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郎公祠

五郎公祠於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建立在揭坊村大埔段(現連城縣揭樂鄉揭樂村大埔段),祠堂分上、下、左、右四個大廳,右側有一棟橫屋、廚房等結構齊全。上、下大廳為眾裔孫聚會活動大廳,上、下廳有數根合抱園木大柱,廳內雕樑畫棟,飛角流丹,構造精巧,寬敞明亮、磚木結構,規模宏大。橫屋是理事廳,門前豎有石桅桿。總面積約三畝。惜於公元1958年大煉鋼鐵時被拆除。

簡況

五郎公祠於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建立在揭坊村大埔段(現連城縣揭樂鄉揭樂村大埔段),祠堂分上、下、左、右四個大廳,右側有一棟橫屋、廚房等結構齊全。上、下大廳為眾裔孫聚會活動大廳,上、下廳有數根合抱園木大柱,廳內雕樑畫棟,飛角流丹,構造精巧,寬敞明亮、磚木結構,規模宏大。橫屋是理事廳,門前豎有石桅桿。總面積約三畝。惜於公元1958年大煉鋼鐵時被拆除。
現今留下的是五郎公在揭樂村六甲門所建的祖屋為磚木結構,兩進上、下廳結構。祖屋有紀念揭氏淵源和播衍的對聯:“漢鼎封候開姓氏,唐寧刺史衍連陽”。“科甲後繼興萬代,九曲文川灌福田”。“祖德源遠家聲舊,宗功流長離古新”。祖屋經數百年風雨侵蝕,下廳已蕩然無存,上廳也搖搖欲墜。雖於一九八六年經族人籌措資金按原上廳格局簡易進行修建,可祀奉先祖靈位,但不能供宗族舉行大型活動。
2005年3月18日(乙酉歲,農曆二月初九日)經眾族裔倡議成立了連城縣揭氏歷史文化研究會。經研究決定利用祖屋舊址,按原格局重修擴建“五郎公祠”,規劃設計採用鋼筋水泥框架結構,斜頂屋面鋪蓋彩色波紋瓦。祠堂上、下大廳立園形鋼筋水泥柱六支,主體工程2008年已完成,因資金原因尚未裝修。規劃配建左、右兩箱橫屋,門前雨坪花圃綠化等總占地面積約二畝余,建築面積約400平方米。工程全面竣工後,既完成了眾宗親修復五郎公祖屋(祠)幾代人的心愿,又為各地宗親祭祀先祖、議事聚會提供良好場所。

揭氏始祖五郎公墓

五郎公墓原與妣余氏一娘合葬本鄉大埔段,明嘉靖年間遷建於連城縣蓮峰鎮赤岑村揭屋坑蜈蚣鉗,座癸向丁兼子午峕(座北向南偏西十五度)面堂廣闊平坦,一條小溪穿流而過,數里遠有一長方形小丘陵作案台;左邊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冠豸山,山上株株樹林迎風搖擺,宛如面面戰旗在飄舞;右邊不遠是幾處呈園形的小丘陵,酷似排列的戰鼓。這“左旗右鼓將軍台”風水景觀似乎在向裔孫們訴說自己始祖的人文歷史。
《始祖修墳記》載:“觀其地脈儼然夭矯如龍,小溪橫其前,大河逆其左,山勢雄厚,面積寬敞,周圍約計里許,確實大觀。”墓碑上刻著“宋始祖考五郎公,妣余孺人,二世祖考十四郎公,妣林孺人,揭府君之墓”墓碑右邊刻:“乾隆伍拾年乙巳歲孟冬月吉旦,民國二十六年丁丑歲九月三重修”;右邊刻“眾房裔孫重修”。墓碑兩側聯文是“佳城依北拯,文運啔南離”。

連城揭氏始祖五郎公

(猛公第四十四代孫)原居江西廣昌,兄弟有五(諱一郎公又名萬一公妣劉妹娘、金滿娘,世居廣昌;諱二郎公妣鄭六妹娘,從廣西廣昌遷福建順天府(今順昌縣);諱三郎公妣羅十娘從江西廣昌遷福建將樂縣;諱四郎公妣餘三娘從江西廣昌遷福建歸化(今明溪縣);於宋紹興13年(公元1143年,癸亥年),由江西廣昌皂樹下遷福建連城揭屋坑,後又遷連城東田堡揭坊村六甲門自然村(今連城縣揭樂鄉揭樂村六甲門自然村),至今已有866年歷史,已繁衍35代,播衍各地。據初步調查,五郎公裔孫現有人口六萬餘人,主要分布在福建、廣東、廣西、湖南、安徽、台灣等省(區),也有遷居印尼、美國、澳州。尤以廣東省廉江市德秀公一支人口有近四萬人,英才輩出。連城縣揭樂鄉揭樂村六甲門實為揭氏五郎公裔孫發祥地。

五郎公裔孫播衍情況:

(一)始祖開基地連城情況
五郎公在蓮開基以來,連城揭氏宗親秉承祖德、呵護熱土、勵精圖治、不斷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各位宗親如沐春風,在各行各業辛勤耕耘,為國為家盡其所能,各家日子漸漸殷實。
1、二世祖十四郎公居揭樂村六甲門,生二子,長文寶公,次均寶公;現有人口300多人。
2、五世祖五一郎公遷居本村(揭樂村)樓下自然村現有人口200多人;
3、五世祖四三郎公由揭樂村六甲門自然村遷居今蓮峰鎮大坪村,現有人口500多人。裔孫廿七世祖崇開公曾任揭坊村國小校長,後棄教從商,被推為縣鹽業工會主席、商會長等職。1945年被民眾推選為揭樂陂水利委員會主任。歷經四年將揭樂水陂建成,使呂屋、揭樂、大坪等村四千多畝劣地變成了旱澇保收的良田。
4、十一世祖永興公由揭樂村六甲門自然村遷居北團鎮渡頭橋(今北團鎮新台村)現有人口400多人;
5、十七世祖顯恩公由揭樂村六甲門自然村遷居揭樂鄉呂屋村,現有人口500多人;
6、五世祖五一郎公後裔由揭樂村樓下自然村遷居揭樂鄉石太礫村,現有人口50多人;
(二)遷本省:
十一世祖永安公由連城縣揭樂村六甲門遷居長汀縣童坊鎮大水頭村現有人口280多人;
廿五世祖登珍公由連城縣揭樂村六甲門遷居長汀縣館前馬坪村現有人口130多人;
(三)遷外省
1、十一世祖永敬公由連城縣揭樂村六甲門遷居安徽省桐城范崗鄉高城村現有人口100多人;
2、十七世祖德秀公由連城縣揭樂村六甲門遷居廣東省高州府石城縣永平鄉巡十都白慈境那蒙村(現廣東省廉江市長山鎮那蒙村),現有人口近四萬人,建有祠堂4座。座落在那蒙村蟹地左鉗彎內的揭氏宗祠,創建於清乾隆五十九年甲寅年(公元1794年),系廉江始祖德秀公祠。清光緒二十五年已亥年(公元1899年)重修,又於民國三年甲寅年(公元1914年)重建。近年又進行了修茸。宗祠規模為三進三間,磚瓦椽木結構,面寬16.65米,長38.1米,總面積634.4平方米。祠旁另有其三個兒子的立祠,左邊是從黌公祠,右上邊是從英公祠,右下邊是從政公祠,三座公祠簇擁著中間高大宏傳的宗祠,四祠相映,組成了輝煌的揭氏祠堂群,成為當地一道風景。
這裡是五郎公後裔經濟發達,人口最多的地區,名賢精英層出不窮,僅舉數例:
揭曄(五郎公第31世孫)居廣東省廉江市,出生於1958年,澳門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稅務師,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現任廣東省地方稅務局副局長等職;
揭春雨(五郎公第31世孫)廣東省廉江市塘蓬鄉人,出生於1964年,1985年考讀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授文學碩士。1990年移居香港,現任香港城市大學教授、博士和碩士導師。
揭衍真(五郎公第29世孫)新華社駐福建海峽兩岸廣播電視台副台長。
英拔(五郎公第32世孫)廣東省廉江市人出生於1966年,系廣東省韶關市政協常委、市人大代表,韶關市工商聯誼會副會長、市青年商會副會長;現為廣東省第五建築工程有限公司第九分公司經理、韶關市盛和商貿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揭陽先賢揭猛研究會會長。是韶關市比較有影響的民營企業家。
3、十七世祖秀龕公(德秀公胞弟)由揭樂村六甲門遷居廣西南寧市興寧區(原邑寧縣)四塘村,現有人口120多人。
4、十九世祖一勝公由揭樂鄉呂屋村遷居安徽省潛山縣水吼鎮黃龕村餘下組,現有人口250多人;
5、廿五世祖登悅公由福建連城縣北團鎮孫台村遷居湖南常德市
(四)遷海外
二十七世祖崇先、崇猶公兄弟倆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由揭樂村六甲門遷居印度尼西亞雅嘉達經商,現已繁衍四代有40多人。崇猶公(又名子嘉)1942年任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駐印尼雅嘉達直屬支部執行委員;一九五五年至一九六二年任印度尼西亞福建會館館長、雅嘉達華僑總商會會長。其裔孫有到美國、澳大利亞等處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