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村遺址

清理大汶口文化灰坑(溝)500餘個,墓葬75座,出土遺物100餘件。 清理周至漢代的灰坑近30個,水井1眼,墓葬30座。 中有32個少年個體,葬式和葬俗與成年人相同。

概述

大汶口文化五村類型的代表遺址,上部有商周時期和漢代遺存。位於山東省廣饒縣城關鎮五村,西南距傅家遺址3公里。遺址呈東北西南向的埠台堆積,東西約300米,南北約250米,地層堆積厚約5米。1982年文物普查時發現。

考古

1985年秋至1986年春,為配合臨淄30萬噸乙烯工程,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廣饒縣博物館聯合對遺址進行鑽探和試掘,揭露面積700餘平方米。 清理大汶口文化灰坑(溝)500餘個,墓葬75座,出土遺物100餘件。清理周至漢代的灰坑近30個,水井1眼,墓葬30座。

現狀

大汶口文化灰坑填土較純淨,土質疏鬆。墓葬分布密集,多在遺址中心區東北部50平方米的範圍內,均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大小僅可容身,頭向以東北和東西向為多,少數西向或西南向。葬式為仰身直肢,大多數為單人葬,合葬墓僅5座, 其中成年男女合葬墓1座,其他為母子合葬墓或兒童合葬墓。在68 個可辨年齡的個體
中有32個少年個體,葬式和葬俗與成年人相同。流行遷葬,有拔牙和頭骨人工變形的習俗。38座墓(占50%)有隨葬品,一般2~3件,多者4件。陶器以夾砂和泥質紅陶為主,製作粗糙,器類簡單。骨器多為裝飾品,生產工具較少。

其他

同類遺存在魯北地區較為常見,與汶泗流域的大汶口文化遺存有較大區別,反映出鮮明的地方特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