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居現象

井居現象

井居現象是指穴居在城市井下弱勢群體的人,他們白天外出謀生、晚上下井休息。“井居現象”再次提醒,須強化社會“兜底制度”,保障社會公平正義。

背景

井居現象井居現象

北京市朝陽區麗都廣場南門附近多處井下,不足3平米的簡陋空間裡,住著一些白天外出謀生、晚上下井休息的人。在他們之中,不僅有正值壯年的洗車工,還有以撿廢品為生的獨居老人,有住戶已在此“井居”20年。

2013年12月,一則關於“井下蝸居”的新聞引發社會對於城市救助的討論。專家分析,臨時性的城市救助無法根本解決“井居之困”,在中國開啟改革新程之際,“井居現象”再次提醒,須強化社會“兜底制度”,保障社會公平正義。

產生原因

井居現象並不是因為發展本身的問題,恰恰是因為發展不夠的問題。不得不承認,與30餘年前、10餘年前的住房保障條件相比,絕大多數人群是獲得了實惠的,發展的成果和實惠不應否定。但又恰恰因為發展過程中城市物質文明還遠未滿足最廣大人群的現實需求,城市發展過程中產生了不平衡和不均衡問題造成的。

解決方法

井居現象井居現象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與社會建設研究室主任鍾君看來,“井居現象”有著社會貧富分化和城鄉差距凸顯的大背景,從長遠來看,要想從根本上解決“井居者”之困,需要城鎮化進程的科學推進以及社會保障體系的逐步完善。

鍾君認為:一方面,切實加快完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證城市低收入群體社會保障的全覆蓋,發揮社會保障制度的兜底效應;另一方面,穩步推進人口流動的“梯度城鎮化”,城鎮化應在農村、小城市、中等城市間及大城市間有序梯度推進,力求減少貧困人口直接進入大城市後的貧富落差,“這是減少城市赤貧人群的一項重要工作。”

此外,鍾君表示,對於弱勢群體救助和保障,政府還應通過購買公共服務的方式,充分培育慈善類社會組織並充分調動這些社會組織的積極性,“對於社會救助,有時候政府工作資源有限,效率較低,需要城市志願組織、慈善類社會組織的積極參與,同時要努力營造整個社會的關愛氛圍,這應是建立長效社會救助機制的重要方面。”  

在專家看來,在中國全面深化改革大幕拉開之際,“井居現象”再次提醒,須強化社會“兜底制度”,加快推進社會改革。“改革開放以來,社會改革滯後於經濟改革的‘改革內輪差’凸顯,部分弱勢群體利益受損,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亟待全面深化。”鍾君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