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倫·雷奈

亞倫·雷奈

(Guern Marien retour)1966年,《戰爭終了》

亞倫·雷奈(法語:Alain Resnais,1922年6月3日-)是一位法國電影導演,也是法國新浪潮左岸派導演的主要代表。他最廣為人知的是早期以記憶與創傷為題材的作品,代表作有《夜與霧》(1955年)、《廣島之戀》(1959年)和《去年在馬倫巴》(1961年)等。

生平

亞倫·雷奈(右二)
亞倫·雷奈1922年生於法國小鎮瓦訥,14歲時便以該鎮的小孩為主角,拍攝了八米厘短片。21歲時到法國高級電影研究學院(IDHEC)學習,一年後便退學。1948年,《梵谷》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短片獎。
1955年,雷奈拍攝了由法國政府轄下單位委約製作,以紀念納粹集中營解放十周年的紀錄片-《夜與霧》,以當前人去樓空奧斯威辛、邁丹尼克集中營的彩色片段,再穿梭歷史檔案的黑白片段,淡淡道出悲痛的猶太人大屠殺歷史,成為了著名的反戰電影,奠定了導演的風格。翌年憑本片再次獲得尚·維果獎。
1959年的《廣島之戀》是雷奈的首部長片,講述一名法國女演員到日本廣島拍攝反戰片,邂逅一名當地建築師,以當下似有若無的異地感情,巧妙地以不同地點但相近經歷的結合,描寫戰爭歷史與創傷,獲得了當年坎城影展國際影評人獎。1961年,《去年在馬倫巴》以奇異的男女感情故事,把回憶、遺忘、記憶、杜撰、想像、潛意識活動等各種精神過程,以超現實主義手法搬上銀幕,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
亞倫·雷奈獲1995年威尼斯影展終身成就金獅獎。2009年坎城影展終身成就獎。

風格

亞倫·雷奈雖然被視為法國新浪潮導演代表,但他屬於左岸派與其他新浪潮導演(如以撰寫影評出身的杜魯福、尚盧·高達)在取材與風格有顯著不同。雷奈導演作品較著重細節雕琢,新浪潮則帶有明顯的即興性質。新浪潮的作品往往帶有自傳性質或是改篇作品,左岸派則只會拍攝原創劇本。

作品

1948年,《梵谷》 (Van Gogh)(短片)
1950年,《高更》 (Gauguin)(短片)
1950年,《格爾尼卡》 (Guernica)(短片)
1953年,《雕像也會死亡》 (Les statues meurent aussi)(短片)
1955年,《夜與霧》 (Nuit et brouillard)(短片)
1956年,《全世界的記憶》 (Toute la mémoire du monde)(短片)
1958年,《苯乙烯的詩》 (Le chant du Styrène)(短片)
1959年,《廣島之戀》 (Hiroshima mon amour)
1961年,《去年在馬倫巴》 (L'année dernière à Marienbad)
1963年,《穆里耶》 (Muriel ou Le temps d'un retour)
1966年,《戰爭終了》 (La Guerre est Finie)
1967年,《遠離越南》 (Loin du Vietnam)
1968年,《我愛你,我愛你》 (Je t'aime,je t'aime)
1974年,《史塔維斯基》 (Stavisky)
1977年,《天命》 (Providence)
1980年,《我的美國舅舅》 (Mon oncle d'Amérique)
1983年,《生活像小說》 (La Vie est un roman)
1984年,《生死戀》 (L'amour à mort)
1986年,《幾度春風幾度霜》 (Mélo)
1989年,《我要回家》 (Je Veux Rentrer à la Maison)
1993年,《吸菸/不吸菸》 (Smoking/No Somking)
1997年,《法國香頌》(又名:老調重彈) (On Connait la Chanson)
2003年,《不要吻在唇上》 (Pas sur la bouche)
2006年,《絕密隱私》 (C?urs)
2009年,《野草》 (Les Herbes folles)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