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形式特徵

京劇形式特徵

京劇不同凡響的藝術魅力顯然與京劇的藝術形態密不可分。要探尋京劇藝術的奧秘必須對京劇藝術形式特徵有一明晰的認識。俗話說:“看戲得會看”,“會看戲才會演戲”。所謂“會”看戲也就是要懂戲,要懂得京劇有哪些特點。而要做到懂京劇卻並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在長期耳濡目染京劇演出的過程中不斷思考體會,是由不懂戲到懂戲的關鍵一環;而閱讀有關京劇書籍則能幫助人們縮短這一過程,加快和加深對京劇的認識。由於京劇藝術的悠久,博大精深,筆者雖有幾十年看戲和長期從事京劇研究的經歷,也只能說是仍然處在由不懂戲到逐漸懂戲的過程之中。現在寫這本書也只能說是把自己略窺門徑的長期積累的點滴體會集中起來,給青年讀者提供一個參考而已。提到京劇藝術形式的特徵,這其實是一個眾說紛紜的課題。諸如在涉及京劇程式、強化武動技巧、綜合性、唱念台詞的讀者、象徵與京劇的關係、真實性與虛擬性的關係等一系列的問題上,人們便都提出過許多見仁見智各不相同的見解。

媒體評論

書評

京劇不同凡響的藝術魅力與京劇的藝術形式密不可分,探尋京劇藝術的奧秘必須認識京劇的形式牲,這就是“會看戲”“懂戲”。

本書對京劇的形式特徵,如程式、虛擬、技巧、韻律等作了剖析研究,並以豐富的表演範例作例證。是集知識性、可讀性、學術性為一體的京劇藝術理論著作。

目錄

引言

綜合篇

從《龍鳳呈祥》談起

“聽戲”讓位於“看戲”的歷史

“派戲”的藝術

綜合誤區

京劇劇本是“一劇之本”嗎?

從“質樸戲劇”理論看京劇

程式篇

瑰寶之瑰寶

評“要程式,不要程式化”

就《斬馬謖》談程式的屬性

關於程式的可塑性

真實、獨特、鮮活

程式化淵源探略

演戲要“半新半舊”

技巧篇

“易者難之”

技巧、武技、絕技

“美不能離開目的性”

說不盡的妙技絕活

技與跡

整、溜、帥、狠、脆

虛擬篇

以虛擬實是歷史的選擇

虛中有實,亦實亦虛

虛擬性的體現

虛擬的多層次性

“只要在某個地方代表一下就可以了”

京劇中的象徵性因素

從陸登之死說開去

“果如真者,亦復何趣”

以表現“世界上最高的美”為轉移

韻律篇

怎樣的韻律美

一個多“圓”的藝術世界

“處處皆圓,其實不圓”

圓,意味著祥和

圓,意味著適度

“一台戲就像一個灌滿了氣的皮球”

以動求圓

關於藝術創新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作者簡介

劉琦,天津市藝術研究所研究員,著有《京劇訣諺輯釋》、《京劇藝術論》、《裘盛戎傳》、《津門談戲》

京劇簡介

京劇又稱 京戲,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漢族戲曲的代表。在台灣又稱 平劇國劇,是中國戲曲曲種之一。

京劇是在北京形成的戲曲劇種之最,至今已有200年的歷史。它是在徽戲和漢戲的基礎上,吸收了崑曲、秦腔等一些戲曲劇的優點和特長逐漸演變而形成的。公元1790年(清乾隆55年),徽戲開始進京。最早進京的徽戲班是享有盛名的安徽“三慶班”,隨後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諸班,史稱“四大徽班”(四大徽班從揚州進京)。四大徽班和以後陸續進京的徽班,以其優美動聽的唱腔和卓越的表演受到觀眾的歡迎。京劇形成後在清朝宮廷內開始快速發展,直至民國得到空前的繁榮。京劇的腔調以西皮和二黃為主,主要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