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海戰術[軍事名詞]

人海戰術[軍事名詞]

人海戰術,一種以數量和巨大的消耗換取其他方面優勢的戰術,包括時間、空間、進攻或防守。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簡單的理解為以多打少,以眾欺寡。它的基礎是集中優勢兵力,以數量增加整體的實力。

基本信息

史籍記載

“凡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孫子兵法·謀攻篇

戰術特點

二戰時期二戰時期
人海戰術在攻擊手段和防衛手段基本持平的冷兵器時代,有著重大價值。在火力和打擊範圍沒有大幅度增加的前提下,火力的載體多的一方較可能勝出。在中國歷史上的就經常有將領在戰役前故意誇大兵員數量,以威嚇對方。

在實際的戰爭中,人海戰術可用作包圍和消耗對方的有生力量。但它的缺陷同樣明顯,地域的局限性、整體兵員素質低下、作戰半俓短、指揮性弱等等。著名的伊蘇斯戰役中,亞歷山大大帝以1:3-4的劣勢兵力對陣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亞歷山大使用騎兵直接插入敵方陣的縫隙中,打擊波斯人的中軍,擾亂敵方的指揮。大流士三世率先棄陣逃走,導致波斯全線崩潰。

在現代的戰爭勢態中,隨著科技的發展,武器的威力越來越大,投射距離越來越遠。單純依靠人數的人海戰術作用變得並不突顯,以少勝多的戰例變得越來越多。

實例

南北戰爭
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由林肯及格蘭特領導的北軍大批徵召因愛爾蘭饑荒而飄揚過海的愛爾蘭難民,以數量的優勢壓制南軍地利上的優勢。

凡爾登絞肉機

人海戰術的沒落時期是在一次大戰期間。當時自動武器和輕型火炮的大量使用使得騎兵基本上失去了作用。作戰雙方基本上都是使用步炮協同的方式進行反覆的拉鋸戰。尤為突出的例子就是凡爾登戰役,一日之內死亡人數達數萬人,10個月內雙方陣亡人數高達70萬人,史稱“凡爾登絞肉機”。

在一次大戰末期,德國曾經拋棄了步兵集團衝鋒,而改用步兵滲透戰術,一度突破協約國軍隊防線,但是由於步兵機動性受人體力限制無法進一步擴大戰果而失敗。協約國也曾經使用坦克作為新式進攻武器,但也由於戰術思想落後和機械技術不成熟,並未取得戰略上的突破。不過坦克的套用為二次大戰中的閃電戰戰術提供了基礎。

二次世界大戰

與歐洲戰場不同,中國和俄羅斯這樣領土寬廣的國家作戰雙方通常都使用大規模兵團運動戰。

諾曼第登入

盟軍誤導納粹德軍在其它海岸登入,盟軍以大量步兵登入來反攻納粹德軍。

太平洋戰爭
日本以大量自殺式戰機來擊沉美國海軍,在中國戰場上,中國與日本間常用數以十萬計的兵力大規模交戰。

兩次大戰

抗日戰爭抗日戰爭
中國在抗日戰爭、國共內戰時期,軍隊現代化武器以及後勤嚴重不足,素質也參差不齊;為了贏取戰爭的最後勝利,以大量而密集的兵力,戰術分工、長時間、大面積、破壞遲滯、游擊與夜襲等方式,以高密度蠶食行為,摧毀敵人的力量。

中國發動“人海戰術”的條件,需要超大規模的人力(單次動員至少100萬人以上),刻苦耐勞的體力,以及堅強的政治動員。被動員的人民既可成為後勤人員,也能成為民兵;也可以說,人海戰術在某種概念上已成為比一般“總體戰”更為徹底的戰術機制。

中共在武器裝備和兵力總數並不占優勢的情況下,強調的是利用運動戰,在運動中,分散敵人的兵力,形成局部的優勢,這樣就可以集中優勢兵力殲滅局部弱勢之敵,積小勝為大勝。這和《孫子兵法》中“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的思想是不謀而合的。事實上,共軍在近戰中,非常強調分隊戰術。而攻堅時為了彌補火力的不足,更是大規模套用塹壕和爆破戰術來減少傷亡,提高攻擊效率。

韓戰

韓戰時,中共即以人海戰術對抗聯合國軍。在聯合國軍的空中火力的優勢下,人海戰術常造成大量傷亡,因此中共常以夜戰等戰法避免大量傷亡。在韓戰後期,人海戰術已無法有效對抗聯合國軍的炮兵與空中火力的優勢。

現代戰爭

但隨著武器的進步,炮兵、轟炸機、海軍對陸上的攻擊掩護乃至核武器問世後,人海戰術的巨型兵團戰術遂失去發揮空間。

現代戰爭中,一些新興的軍事理論已經出現,有些軍事家認為進攻方集中優勢火力即可擊潰優勢兵力帶來之優勢,該理論在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等軍事衝突中已經有所體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