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戰區

五大戰區

2016年2月1日,習近平向五大戰區授予軍旗並發布訓令。原七大軍區瀋陽、北京、蘭州、濟南、南京、廣州、成都整合為南部戰區、北部戰區、西部戰區、東部戰區和中部戰區。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軍區,亦稱大軍區,是根據國家的行政區域、地理位置、戰略戰役方向、作戰任務等設定的軍隊一級組織,是戰略區域內的最高軍事領導指揮機關。一般以領導機關所在地、轄區、地理方位或序數命名。軍區戰時負責領導和指揮本戰略區和戰略方向的一切武裝力量,平時領導和指導本轄區內各軍兵種契約作戰的指揮和所屬部隊的軍事訓練、政治工作、行政管理、後勤保障,領導轄區內的民兵、兵役動員工作和戰場建設,是我軍的最高一級的主兵種合成領導機關。

新中國成立後,根據軍事鬥爭和軍隊建設的需要,人民解放軍的大軍區進行了多次調整,大體上分為三個時期:建國初期的6個大軍區時期;1955年—1985年從12個大軍區逐步調整為11個大軍區時期;1985年百萬大裁軍改為7個大軍區。

(一)建國初期:6個大軍區

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共設東北、華北、華東、中南、西北、西南6大軍區,與當時中央局和6大行政區的劃分一致。這一體制僅實行了5年多。

解放戰爭後期,為適應戰略決戰的需要,1948年11月,中央軍委發出通令,對全軍的組織編制、番號作了統一規定,其中軍區分為一級軍區(即大軍區)、二級軍區、三級軍區和軍分區,實行四級軍區體制,各級軍區均以所在區域的地區或地點命名。

到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直轄的一級軍區共5個,即東北軍區、華北軍區、華東軍區、華中軍區、西北軍區。1950年1月,華中軍區改稱中南軍區;2月,西南軍區成立。至1950年7月,全國共有6個一級軍區,即東北、華北、華東、中南、西北、西南6大軍區。

東北軍區

1948年1月,東北民主聯軍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分為東北軍區和東北野戰軍。遼瀋戰役結束後,東北野戰軍入關作戰,野戰軍機關與軍區機關分離,東北軍區機關駐瀋陽。東北軍區為中國人民志願軍提供後勤保障,全力支援了抗美援朝戰爭。

華北軍區

華北軍區1948年5月,晉察冀軍區與晉冀魯豫軍區合併組成華北軍區,聶榮臻任司令員,薄一波任政治委員,徐向前任第一副司令員。

華東軍區

1947年2月,華東地區的人民解放軍統一整編,撤銷新四軍兼華中軍區、華中野戰軍,山東野戰軍和山東軍區番號,成立華東軍區和華東野戰軍。華東軍區由陳毅任司令員。1949年6月,華東軍區機關與第三野戰軍機關合併(保留各自番號),統一指揮野戰軍和地方部隊,軍區機關駐南京。

中南軍區

1949年5月,第四野戰軍領導機關在河南開封與中原軍區機關合併,組成第四野戰軍兼華中軍區。1950年1月,第四野戰軍兼華中軍區改稱第四野戰軍兼中南軍區。1952年6月,中南軍區領導機關移駐廣州市;同時撤銷華南軍區,其機關一部組成廣東武裝工作部,連同廣西軍區、海南軍區直接歸中南軍區領導。

西北軍區

1949年2月,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區改稱西北軍區,賀龍任司令員,習仲勛任政治委員。1949年11月,賀龍率西北軍區機關一部和第18兵團等部進軍四川,後併入西南軍區。同月,西北軍區與第一野戰軍合併,稱第一野戰軍暨西北軍區,彭德懷任司令員,習仲勛任政治委員,軍區機關駐西安。

西南軍區

1950年2月,中共中央軍委任命西南軍區領導成員,成立西南軍區。以第二野戰軍機關為基礎,同率領第18兵團入川的西北軍區機關一部合併,組成第二野戰軍暨西南軍區領導機關。賀龍任軍區司令員,鄧小平任政治委員,軍區機關駐重慶,後移駐成都。

(二)1955年:6大軍區改為12個大軍區

1955年2月,國務院和國防部根據中共中央局、中央分局的設定情況,根據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對全國戰略區的重新劃分,決定將全國的6個大軍區,即東北軍區、華北軍區、西北軍區、華東軍區、中南軍區和西南軍區,改劃為12個大軍區。這12個大軍區大部分是以所在區的大城市命名的,計有瀋陽軍區、北京軍區、濟南軍區、南京軍區、廣州軍區、武漢軍區、成都軍區、昆明軍區、蘭州軍區、新疆軍區、內蒙古軍區、西藏軍區。1956年又增設福州軍區。

這時,全國共13個大軍區。

瀋陽軍區

1955年3月成立,司令員鄧華,政治委員周桓。指揮所屬陸、海、空軍部隊,下轄:遼寧、吉林、黑龍江、熱河(今分屬河北、遼寧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省軍區和防空軍、公安軍、步兵、炮兵、裝甲兵及工程兵等部隊。軍區機關駐瀋陽市。11月,熱河省軍區隨熱河省同時撤銷。

北京軍區

1955年4月14日成立,由華北軍區改編,併兼中國人民解放軍京津衛戍區,司令員楊成武,政治委員朱良才,指揮所屬陸、海、空軍部隊,下轄河北、山西省軍區。軍區機關駐北京市。1959年,北京軍區免兼京津衛戍區,改設北京衛戍區、天津警備區。1967年5月,內蒙古軍區由大軍區改為省級軍區,歸北京軍區建制。

濟南軍區

1955年5月成立,司令員楊得志(1957年到職),第一政治委員譚啟龍,第二政治委員王新亭,司令員由王新亭代職。指揮所屬陸、海、空軍部隊,擔負山東省以及江蘇省徐州至連雲港地區的防務。軍區機關駐濟南市。

南京軍區

1955年4月成立,由華東軍區改編,許世友任司令員,唐亮任政治委員。下轄: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軍區和防空軍、公安軍、步兵、炮兵、裝甲兵及工程兵等部隊。軍區機關駐南京市。

廣州軍區

1955年4月成立,司令員李天佑(代),政治委員陶鑄,下轄:湖南、廣東、廣西軍區,海南軍區和防空軍、公安軍、步兵、炮兵、裝甲兵及工程兵等部隊。軍區機關仍駐廣州市。

武漢軍區

1955年3月成立(兼湖北軍區),陳再道任司令員,王任重兼政治委員。負責統一領導指揮河南、湖北兩省軍區和駐兩省境內的陸軍、空軍、防空軍、公安軍。軍區機關駐武漢市。

成都軍區

1955年4月成立,以四川軍區為基礎組成。賀炳炎任司令員,李井泉任政治委員,下轄西康(舊省名,今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區各一部)軍區和四川省各軍分區及公安部隊等,軍區機關駐成都市。1968年12月,西藏軍區由大軍區降格為省級軍區,歸成都軍區建制。

西藏軍區

1955年5月成立,司令員張國華、政治委員譚冠三。下轄西藏地區的步兵、騎兵、工兵、炮兵、公安部隊以及駐四川辦事處。軍區機關駐拉薩市。

昆明軍區

1955年4月成立,以雲南軍區為基礎組建,併兼雲南軍區,謝富治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下轄:貴州、雲南和駐兩省的陸軍、公安部隊等。軍區機關駐昆明市。

蘭州軍區

1955年5月成立,司令員張達志,政治委員冼恆漢,下轄:陝西、青海軍區,甘肅、寧夏兩省(區)的各軍分區和步兵、炮兵、騎兵、公安部隊,以及步兵、炮兵等學校。軍區機關駐蘭州市。

新疆軍區

1955年5月成立,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王恩茂。下轄:南疆軍區、伊犁軍區以及陸軍部隊。1979年改稱烏魯木齊軍區。

內蒙古軍區

1955年於4月成立,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烏蘭夫。下轄:呼倫貝爾、錫林郭勒、察哈爾等軍分區和1個騎兵師。1967年5月,該軍區降格為省級軍區,歸北京軍區領導。

福州軍區

1956年7月成立,由福建軍區改成。葉飛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下轄:福建軍區、江西軍區和步兵、炮兵、工程兵、公安軍及特種兵等部隊,軍區機關駐福州市。

大軍區機關的設立,由於各軍區所處的地理位置、擔負的任務和領導部隊的數量不同,其領導機構的設定和編制人數也不一樣。各軍區領導機關都設有司令部、政治部、幹部部、後方勤務部、財務部、軍械部和軍訓處、防化學處、軍事法院。有的軍區領導機關還根據所轄兵種部隊的多少,分別設有炮兵、裝甲兵、工程兵、防空部隊、公安部隊等領導機構或業務部門。這樣,軍區領導機關在體制編制上基本實現了諸軍兵種的合成,初步成為合成軍隊的戰役指揮機構。

(三)1985年:改為七大軍區

進入20世紀80年代,國內外形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和平”“發展”成為世界的兩大主題。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我國的經濟建設正在如火如荼開展,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軍隊怎么辦?要建設一支什麼樣的軍隊?這些深刻的問題漸漸出現在了決策者們的案頭。國際上,各軍事強國已經開始了一場新的軍事變革。從機械化到信息化,從人力密集型到科技密集型是一個必然的發展趨勢。為此,黨中央下決心裁軍一百萬,主要是精簡多餘的領導機構。

1985年6月14日,中央軍委發布《合併整編大軍區》命令,撤銷福州軍區、武漢軍區、昆明軍區、烏魯木齊軍區,將原有的11個大軍區調整為瀋陽、北京、濟南、南京、廣州、成都、蘭州7大軍區。

大軍區的重新組合標誌著新中國建立後,我軍調整力度大、減員多、牽動面廣的百萬大裁軍正式拉開帷幕。這次整編將蘭州軍區與烏魯木齊軍區合併,統一編為蘭州軍區,軍區機關設在蘭州市,下轄甘肅省軍區、寧夏軍區、青海省軍區、新疆軍區(新疆軍區為副大軍區級)、南疆軍區和若干集團軍。將昆明軍區與成都軍區合併,統一編為成都軍區,軍區機關設在成都市,下轄四川、西藏、雲南、貴州省軍區和若干集團軍。

將福州軍區與南京軍區合併,統一編為南京軍區,軍區機關設在南京市,下轄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省軍區,上海警備區和若干集團軍。

將武漢軍區合併至濟南軍區和廣州軍區。濟南軍區機關設在濟南市

背景

授旗儀式授旗儀式
中央軍委改革工作會議2015年11月24日至26日在京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軍委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領導小組組長習近平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強調,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是實現中國夢強軍夢的時代要求,是強軍興軍的必由之路,也是決定軍隊未來的關鍵一招。要深入貫徹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動員全軍和各方面力量,堅定信心、凝聚意志,統一思想、統一行動,全面實施改革強軍戰略,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強軍之路。

改革目的

原七大軍區最大的特點是固有的,根據固定的地域來固有的陣地進行防禦作戰為主,七大戰區的防禦作戰。但現在最新的構想,希望把解放軍打通之後諸兵種,跨區跨兵種的展開五大戰區的分布所謂東南西北中五大戰區,這五大戰區更加著重的,除了陸軍部隊以外,劃出的範圍之後,還把海軍空軍火箭部隊飛彈部隊整合在一起,實現跨區兵種的在戰區內的垂直和多相的指揮和聯合協同的作戰,增加機動力和聯合指揮作戰的能力。

體系模式

人員安排人員安排
軍隊新一輪改革定下思路和框架後,解放軍四總部、七大軍區等重要機構、以及作戰和管理體系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大洗牌”。
解放軍四總部分拆成中央軍委多個部門,將條塊分割的七大軍區變成垂直管理的五大戰區,新成立的五大戰區主管聯合訓練和作戰,各軍種的日常管理和技能培訓主要由陸海空等軍種司令部負責,形成“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的格局,也就是“軍委—戰區—部隊的作戰指揮體系”和“軍委—軍種—部隊的領導管理體系”。
我國軍改把7大軍區改為南部戰區、北部戰區、西部戰區、東部戰區和中部戰區。

戰區介紹

五大戰區五大戰區
北部戰區轄東三省加內蒙(即原瀋陽軍區轄區加內蒙),司令部駐瀋陽。領導和指揮遼寧、吉林、黑龍江和內蒙古的所屬武裝力量。
東部戰區與目前南京軍區轄區相同,加上軍區內的東海艦隊空軍火箭軍武警,司令部駐南京。領導和指揮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五省和上海市的所屬武裝力量。
南部戰區包括原廣州軍區和原成都軍區的雲、貴兩省、及所轄的南海艦隊、空軍、火箭軍、武警,司令部駐廣州。領導和指揮湖南廣東廣西海南雲南貴州的所屬武裝力量。
西部戰區由原成都軍區、蘭州軍區合併而成(剔除雲、貴兩省),司令部駐蘭州。領導和指揮四川西藏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重慶的所屬武裝力量。
中部戰區包括現在的北京軍區和濟南軍區,剔去原屬北京軍區的內蒙、加上北海艦隊及原屬廣州軍區的湖北,司令部駐北京。領導和指揮河北山西山東河南湖北和北京、天津的所屬武裝力量。

授旗儀式

授旗儀式授旗儀式
2016年2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區成立大會在北京八一大樓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向東部戰區、南部戰區、西部戰區、北部戰區、中部戰區授予軍旗並發布訓令,強調建立東部戰區、南部戰區、西部戰區、北部戰區、中部戰區,組建戰區聯合作戰指揮機構,是黨中央和中央軍委著眼實現中國夢強軍夢作出的戰略決策,是全面實施改革強軍戰略的標誌性舉措,是構建我軍聯合作戰體系的歷史性進展,對確保我軍能打仗、打勝仗,有效維護國家安全,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集團軍歸屬

解放軍陸軍領導機關成立以及五大戰區陸軍組建之後,原先隸屬於七大軍區的18個集團軍也於近期漸次確定了“指揮棒”歸屬。

東部戰區陸軍:第1、12、31集團軍
南部戰區陸軍:第41、42集團軍
西部戰區陸軍:第13、21集團軍
北部戰區陸軍:第16、26、39、40集團軍
中部戰區陸軍:第20、27、38、54集團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