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氣[中醫藥中醫基礎術語]

基礎理論名詞。即指人體陽氣。

概念

指人體陽氣。

解讀

《素問·生氣通天論》:“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己虛,氣門乃閉。”人體陽氣,在白天運行於外,推動和維持著人體的機能活動,早晨陽氣初生,中午陽氣最盛,故白天人們多從事勞動,氣血的運行比較旺盛。而夜晚則陽氣內斂,便於人體休息安眠,故氣血運行比較沉靜。

中醫套用

陽氣的生理作用

1、推動作用

陽氣具有較強的推動作用。對於人體的生長發育,維持各臟腑、經絡、官竅的正常機能活動,以及血的生成和運行,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均起著推動作用和激發其運動的效能。如果陽氣虛衰,常導致推動激發作用減弱,則影響機體生長發育,或出現未老先衰,或使某些臟腑、經絡、官竅的機能活動減弱,或使血和津液的生成不足和運行遲緩,從而引起血虛、血液運行不利或水液停滯等病理變化。

2、溫煦作用

氣的溫煦作用主要的體現是維持體溫的恆定;陽氣的溫煦還與人體的氣化活動密切相關;各臟腑、經絡、官竅也要在氣的溫煦作用下進行正常的機能活動;血和津液等陰津物質,也須靠氣的溫煦,才能進行正常的循環運行,故有“血得溫而行,得寒則凝”之說。如果氣的溫煦能力失常,就會出現溫煦太過和不及的病證。太過即“氣有餘便是火”,就會因氣鬱不散而化熱,出現發熱、惡熱喜冷等現象;溫煦不及即“氣不足便是寒”,就會出現畏寒喜熱,四肢不溫,體溫低下,血和津液運行遲緩等寒象。

3、衛外作用

陽氣的衛外是一個綜合的機能現象,包括陰津物質及臟腑、經絡、官竅的多方面作用。陽氣的衛外防禦現象,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固護全身的肌表,抗禦外邪的侵入;另一萬面抗拒病邪的傳變,驅除邪氣於體外。在人體陽氣旺盛時,則能有效地抗禦外邪的入侵,或使患病的機體正氣恢復,驅邪外出。若人體陽氣虛弱,衛外防禦作用減弱,身體抗病能力就要下降,易於罹患疾病;或病後難以速愈。

4、固攝作用

是指氣具有對體內液態物質的固護、統攝血液、控制,防止其無故流失;也是固護臟器,使其固定於一定部位,防止其下垂或脫出。氣的固攝作用主要表現在:因攝血液,防止血液溢出脈外;固攝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腸液等,使之有規律地正常排泄;固攝精液,防止其妄泄耗損;固攝臟腑,臨床套用補氣法,可治療臟器下垂等。臨床常見氣的固攝機能減弱時,可導致出血、多汗、多尿、滑精,以及胃、腎、子官等臟器下垂等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