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皰疹病毒6型

人皰疹病毒 6型(),屬皰疹病毒科β亞科,為1986年從淋巴增生性疾病和愛滋病患者淋巴細胞中培養獲得的一種新病毒。

簡介

該病毒具有典型的皰疹病毒的形態學特徵,但其基因結構和抗原性與其他已知的5種皰疹病毒不同,因為分類為HHV-6。

HHV-6為嗜淋巴細胞病毒,可在T型及B型淋巴細胞內複製。根據抗原性不同,又可將HHV-6分為A、B兩組,

兩組病毒間的基因同源性達96%以上,但兩型間的抗原性和致病性等方面略有不同。

形態及結構

與其他皰疹病毒一樣,HHV-6病毒顆粒呈球形,有包膜,平均直徑約為150納米(nm)。

基因組為線狀雙鏈 DNA 其核衣殼與包膜之間為基質蛋白組成的皮層(TEGUMENT)。

包膜表面有由病毒編碼的糖蛋白組成的刺突。

靶細胞及致病性

HHV-6與人巨細胞病毒(HCMV /HHV-5)宿主相似,主要感染CD4+T細胞、CD8+T細胞、單核-巨噬細胞和NK細胞,

亦可在唾液腺、乳腺、腎臟中潛伏並持續進行低密度複製。

病毒在淋巴細胞內複製時可產生明顯的細胞病變,並最終導致宿主細胞破裂、溶解。

感染單核-巨噬細胞時,宿主細胞不會出現細胞病變,但病毒DNA可長期在細胞內留存,形成隱性感染。

HHV-6可通過唾液飛沫及密切接觸(如接吻,共用餐、飲器具等)、輸血或器官移植傳播。

人群中HHV-6感染較普遍,以我國廣東省為例,三歲嬰幼兒HHV-6抗體陽性率達95%以上。

大多數成人唾液中均可檢出少量病毒。但因其複製數量少且過程緩慢,

故除免疫低下(如先天性免疫缺陷、愛滋病、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等)外,

絕大多數人感染HHV-6後終身都不會產生明顯症狀,即終身為HHV-6隱性攜帶者。

少數嬰幼兒因免疫低下,感染可引起幼兒急疹(又稱嬰兒玫瑰疹)

臨床特徵為 急性發熱、上呼吸道症狀和皮疹,病程多為3~5天,預後良好,大多無後遺症。

免疫低下者,如HIV感染者,當人體特異性免疫被削弱至一定程度時,潛伏的HHV-6可被激活並產生急性感染症狀,

此時會出現間質性肺炎、腦炎、腦膜炎、肝炎及多器官衰竭等症狀。

活化的HHV-6可大規模感染T淋巴細胞,使免疫功能進一步削弱。在骨髓移植患者中,HHV-6的活化可導致骨髓抑制。

在愛滋病患者,由於HIV和HHV-6均可感染CD4+T細胞,並可在同一細胞內複製,因此會加速CD4+T細胞的裂解,加速並惡化愛滋病的感染過程。

檢驗方法

HHV-6感染的實驗室檢測方法包括採集患者的唾液、器官分泌物或外周血單核細胞分離培養病毒、PCR技術檢測病毒DNA以及ELISA法檢測血清中特異性IgM 及IgG抗體

等。

目前各國對HHV-6感染尚無有效的特異性防治措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