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特蘭第斯大陸

亞特蘭蒂斯曾是一個具有高度人類文明的大陸,但卻在大約11600年前一場世界性的大地震災難中沉入海底,形成現今的南中國海一帶,這一帶的海很淺,平均深度只有約60米左右。只有當時大陸上最高的山峰殘留在水面上,即在現在的印度尼西亞。

概況

亞特蘭蒂斯(Atlantis, Ατλαντις),又譯阿特蘭蒂斯,在梵蒂岡城國保存的古代墨西哥著作抄本(即《梵蒂岡城國古抄本》)和存留至今的墨西哥合眾國的印第安文明的作品中,也有過類似的敘述:“地球上曾先後出現過四代人類。第一代人類是一代巨人,他們毀滅於飢餓。第二代人類毀滅於巨大的火災。第三代人類就是猿人,他們毀滅於自相殘殺。後來又出現了第四代人類,即處於“太陽與水”階段的人類,處於這一階段的人類文明毀滅於巨浪滔天的大洪災。在梵蒂岡圖書館中迄今保存的另一批古代手稿中,對大洪水之前曾存在的人類文明也有所談及。
現代科學發現,在大洪災之前,地球上或許真地存在過一片大陸,這片大陸上已有高度的文明,在一次全球性的災難中,這片大陸沉沒在大西洋中。而近一個世紀以來,考古學家在大西洋底找到的史前文明的遺蹟,似乎在印證著這個假說。在民間的說法中,人們把這片陸地叫做“大西洲”,把孕育著史前文明的那個國度叫做“大西國”。其實,科學界早就給這片神秘消失的大陸命名了,那就是沿用 了柏拉圖提出的名字:亞特蘭蒂斯。

神秘的伊卡黑石

半個多世紀以來,秘魯小城伊卡的居民們在城郊發現了一些被稱之為“伊卡黑石”的東西。這些“伊卡黑石”通常只有拳頭大小,但最大的重量可達100公斤。令人費解的是,在這些“伊卡黑石”上雕有各種神秘的畫面:有的畫面是一些人或類人生物正在做心臟手術;有的畫面是表現他們用望遠鏡遙望星空的情景;還有的畫面是他們騎坐在一些大穿山甲的背上遊逛。更叫人迷惑不解的畫面是,一些人或類人生物正乘坐著一些古怪的飛行器遨遊太空。秘魯共和國學者哈·卡勃雷爾收藏了大量雕有這種神秘畫面的“伊卡黑石”,對其進行了分類,拍了照,並對其進行仔細研究後寫下了《伊卡黑石篆函》一書。他收藏了大約2.5萬枚這樣的“伊卡黑石”,石上的神秘畫面均是雕塑而成的。
這些雕刻在“伊卡黑石”上的畫面雖然顯得粗糙,但畫意明白易懂。有些畫面很像是地球的東半球和西半球的地圖,在這些刻出的地圖上,不僅有今天已知的各大陸,還有像雷米利亞、亞特蘭蒂斯等這樣一些早已蕩然無存的大陸,而且這些大陸所處的地理位置正在傳說中它們在幾百萬年前所處的地理位置上。這些“伊卡黑石”上的畫面除地圖外,還發現有騎著史前大象和多趾馬的人的形象,這種多趾馬則是現代馬最遠的祖先;還發現有這樣的畫面:騎者坐在一些巨大動物的脊背上,這些動物長著類似長頸鹿一樣的頭和脖子,它們的身體很像駱駝,這些巨大的古代動物早已在幾百萬年前就滅絕了。此外,還有一些人正在獵殺恐龍的場面。
考古學家認為,這些表現純真、喻意深刻的“伊卡黑石”雕刻畫是按一定的嚴格順序排列的。它們以一個獨特的、大自然科學“圖書館”的風貌展現在現代人的面前,它們成為了地球上某一個偉大而古老的超級文明昔日輝煌的歷史見證。

亞特蘭蒂斯傳說

傳說中,創建亞特蘭蒂斯王國的是海神波賽冬(Poseidon)。在一個小島上,有位父母雙亡的少女,波賽冬娶了這位少女並生了五對雙胞胎,於是波賽冬將整座島劃分為十個區,分別讓給十個兒子來統治,並以長子為最高統治者。因為這個長子叫做“亞特拉斯”(Atlas),因此稱該國為“亞特蘭蒂斯”王國。
大陸中央的衛城中,有獻給波賽冬和其妻的廟宇及祭祀波賽冬的神殿,這個神殿內部以金、銀、黃銅和象牙裝飾著。亞特蘭蒂斯的海岸設有造船廠,船塢內擠滿著三段槳的軍艦,碼頭都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商船和商人。亞特蘭蒂斯王國十分富強,除了島嶼本身物產豐富外,來自埃及、敘利亞等地中海國家的貢品也不斷。
十位國王分別在自己的領土握有絕對的權力,各自採行不同的國家組織,彼此間為了保持溝通,每隔五到六年,便在波賽冬神殿齊聚一堂,討論彼此的關係及其統治權力,當協定成立後就割斷飼于波賽冬神殿中的牡牛喉部,以其血液在波賽冬神殿的柱子上寫下決議條文,以增添決議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威性。
十位國王都很英明,各自的國家也都很富強。不幸的是,這些國家不久以後便開始出現腐化現象。眾神之首宙斯為懲罰人們的墮落,引發地震和洪水,亞特蘭蒂斯王國便在一天一夜中沒入海底。

亞特蘭蒂斯文明

在亞特蘭蒂斯超文明中,最令人注目的科學成就就是能源系統。
凱西在這方面留下了十分詳盡的催眠透視記錄。能源系統的中心是磁歐石。它是六面體(橫斷面是六角形)的巨大圓柱體狀的玻璃樣物質,它能吸收陽光,將其轉變為能源。它被設定在波塞迪亞(亞特蘭提斯的首都)太陽宮的中央能源所內,創造出20世紀人類尚未了解的“宇宙能源”,將它集中、增強,以不可直視的強光向世界傳播。
亞特蘭蒂斯人不只有將那光線發展成動力能源的文明,同時他們也能使人體再生及返老還童,這一切致使亞特蘭蒂斯人無憂無慮、快快樂樂地生活於那個天堂里。
而這超文明卻在公元前16000年時突然沉入海底,以磁歐石為中心的能源系統發生爆炸,使地球的地基搖動,巨大的大陸就陸沉了,只剩下遷移到別處的人們,而亞特蘭蒂斯人則消失了。可是,亞特蘭蒂斯並非真的就此消失,因為這個大陸承擔著不可思議的命運。凱西的催眠透視如此預言:“亞特蘭蒂斯被水淹沒的地域,是在佛羅里達外海比米尼島附近,人們將會很快在海下世代沉積的泥沙下發現寺院。”“在北大西洋上的佛羅里達比米尼島的附近,將重新浮出亞特蘭提斯,它的一部分會在1968年至1969年之間被發現”——凱西在1940年時做下的此預言,當時沒有一個人相信。
不過,就在1968年,確實在比米尼島附近海底發現了兩座石造建築。這就是今天被稱為“比米尼大牆”的海下遺蹟。1969年7月,人們又在北比米尼發現了古代希臘樣式的裝飾用大理石圓柱。自此以後,海底部分開始隆起,凱西的預言似乎開始實現了。

海神的傳說

沒有任何事情能像亞特蘭蒂斯大陸之謎那樣長久地挑起人們的幻想。
自希臘哲學家柏拉圖首次將此大陸向外介紹以來,人類就被那謎樣的大陸所迷住了。
柏拉圖在《迪邁斯》和《格利迪亞斯》中描繪了亞特蘭蒂斯的全貌。柏拉圖將希臘共和國共和國賢人之一梭從埃及祭司那裡所聽到之事寫成了故事介紹給世人。
在這個故事中,柏拉圖說,亞特蘭提斯是希臘共和國共和國神話中海神波塞頓的廣大島嶼。這座島嶼被分割成10份,由波塞頓的5對雙生子共同統治。而長子亞特蘭斯,當然也就是以盟主的身份成為王中之王了。而這座島嶼也以第一代國王亞特蘭斯之名,被稱為亞特蘭蒂斯。
亞特蘭蒂斯島位於“海格力斯之柱”(直布羅陀海峽)的外側,亦即有“真正的海”之意的大西洋中心左右的地方,其面積則比北非和小亞細亞合起來還更寬廣。至於其強大的權力則並不僅限於周邊的大西洋諸島,而是遠達歐洲、非洲及美洲。
亞特蘭蒂斯在其特有的體制下保持著繁榮與富裕,且居住於此的人民也很溫和、賢明,不會沉溺於巨富,凡事以德為尊。可是,隨著時光的逝去,世代的更替,這些崇高的思想也日漸淡薄,終於有一天,軍隊越過直布羅陀海峽,開始侵略他國了。
勇敢地抵抗亞特蘭提斯進攻的是古雅典人。雅典人在激戰後,擊退亞特蘭提斯軍,保衛了自由。但未知的悲慘命運卻立即發生了。
因為當時爆發了恐怖的地震和洪水,雅典的軍隊僅僅在“悲慘的一晝夜”間就陷入地下,而亞特蘭蒂斯島也沉沒于海中,從地上消失了。這是發生於距今12000年前的事。
柏拉圖做此記述以後,理想之都亞特蘭蒂斯就成了眾人所嚮往之地。尤其是當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後,就更加加深了柏拉圖所記述之事的可信度。因為在“真正的海”的對面,果真是有“真正的大陸”。許多進入美洲大陸探險的探險家認為,在那裡所看到的就是亞特蘭蒂斯。
柏拉圖的亞特蘭蒂斯預言與埃德加·凱西的預言有些細節非常一致,但也有相異之處。特別是有關亞特蘭蒂斯的滅亡有很明顯的不同。柏拉圖認為,亞特蘭蒂斯的滅亡是在“一日及悲慘的一夜”發生的;而凱西卻認為亞特蘭蒂斯的滅亡是經過前後三次(從時間上來說是公元前50000年至10000年間)大激變所造成的。首先,在公元前50000年時發生了最初的異變。雖失去了大陸的一部分,但還持續著亞特蘭蒂斯的繁榮文明。接著是在公元前15650年所發生的第二次異變。這時大陸被分成數座巨島,人民紛紛遠走他鄉。
在公元前10000年,最後的異變發生了。以超文明為譽的亞特蘭蒂斯,終於經不起如此大的激變而消失了。但是,在第一次、第二次激變後的移民及逃過最後異變大難的亞特蘭蒂斯人,卻廣布在世界各地。亞特蘭蒂斯超文明的遺產渡過了遠海,促使了埃及文明和瑪雅文明的興盛。

大西國的地理位置之爭

前面說過,大西國,也就是亞特蘭蒂斯,是一塊島嶼。最先提到亞特蘭蒂斯的柏拉圖對它的敘述可以歸納為這樣幾句話:
在昔日被人稱為“海格力斯擎天柱”的直布羅陀海峽的海面上,即在西班牙和摩洛哥海岸之間,橫展著一塊陸地,叫做亞特蘭蒂斯。它由一個大島和一系列小島組成。亞特蘭蒂斯人把首都設在陸地的東南海岸波塞多尼亞,那裡有為該國締造者建立的寺院、王宮、壯麗的建築物。
從柏拉圖以後,有關大西國的書數以千計,其中大部分純屬空論。不過,有一些書籍是有科學根據的。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真正的科學發現使大西國這塊消失了的陸地逐漸擺脫了神話的色彩,成了歷史中更引人入勝的事實。
立志探索大西國奧秘的嚴肅的研究者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同大西國的地理位置有關。1675年,瑞典人魯布德克認為這個被水淹沒的陸地就在他的國家裡。另有一些人說它在今天的巴勒斯坦的位置上。德國人博克認為南非一帶是大西國的地方,而法國人德利爾·德薩爾則提出高加索就是從前的大西國。後來,1779年,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時期成為巴黎市長的巴伊曾斷言,大西國在現在的斯匹次卑爾根群島。
1855年,雅克布·克魯格自認為解決了這個問題,說大西國就是北美洲。然而這種觀點遭到貝利烏的反對,後者在1874年發表的著作《大西國人》中說,大西國這塊陸地的位置應該在目前的北非這個地方。他的這個觀點受到了大家的重視,於1893年被德國人克內泰爾多次援引,並得到了他的發展。後來,這一觀點還啟發了皮埃爾·伯努瓦,給了他寫出《大西國》這部著名小說的靈感。到了1926年,博查特說得更為確切,說大西國就在突尼西亞的鹽湖地帶。他的說法博得了阿爾貝特·赫爾曼的支持,此人於1927年說,博查特的假設使他完全信服。1929年,巴托利和拉特埃宣布說,大西國不在別的什麼地方,就是希臘共和國!還有一些理論認為大西國在西班牙南部,在非洲西海岸,在西爾特,在大洋洲,甚至有人還說在南太平洋……
這最後一種假設是1946年由伯德探險隊的考古學家們提出來的,他們在南美洲的西邊太平洋底發現了一片陸地。可50年代初,一位名叫于爾根·施帕努特的年輕牧師聲稱,他在赫爾戈蘭島附近北海水域發現了消失陸地的遺蹟。
若相信柏拉圖的記述,那么大西國應該是沉沒於直布羅陀海峽的外側,亦即這座夢幻中的大陸是沉入大西洋。可是,若無視柏拉圖的記述的話,那么大西國應該也有可能處於大西洋以外的地域。有人統計過,那大概有1700餘處。而其中最有可能的是地中海的克里特島和愛琴海的桑多里尼島。
1900年,英國的考古學家亞瑟·艾邦斯,在荷馬視為豐饒島嶼的克里特島上著手挖掘,而他們果真也挖掘到與猜想相符的米諾亞王大宮殿。
這座宮殿面積為4000平方公尺,是棟3層樓的建築物。內部除了有石柱支撐的天花板和樓梯之外,還有巨大的武器庫、戰車庫、糧食倉庫、國王的寶車,及塞滿了記載著文字的粘土板的古文室等等。極富變化的各個大廳中都用壁畫、彩色的浮雕裝飾著。毫無疑問,這裡就是米諾亞文明的中心地。
可是,克里特島雖被岩石所埋沒,但並未沉沒于海中。1967年,希臘共和國共和國考古學家史匹利頓·馬利那托斯挖掘出了可解決此矛盾現象的新遺蹟。那就是位於克里特島往北約120公里處的桑多里尼島。
雖然今天的桑多里尼島只不過是個由3座小島所組成的火山島,可是在以前它是個直徑達18公里以上的圓形島嶼。原來的桑多里尼島因公元前1490年左右火山的一場大爆發,使得島的中央部位炸毀,所以才變成今日的3座小島。從厚達50公尺以上的火山灰下所發現的亞克若提利遺蹟,確實與克里特島相同,全都有雄偉壯觀的石造建築物、壁畫、壺等等,而且也殘留著米諾亞文明的痕跡。可是,它是否就是大西國,卻還有許多值得爭議之處。
至今,地理爭議點最多的為如下幾處。
賽普勒斯說
一名自稱神話學及古代研究專家的美國探險家羅伯特·薩馬斯特(Robert Sarmast),在其出版的書《發現亞特蘭蒂斯》中則認為有其事,並以柏拉圖的描述作為其研究的主要依據。
他說柏拉圖提供了亞特蘭蒂斯的“具體線索”,當中45個線索顯示它位於賽普勒斯南部海域,並稱海洋影像圖顯示的賽普勒斯古代地貌與柏拉圖描述相符合。薩氏更說自己找到很多柏拉圖曾提及過的地點,包括一個長方形平原,中間就是亞特蘭蒂斯城
他的理論中心是地中海盆地古時曾發生“洪水大災難”,令到地中海於現時直布羅陀海峽的地方連線大西洋。這個說法同柏拉圖說有個大洪水“吞沒”阿特蘭蒂斯島,以及聖經大洪水的說法相符合。其中,人們猜測亞特蘭蒂斯存在的理由是:全世界的金字塔建築源於亞特蘭蒂斯,是亞特蘭蒂斯毀滅後,亞特蘭蒂斯人將此文明傳播於世界的。
克里特說
另一個說法,認為亞特蘭蒂斯在克里特島。
因為英國考古學家埃文斯於二次世界大戰前發現了位於克里特島上的大規模遺蹟,而且再加上北方的一個圓環狀小島“席拉島(又名聖多里尼/桑多里尼)”上發現了描繪現在已成為內海的火山口,以前曾經是一個小島的證據,因此有人懷疑席拉島正是亞特蘭提斯傳說的由來,因為據研究,約西元前15世紀(也就是柏拉圖年代的900年前),席拉島上的聖多里尼火山發生了一次大爆發,爆發導致火山口上建立的文明城市被毀滅,也引發了海嘯,這次火山噴發使得原本仰賴貿易的邁錫尼文明受到了重大打擊,就此一蹶不振。
支持此說的人認為,柏拉圖(亦或是他表弟柯里提亞斯或最初聽到這故事的希臘人索隆)把數字弄錯了,因此整個數字誇大了十倍以上,900年變成了9000年,4萬平方哩變成了40萬平方哩,所以才變成了這樣的傳說。
南極說
支持此說的人以考古學家兼作家葛雷姆‧漢卡克以及蘭斯‧弗列里亞斯為代表。
此說是認為亞特蘭提斯應該是在南極半島,並以“地殼滑動說”來解釋亞特蘭提斯的毀滅,認為亞特蘭提斯不只是受到了火山等等的災難,緊接而來的是嚴寒,從而導致亞特蘭提斯人放棄了自己的故鄉,南極半島隨後也被厚厚的冰層覆蓋。
直布羅陀說
法國普羅旺斯大學地理學教授科林那·吉亞德(Collina-Girard)認為柏拉圖在書中描述的“亞特蘭蒂斯”位於今天的直布羅陀海峽一帶。
科林那研究了人類於19000年以前從歐洲向北非移民的歷史,認為在亞特蘭蒂斯大陸存在的時期,直布羅陀海峽有高于海平面的陸地存在,而亞特蘭蒂斯大陸就在今日的安達魯西亞(Andalusia)與摩洛哥之間。
愛爾蘭說
瑞典地理學家烏爾夫·埃林森於2004年出版的《地理學家眼中的亞特蘭蒂斯:勘探仙境之國》一書中認為,愛爾蘭島即為亞特蘭提斯大陸。主要論點來自於柏拉圖所描述的島國大小及地貌與愛爾蘭島極為相似,並且兩者都有巨石墓葬文化。亞特蘭提斯沉沒的傳說可能來自於公元前6100年,冰河期結束導致海平面上升,淹沒許多沿岸島嶼。長時間的以訛傳訛將小島的沉沒誇大為毀滅性的災難。

科學的證據

第一次提出亞速爾群島和加那利群島是大西國遺蹟這個理論的,是一位名叫阿塔那斯·柯切爾的神甫。那是1665年的事。這位聖職人員的看法是正確的,後來幾個世紀的發現都一一證實了他的構想。
1898年夏,有一條船在布雷斯特同科德角之間敷設電纜。突然間海底電纜發生斷裂,船上的工人馬上投入了緊張的搶修工作。出事地點是北緯47°,巴黎以西西經29°40′,在亞速爾群島之前900 公里處,那裡的水深達3100米。在打撈的時候,人們奇怪地看到海底具有陸地山脈的特點,其表面除谷底外沒有淤泥,岩石頂端呈鋒利的尖狀。船員們帶回了一塊岩石,這塊“玄武玻璃”一直保存在礦業學院。
“玄武玻璃”引起了一位法國地質學家的極大興趣。這位學者就是皮埃爾·泰爾米埃。這塊玄武岩石在水中一直沒有能變硬,而拿到岸上在空氣中它卻堅硬起來了。因此泰爾米埃得出結論:從3100 米深水中采來的這塊石頭曾受到過大氣的壓力,因為在這個地方,過去曾同周圍地區一樣一度露出水面 ;顯然,不久以前發生的地殼激變(這裡的“不久以前”,應該從地質學角度來理解)使這裡下陷了3000米;歐洲同美洲之間有過一塊陸地,這塊陸地在激烈的地質變動時不見了。
比米尼大牆
羅伯特·布拉什是個飛機駕駛員,同時,他又是一個酷愛海底考古的人。1967年,他曾飛越過百慕達地區巴哈馬群島中的安德羅斯島和比米尼島。在飛行途中,他發現在水面下幾米深的地方有一個長方形的灰色物體,它的幾何圖形十分完整,布拉什立即意識到這是人類的建築物,於是他拍下了不少照片。過不多久,他把這些照片送到了法國人迪米特里·勒彼科夫手裡。後者原籍為俄國,是專門研究海底攝影的大學者,他發明了許多攝影器材,其中有電子閃光燈。
布拉什的照片引起了勒彼科夫的極大興趣,但沒有使他感到過分的吃驚,因為他自己從飛機上也看到同一海域裡有一個約400米長的長方形的東西,另外,他還見到有一些筆直的線條以及圓形和形狀規則的物體。勒彼科夫帶著布拉什的照片找到了在邁阿密科學博物館工作的朋友曼森·瓦倫丁。曼森·瓦倫丁曾是耶魯大學的教授,同時他又是研究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前的美洲文化的專家 。他看到照片後,毫不猶豫地當即組織了一支探險隊奔赴現場考察。探險隊乘一架水上飛機在安德羅斯島海域上空來回盤鏇搜尋。
在巴哈馬群島的大礁帶,水並不太深,因此水面下隱藏的東西比較容易看清。探測隊的隊員們果然找到了羅伯特·布拉什照片上的那個物體:一道30厘米厚的“牆”,周圍積滿了泥沙,看上去是一座長30米、寬25米的建築物的地基。為了仔細觀察這道“牆”,迪米特里·勒彼科夫把自己設計的一個航行器交給了一支專門的小組使用。對比米尼島寫過一部材料十分豐富的著作的皮埃爾·卡納克把這個航行器稱做為“M114E”,這是一架名副其實的潛水飛機,配備有廣角鏡自動攝影機。有了這樣的裝備,探索工作才能夠真正順利地進行了。探測工作持續了好幾個月,不少著名人士參加了這項工作,其中有太空人埃德加·米切爾和法國潛水員雅克·馬約爾。
探測隊在1968年9月2日出發。隊員們發現水底有一片寬闊的由扁平的、長方形或多邊形石塊鋪 成的石板地面,這個地面上的石塊每條邊有5米長,厚度從50厘米到150厘米之間不等,估計每塊石頭有25噸重。整個石板地面長70米,寬10米。皮埃爾·卡納克說,這地面似乎是由“大塊大塊的齊整的岩石 用一種類似水泥般的東西膠合起來的”。後來,人們給這個規模宏大的建築物起了個名字:“比米尼大牆”。
迪米特里·勒彼科夫發表於《另一個世界》雜誌第6期上的一篇文章談到1968年9月發現的大牆時寫道:“這道牆的正面十分挺拔,牆上面的石塊砌得十分平整,使整個建築牢固平穩。”
“石塊的內側有一些痕跡,據考證那是工具鑿琢留下的。考古學家們吃驚地看到,這么多年來,這些牆竟頂住了海浪的侵蝕和颶風暴雨的襲擊。“隨後,一支新的探測小組又發現上層石塊是蓋在4根柱子上的。從此,考古學家們再也沒有懷疑的餘地了,他們發現的肯定是人的建築物。”
後來,人們又進行了多次探測,證實了原先的構想。1971年,探測者們在東牆腳下開了一些洞,發現下面還有一層石塊,是由6公分的水泥澆砌於第一層岩石下。然而,人類使用水泥的歷史才有多少年?!人們自然而然地想到,這可能是一個我們還不知道的高度文明社會留下的遺蹟。
1968年以來,人們不斷地在比米尼島一帶發現巨大的石頭建築群靜臥在大洋底下,像是街道、碼頭、倒塌的城牆、門洞……令人吃驚的是,它們的模樣,與秘魯共和國的史前遺蹟斯通亨吉石柱和蒂林特巨 石城牆十分相像。
今天雖然已經無法考證這些東西始於何年,但是根據一些長在這些建築上的紅樹根的 化石,表明它們至少已經有12000年的歷史。這些海底建築結構嚴密,氣勢雄偉,石砌的街道寬闊平坦 ,路面由一些長方形或正多邊形的石塊排列成各種圖案。
1967年,美國的“阿呂米諾”號潛水艇在佛羅里達、喬治亞、南卡羅萊納群島沿岸執行任務時,曾發現一條海底馬路。“阿呂米諾”號裝上兩個特殊的輪子之後,就能像汽車賓士在平坦的馬路上一樣前進。1974年,蘇聯的一艘“勇士號”科學考察船,在直布羅陀海峽的外側的大西洋海底,成功地拍攝了8張海底照片。從照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除了腐爛的海草外,有海底山脈、古代城堡的牆壁和石頭階梯……這些照片足以證明,這裡曾經是陸地,並且有人類居住過。
同時,美、法科學家在百慕達三角區的西部海域發現了一座巨大的海底金字塔,據測量,它的底邊長300米,高200米,其塔尖距海面100米。研究表明,它比埃及金字塔還要古老。所有這一切均表明,曾經有過一個古代大陸以及文明社會被埋葬在大洋底下。然而這就產生了 一個疑問:12000年前,難道人類文明就如此發達了嗎?
在探討這些問題時,學者和探索者們經常提到一個名詞,即亞特蘭蒂斯。
的確,種種跡象表明這些石塊很可能是亞特蘭蒂斯的遺址。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么亞特蘭蒂斯的文明該是多么發達。現在,生物學家、人種學家、地質學家、人類學家以及考古學家都告訴我們: 從亞速爾群島到百慕達島,人們在大西洋的這部分海底發現有大片大片的陸地深深地埋在水下,可是這些陸地昔日是露出水面的土地。

失落的大西洲文明

沿著北緯30°線尋覓,我們不能不提到距今12000年前於“悲慘的一晝夜”間沉沒於大海中的“亞特蘭蒂斯”(另譯“阿特蘭 提斯”或“亞特蘭特提斯”)大陸,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大西洲”。
傳說中沉沒的大西洲,位於大西洋中心附近。大西洲文明的核心是亞特蘭蒂斯大陸,大陸上有宮殿和奉祝守護神——波賽冬(也就是希臘共和國共和國神話中的海神)的壯麗神殿,所有建築物都以當地開鑿的白 、黑、紅色的石頭建造,美麗壯觀。
首都波賽多尼亞的四周,建有雙層環狀陸地和三層環狀運河。在兩處環狀陸地上,還有冷泉和溫泉。除此之外,大陸上還建有造船廠、賽馬場、兵舍、體育館和公園等等 。
這就是希臘共和國共和國哲學家柏拉圖在他的名著《克里特阿斯》和《提邁奧斯》中所描繪的亞特蘭蒂斯景象。從此之後,這座理想之都,成為眾人心目中永世嚮往的神聖樂土。隨著考古發掘工作的逐步深入, 英國學者史考特·艾利歐德指出,亞特蘭蒂斯在當時已經到達人類文明的巔峰期。
很多歷史學家認為亞特蘭蒂斯是一個神話,柏拉圖只不過借它比喻雅典社會的價值觀,但不少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都希望找到,還它一個真面目。
19世紀中期,美國考古學家德奈利經過畢生努力,出版了他的研究成果《亞特蘭蒂斯——太古 的世界》,他也因此而被譽為“科學性的亞特蘭蒂斯學之父”。德奈利一共提出了有關亞特蘭蒂斯大陸的13個綱領。
一、遠古時代大西洋中確有大型島嶼,那是大西洋大陸的一部分;
二、柏拉圖所記述的亞特蘭蒂斯故事的真實性不容懷疑;
三、亞特蘭蒂斯是人類脫離原始生活,形成文明的最初之地;
四、隨著時間的推移,亞特蘭蒂斯人口漸增,於是那裡的人們遷居到了世界各地;
五、聖經《創世紀》中所描述的“伊甸園”,指的就是亞特蘭蒂斯;
六、古代希臘共和國共和國及北歐傳說中的“神”,就是亞特蘭蒂斯的國王、女王及英雄;
七、埃及和秘魯共和國的神話中,有亞特蘭蒂斯崇拜太陽神的遺蹟;
八、亞特蘭蒂斯人最古老的殖民地是埃及;
九、歐洲的青銅器技術源自亞特蘭蒂斯;
十、歐洲文字中許多字母的原形,源自亞特蘭蒂斯;
十一、亞特蘭蒂斯是塞姆族、印度和歐洲各民族的祖先;
十二、12000年前,亞特蘭蒂斯因巨大變動而沉沒于海中;
十三、少數居民乘船逃離,留下了上古關於大洪水的傳說。
德奈利的13個綱領,似乎可以回答包括《聖經》記事在內的一大批人類活動的疑問。那么有關各地人類超文明的記錄也應是可信的了?而且,遠古時人類的相互溝通與交往也是可以被證實的了?
古埃及的許多習俗,都可以在古代墨西哥合眾國找到奇異的“印記”。在瑪雅人的陵墓壁畫中,可以輕易找到與古埃及王陵近似的圖案。這樣的“巧合”不勝枚舉。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這兩個地區的文化和習俗之間,一定存在著某種必然的聯繫,這個聯繫絕不是簡單的模仿或重複。由於它們相距十分遙遠,我們至今沒有找到他們直接交往的任何有力證據,而且它們還處在不同的歷史時代。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它們之間的一系列“巧合”,更像是遠古時代高度文明遺留下來的“印記”!
亞特蘭蒂斯
“秘境追蹤”之“遠古文明之謎”—亞特蘭蒂斯:遠古烏托邦
亞特蘭蒂斯,一個傳說中高度文明的國度,一個在一夜之間消失得無影無蹤的帝國。幾千年來,人們一直在懷疑中尋找它的存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