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新社區[南京市浦口區沿江街道京新社區]

京新社區[南京市浦口區沿江街道京新社區]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京新社區位於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沿江街道東南方,東鄰長江,南與泰山街道橋北社區北方埂為界,西以禿尾巴河與泰山街道寶塔社區為界,北與復興社區為鄰。略呈長方形,東西長約3800米,南北約1200米,面積約4.5平方公里,距長江大橋1公里。

社區簡介

京新社區 京新社區

京新社區位於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沿江街道東南方,距街道辦事處3.5公里。東鄰長江,南與泰山街道橋北社區北方埂為界,西以禿尾巴河與泰山街道寶塔社區為界,北與復興社區為鄰。略呈長方形,東西長約3800米,南北約1200米,面積約4.5平方公里,距長江大橋1公里。1994年為南京市政府批准的農業“一優二高”實驗村(優質品種、高產、高效益)。近幾年上繳稅收在沿江街道排列第二位,在全區排列前20位。2000年改為無糧社區。在南京市綜合實力“百強村”中自2000年第54位上升到2007年第44位。2007年轄1~11個居民小組,1282戶,總人口3393人。內有企業4家,職工362人,工業產值7000萬元。林牧漁業總收入370萬元。三產收入9000萬元。社區設有文化室1個,衛生室1個,參加合作醫療人數1220人。被評為“平安家庭”2戶、“美德家庭”2戶、“學習型家庭2戶”、“奉獻家庭”2戶、“綠色家庭”2戶。自2004年起,城市化建設步伐加快,京新大面積開發,境內有5000平方米的農貿市場和餐飲小吃、浴室、理髮、各式修理店等數十種行業近百戶門面房的服務區。

農業生產

蔬菜基地 蔬菜基地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為滿足城市居民所需,該豐產片於2000年改為蔬菜基地,並進行水系、道路的改造。為了方便蔬菜運輸,投資修建一條1500米硬質化灌溉渠道和農用運輸硬質化道路2000餘米,為便於照明和澆灌之用架設用電線路2000餘米,蔬菜基地達120多公頃。先後引進80多個蔬菜新品種,使用大棚、小棚等栽培技術種植反季節蔬菜,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都得到很大提高。2004年底,因建設用地需要,二壠、三壠、四壠片區地塊被徵用,蔬菜基地隨之消失,僅剩小外江部分地塊種植蔬菜至今。 養殖業:1957年冬,在山口隊建養豬場,用地2公頃,飼養肥豬50多頭,種母豬40多頭,種公豬4頭,年產仔豬300多頭,負責人為董長源。1974年因安置小街、操場兩隊搬遷戶,該豬場整體搬到一隊飲水河邊,並拓展經營,增加蔬菜等農作物種植面積2公頃、水產養殖面積2.7公頃,其負責人為戴永宏,1983年解散。1968年底,徐必坤租用馮牆金莊隊王松茂家院子辦起炕坊,主要產品是炕苗雞、苗鴨、苗鵝。主要供應本公社社員飼養,多餘往外地銷售,後因多種原因,多次搬遷,先後搬至馮牆街、京新7隊公房和4隊等處。1975年~1983年是炕坊興盛期,產品遠銷廣州,因手工操作效益低,於1985年底停辦。

工業經濟

電腦照排 電腦照排

京新工業起步於上世紀70年代,發展壯大於80年代,改制於90年代末和21世紀初。1977年,在省出版局的支持下,開始籌辦印刷廠,於1978年4月正式生產,從事簡易的表格、信箋、信封印刷。1982年,上馬彩色印刷,增添半自動對開機和自動對開機6台,彩色凸版印刷機“臥飛”、“海德堡”各一台,生產能力大增,職工達100多人。到80年代末,又增添6台08膠印機和01膠印機及電腦照排設備,全部淘汰鉛字排版印刷,實現膠印化,1987年被定為省級定點印刷企業。1997年,淘汰01膠印機,購進一台雙面膠印BB機,增添了鎖袋機、膠訂機、折頁機,實現電腦、曬版、膠印一體化,日印刷量達2000色令。建立起與省內外十多家出版社的業務關係,確立了書刊印刷的主導地位。2000年,產值達2000萬元以上。印刷廠在1988年單列成立了印刷裝訂廠,並作為福利工廠,安排38名殘疾人在該廠上班。2003年,該廠更名為“南京捷迅印務有限公司”,目前固定資產2000萬元,職工70餘人,年產值1000萬元。2006年改制。寶塔塑膠貼膜廠於1996年遷入京新,更名為南京鑫耀印務有限公司,以印刷、裝訂、包裝和精細彩色印刷為主。職工100多名,固定資產1000萬元,年產值1000萬元以上。南京大眾新科技印刷有限公司自1996年5月從南京氣象學院內遷到京新。年產值在800萬以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