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大學堂分科大學舊址

京師大學堂分科大學舊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現代(清末)有代表性建築。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安德里北街21號。京師大學堂分科大學始建於清宣統二年(1910年),由日本建築師真水英夫設計。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建築工程中斷,僅建成文科、經科教學樓及部分宿舍。現存兩層樓房五幢。其中,文科、經科大樓,平面布局呈“一”字形,為仿歐洲古典式磚木結構建築。外設拱廊,牆面飾卷草磚雕和壁柱,現保存完好。

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建築
北京市
京師大學堂分科大學舊址VI-874

簡介

..
京師大學堂分科大學舊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現代(清末)有代表性建築。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安德里北街21號。京師大學堂分科大學始建於清宣統二年(1910年),由日本建築師真水英夫設計。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建築工程中斷,僅建成文科、經科教學樓及部分宿舍。現存兩層樓房五幢。其中,文科、經科大樓,平面布局呈“一”字形,為仿歐洲古典式磚木結構建築。外設拱廊,牆面飾卷草磚雕和壁柱,現保存完好。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安德里北街21號。2006年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京師大學堂成立於1898年“百日維新”時期,中華民國成立後改為兵營。現存五棟二層樓房,由日本建築師真水英夫設計,其中兩棟主樓為仿歐古典式,磚木結構,清水磚牆。

京師大學堂分科大學舊址

位於德勝門外安德里北街21號西院內,京師大學堂創建於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初址在沙灘后街的乾隆四女和嘉公主府。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公布實施“癸卯學制”,在全國統一實行從國小到大學的系統學制,規定了兒童6歲入學,經國小、中學畢業,20歲起升入大學科,入分科大學學習等制度。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京師大學堂分科大學在北城外黃寺以南破土動工,並於宣統二年(1910年)建成。使用一年後清朝覆亡,改作了北洋政府的炮兵營。此後一直為軍事部門使用。
..

京師大學堂分科大學存有五棟樓房,其中四棟坐北朝南排在一條東西馬路的北側,一棟東西向布置。在兩幢主樓之間的一幢外廊式二層樓房,已拆去改建為住宅樓房。現存的四幢建築都是二層樓房,位於中央兩棟為主樓,東西兩棟為配樓。東部與西部東西向灰磚樓為同一類型,其中一幢為文科樓;其餘兩幢為又一類型,分別為經科樓和理科樓。該組建築是由設計日本使館的日本近代建築師真水英夫於1907年設計的。
文科樓平面尺寸46*16米。底層有兩個出入口,分列正立面兩端,兩個樓梯間也對稱布置。該樓為灰磚砌築,磚木結構。牆面窗洞較高大,底層為平窗,二層為半圓券拱窗。南北兩個立面以中央兩開間為中心,左右各以三開間為一組向外凸出,包角壁柱上冠以三角形山牆頂,在兩層窗的平過樑上面,再以磚砌三個半圓券作裝飾。中央部分窗下牆之外砌以平緩曲線拱牆。並以疊澀磚砌方框圖案為裝飾。
理科樓為地上兩層,地下一層磚木結構,體量較大。南立面長88.92米,總寬度23.4米。總高18.65米。整個體量按古典主義手法處理成上下三部分,底部為2.05米高的基座,上部高約6.8米,壁柱式窗間牆將窗戶分成雙聯窗組,頂部是木屋架的坡形瓦屋頂。其
..
南立面兩端凸出部分的邊牆為較寬的牆墩,其間以兩磚壁柱作窗間牆,上冠以三角形山牆,山牆面上有屋頂通風的圓形窗和磚砌拱形線腳。約15米寬的中央部分是整個立面的重點,兩側牆角加厚,做成西方城堡碉樓式:下層牆身飾以小拱形窗,上層牆面磚砌十字輪式雕飾,頂部四角的小柱塔夾以弧形月牆。兩碉樓之間為三角形山牆面,山牆面上滿開整體半圓形拱形大窗;二層窗下牆飾以西式瓶式欄桿。半圓大拱窗立面被柱式垂直劃分為三部分,底部有凸出外牆的基座,其上立有塔司乾式的倚柱,並帶有完整的檐部;二層則為方形塔司乾式壁柱,下部以外伸的巴洛克式渦卷與底層檐部相接。此中央突出部分的內部為底層大廳和二層的階梯教室。大樓的主要出入口分列於中央凸出體的兩側,台階踏步做成四分之一圓形。大門兩側牆上各有一對渦卷牛腿支持短檐及半圓形拱券。室內中央北側為側分式大樓梯,中央走道兩山牆端部有次要樓梯,並有次要出入大門。中央及兩端凸出體的山牆屋頂與主體屋頂垂直相交,在東西兩端屋脊設有尖頂的小通風塔。建築外牆以灰色清水磚牆為主,有少量石材做裝飾,另在柱頭、腰線部分飾以紅磚線腳。該樓精心設計,做工精細,比例協調,對中國近代教育史和建築史研究都具有重要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