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東緣造山系

亞洲東緣造山系

亞洲東緣造山系(East Asian margin orogenic system)是亞洲大陸與西太平洋古陸碰撞而形成的造山系。其中絕大部分位於中國國境之外,主造山作用發生在侏羅紀末—白堊紀初(日本佐川造山帶)或晚白堊世(錫霍特造山帶),屬中、晚燕山期造山系,包括錫霍特造山帶、佐川造山帶、薩哈林—北海道造山帶和長樂 南澳剪下帶等。[1]

基本信息

亞洲東緣造山系(East Asian margin orogenic system)是亞洲大陸與西太平洋古陸碰撞而形成的造山系。其中絕大部分位於中國國境之外,主造山作用發生在侏羅紀末—白堊紀初(日本佐川造山帶)或晚白堊世(錫霍特造山帶),屬中、晚燕山期造山系,包括錫霍特造山帶、佐川造山帶、薩哈林—北海道造山帶和長樂 南澳剪下帶等。
亞洲東緣造山系亞洲東緣造山系
山系(mountainsystem),
有成因聯繫並按一定延伸方向,規模巨大的一組山脈的綜合體。多分布於構造帶、火山、地震帶上,如亞太地區環太平洋的縱向山系,橫貫亞洲、歐洲、非洲的橫向山系。它們都是受地球內部應力場控制,是大地構造作用的產物。
由山嶺和其間的谷地組合而成的山脈延伸很長的山體。山脈的延伸方向,叫做山脈的走向。山脈的走向取決於引起構造變形的應力的作用方向。較大的山脈連綿數十公里,甚至幾千公里。例如,安第斯山長達9000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山脈。山脈是地形的骨架,影響著江河的流向,甚至氣候的差異。目前地表巨大的山脈多分布在近期造山運動形成的褶皺帶上。如環太平洋帶和沿地中海帶。
世界上最大的山系是貫穿北美、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科迪勒拉山系有落基山脈、海岸山脈、安第斯山脈等山脈,科迪勒拉山系由多條平行山脈組成縱觀北南美洲西部,平均海拔高於1000m。
世界上最長的山系則是橫貫亞歐大陸的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帶。喜馬拉雅山脈全長2500公里;阿爾卑斯山脈呈弧形,長1200公里,寬120至200公里,最寬處300公里。

亞洲中部位於北部平原和南部台地之間,東達太平洋岸,西至小亞細亞半島,面積廣大,約占全洲總面積的二分之一以上。這是一個以山脈和高原為主的地形組合區。帕米爾山匯為各大山系會合區,興都庫什山系與蘇來曼山系等由此向西圍成伊朗高原,向西複合為亞美尼亞山匯,再西分為克羅盧山脈和托羅斯山脈,並圍成安納托利亞高原。由帕米爾山匯東延的山脈分為四支:一為喜馬拉雅山系,向東南延伸到馬來群島;二為崑崙山系,又分陰山、秦嶺、南嶺三支;三為天山山系;四為阿爾泰山系,並由薩彥嶺向東北延伸至科累馬山脈。在亞洲中部高山山系之間有許多山間陸塊,其隆起者為高原,沉降者為盆地。主要高原有安納托利亞高原、伊朗高原、青藏高原、蒙古高原等;主要盆地有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四川盆地等。各高原和盆地在構造上多為比較穩定和堅硬的陸塊,它們之間的山脈則為地殼運動最活躍的地帶。亞洲的古褶皺山脈,因長期遭受侵蝕和斷裂,有的已成斷塊山塊,但新褶皺山脈則仍保持巍峨高峻的雄姿。
亞洲東部為以華夏向山地和高原為主的地形組合區。本區與新華夏構造帶一致,包括走向北北東的三條巨型隆起帶和三條巨型沉降帶。隆起帶主要為山地地形,如東南島弧山地,是第一隆起帶,多火山地震;第二隆起帶,即大陸東緣山地,包括錫霍特山、我國東北山地、斜貫朝鮮半島的山地,直至武夷山;第三隆起帶由朱格朱爾山、大興安嶺、太行山及雪峰山脈組成。沉降帶主要為盆地和平原,第一沉降帶由鄂霍次克海、日本海、東海及南海組成;第二沉降帶由布列雅盆地、松遼平原、華北平原、江漢平原和北部灣等組成;第三沉降帶由呼倫貝爾—巴音和碩盆地、陝甘寧盆地及四川盆地等組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