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爾薩斯

亞爾薩斯為法國規畫區。首府為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面積8,280平方公里。人口約1,635,093(1991), 廣泛種植的工業原料作物有甜菜、葎草(作酒花用)和菸草等。

亞爾薩斯
Alsace
法國規畫區。範圍包括法國東北部的上、下萊茵省,與歷史上的亞爾薩斯區大致相當。首府為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面積8,280平方公里(3,197平方哩)。西與摩澤爾(moselle)省、默爾特-摩澤爾(Meurthe-et-Moselle)省和佛日(Vosges)省交界。西南面為貝爾福(Belfort)地區。南與瑞士接壤,東和東北與德國交界。
西元前1世紀時被凱撒的羅馬軍團征服,至西元5世紀阿勒曼尼人(Alemanni)入侵時期,已經完全羅馬化。但是496年阿勒曼尼人被克洛維(Clovis)領導的法蘭克人征服,亞爾薩斯成為法蘭克公爵領地。梅羅文加王朝時期,該地區皈依基督教,並成為殖民地。9世紀中葉亞爾薩斯併入洛薩林(Lotharingia),並根據《梅森條約》(Treaty of Mersen,870)與加洛林王朝的德意志地區合併。17世紀前一直為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在這一時期,土地被分成許多塊世俗和宗教貴族領地及城市。這種狀態一直持續至法國大革命。中世紀亞爾薩斯的另一個特點是斯特拉斯堡、科爾馬(colmar)和阿格諾(Haguenau)等城市的重要性日益增加。這些城市在皇帝的支持下逐漸從其封建領主的統治下解脫出來。
宗教改革時期,新教在亞爾薩斯取得重要收穫。改革家布塞爾(Martin Bucer)在斯特拉斯堡非常有聲望,該城成為亞爾薩斯新教中心。但斯特拉斯堡的新教影響受到哈布斯堡天主教徒的堅決反抗,他們企圖消滅上亞爾薩斯的異端邪說。
16世紀末葉宗教戰爭時期,亞爾薩斯開始受法國影響。三十年戰爭時期這種影響日益增強。由於亞爾薩斯的各城市夾在對立的天主教和新教之間而感到自己的自由受到威脅,所以它們向法國尋求幫助。根據《西伐利亞和約》(1648),法國成為這一地區的非正式保護國。路易十四世執政時期,法國於1681年占據斯特拉斯堡後完全統治此地。
18世紀在法王室統治下,亞爾薩斯享有很大的自治權。亞爾薩斯人利用不受法國關稅制度限制的權利發展起欣欣向榮的過境貿易。法國大革命(1789)中亞爾薩斯在行政上併入法國,從行政上分成上、下萊茵兩個省,而不再是一個單獨省分。亞爾薩斯人仍然講一種稱為亞爾薩斯語的德語方言,但法語在上流社會中流行。
1815∼1870年亞爾薩斯積極參與法國的國家活動,實行普選(1848)和修築鐵路使法國及其東部邊界省分的聯繫更加密切。但普法戰爭(1870∼1871)後,這種聯繫遭到破壞。亞爾薩斯從法國分離出來併入德意志帝國。此後亞爾薩斯的歷史,參閱亞爾薩斯-洛林(Alsace-Lorraine)條。
亞爾薩斯西部為佛日高原,地勢向東逐步降低至亞爾薩斯平原。上萊茵省南部的森德戈(Sundgau)地區屬侏羅(Jura)山脈。年降雨量較小,為500∼700公釐(20∼28吋)。
亞爾薩斯人口稠密,農業和輕(紡)工業發達。約1/3人口集中在斯特拉斯堡、科爾馬和米盧斯(Mulhouse)三個大城市。佛日高原以外的鄉村人口稠密,因此造成農場規模小和其他土地零散。
這些小農場的葡萄栽培很興旺。出產世界馳名的雷司令(Riesling)和特拉明加香(Gewurztraminer)白葡萄酒供出口。出產葡萄酒的地區集中在佛日周圍的山區,科爾馬是這一地區的中心。廣泛種植的工業原料作物有甜菜、葎草(作酒花用)和菸草等。
工業集中在上萊茵省。亞爾薩斯大運河引入萊茵河水用作發電和運輸,促進了亞爾薩斯平原工業的發展。生產紡織品、電器和化工產品。上萊茵省費斯內姆(Fessenheim)建有核電廠。人口約1,635,093(199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