傷亡情況

日軍:官兵死傷1200餘人。

中國遠征軍113團:傷亡官兵500餘名,其中202人犧牲,犧牲人員中包括113團第三營營長張琦。

戰後影響

仁安羌戰一戰成名的孫立人仁安羌戰一戰成名的孫立人

仁安羌勝利後,112團趕到,孫立人原想繼續攻擊,但日軍第33師團集結,英緬軍第一師北撤無力再戰,20日斯利姆派員傳達盟軍全線向印度撤退,遠征軍隨即全軍陷入日軍包圍。撤退途中英軍遇到接應的113團將士,爭相擁抱,感激之情溢於言表,有的甚至握拳高呼“中國萬歲”。

仁安羌的捷報,驚動英倫三島,迅速傳遍世界各地,受到各同盟國的讚譽,孫立人成為中國遠征軍的英雄。他後來得到羅斯福授予的“國會勳章”。英皇喬治六世也授予孫立人“豐功勳章”。中國政府則獎給他“四等雲麾勳章”。

副師長齊學啟、113團團長劉放吾和各營營長,分別獲得中、英政府的嘉獎。

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在1992年4月訪問美國時,特向當年率團具體指揮部署解救英軍、定居在美國的93歲的劉放吾團長致以親切慰問,感謝他50年前在仁安羌戰役中,拯救英軍的功績。台軍“國防部”也在半個世紀後,給劉放吾補發了一枚陸海空軍甲種一等獎章。

2013年1月13日,劉放吾之子劉偉民結合各方人士,在仁安羌之戰戰場建立了“仁安羌大捷紀念碑”。

歷史評價

仁安羌之役,在軍事上是一個奇蹟,遠征軍以800多人的兵力,擊敗數倍於己的日軍是以少勝多,並救出與十倍於遠征軍的友軍,以客勝主,以寡救眾,表現出中國軍人作戰精神的英勇與堅強。這一仗,不但表現出中國軍隊是有嚴格的訓練和旺盛的士氣,更表現出中國的指揮官有卓越的將才、高超的判斷能力,同時有超人的戰術眼光和膽大心細的斷然處置,充分發揚了中國軍人捨己救人和不背盟信的美德。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