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川

此時,于海川在一些愛國人士的幫助下,與幾個知心朋友商量,拉出自衛大隊,成立了抗日義勇軍。 1932年9月,義勇軍在鄭家屯南張家窩堡召開軍事會議,決定圍攻鄭家屯,驅逐日本人。 1945年春夏之交,于海川因病死於鄭家屯,時年67歲。

抗日英雄

人物介紹

于海川(1878—1945),漢族,出生於紅旗鎮賢良窩堡屯(今雙遼市遼東街金良村)。1945年春夏之交,因病死於鄭家屯。

人物生平

于海川,從小務農,國中文化。“九·一八”事變前,任雁翎區自衛隊小隊長,帶領二、三十人打土匪,保家鄉。“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便於1931年9月22日占領了鄭家屯。1932年2月,其妹夫陳亞新(一說陳亞興)從日本留學回國歸來,出任遼源縣(雙遼市舊稱)縣長,于海川委任為遼源縣自衛大隊大隊長。同年,日本人接管縣政權,于海川親眼目睹侵華日殘忍地給被抓去的中國人灌辣椒水、嚴刑拷打,甚至槍斃、活埋、餵日本狼狗,他深深感受到做亡國奴的痛苦,於是提出辭職。日本人為了利用中國人打中國人,不但不允許他辭職,反而派他帶領縣大隊去剿匪。于海川上在圍剿土匪及地方武裝時,念其都是中國人,故意網開一面。日本人知情後,在軍事會議上揚言要殺死於海川。此時,于海川在一些愛國人士的幫助下,與幾個知心朋友商量,拉出自衛大隊,成立了抗日義勇軍。與此同時與活動在法庫一帶的抗日義勇軍領導人高蔭洲取得了聯繫,于海川賣掉自家的土地,買了武器和馬匹。他還以剿匪為名向日本人索要槍枝彈藥,先後收編了願意抗日的“南俠”、“六合”等綹子,使隊伍擴展到3000餘人。條件成熟後,在白廟子(現雙遼市王奔鎮的一個村)正式成立“反滿抗日義勇軍”,于海川自任司令。
1932年9月,義勇軍在鄭家屯南張家窩堡召開軍事會議,決定圍攻鄭家屯,驅逐日本人。會後,叛徒張林向日本人告密,義勇軍被迫提前行動。為了防止駐四平日軍增援,他們搶先占領了山場屯、白市、金寶屯等鐵路咽喉要地,並拆斷鐵路,割斷電線,部署阻擊部隊。21日,3000多名義勇軍完成了對鄭家屯的包圍,並將日軍增援部隊阻於金寶屯以南。
戰鬥打響以後,義勇軍第三團首先攻破東門,並從靖公館一直打到吳俊升的公館。義勇軍的大刀隊負責攻打鄭家屯火車站,燒毀了鄭通鐵路的木橋和石油倉庫。義勇軍另一支隊伍攻破監獄,放出被關押的100多名中國人。攻破東門後,西門和北門也先後被占領,日軍遭受重創後退守南大營(現雙遼市第一人民醫院)。義勇軍組織火力攻打南大營,終未攻下。戰鬥中,義勇軍還炮擊了日軍領署、滿鐵公所、憲兵隊、警察署,警察署長身受重傷。
23日凌晨,于海川得到前來增援的日軍被阻,準備用飛機轟炸鄭家屯的訊息後,為了保護鄭家屯的父老鄉親免遭日寇報復,于海川決定撤出鄭家屯。去康平、法庫一帶與高蔭洲的義勇軍匯合。高蔭洲原為張學良的舊部,曾在事發之前派人協助於海川攻打鄭家屯。在義勇軍轉移中,經由科左後旗大蒿子屯時,于海川誤中圈套,被蒙古兵統領包善一誘騙擒獲,押至鄭家屯日本憲兵隊。日本人審問于海川“你為什麼打日本人?”于海川反問日本人:“你們為什麼侵略中國?”于海川面對嚴刑拷打,威武不屈,還公開聲明:“如果放我出去,還要組織部隊打日本!”1935年,日本人將他送往偽滿新京監獄,經日偽法庭審判,于海川被定為國事犯,給予“要事查人”(屬管制人員)判裁。1936年4月,因地方人保舉于海川被釋放到故里。
1945年春夏之交,于海川因病死於鄭家屯,時年67歲。于海川義勇軍攻打鄭家屯的義舉震驚中外,當時日本《京報》對此以“鄭家屯大破壞,日軍死傷極重”為題做了詳細報導。

人物總結

于海川所組織的義勇軍雖然在雙遼縣內活動一兩個月便失敗了,但是,于海川棄暗投明,奮勇打擊日本侵略者的果敢行為和愛國護鄉的民族精神,一直被雙遼人民所敬仰。

相關閱讀

三 義勇軍攻打鄭家屯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鬼子沿著平齊線繼續向北侵略,還沒進十月,日本鬼子就占領了鄭家屯。不多日子,由關內來一名高專員,帶領十多名大刀隊,開始宣傳日本鬼子侵略我國,現在他們人員多,落腳不穩,我們要趁機把他們消滅掉。在高專員的號召下,首先是民間的自衛團積極回響,堅決打擊日本鬼子,不當亡國奴。僅幾天時間,鄭家屯以南、以東很快組織起一千多名抗日武裝隊伍。在廣大人民民眾的支持下,於10月初的一天晚上,每人胳膊上帶一條白頭巾,大約在八九點鐘,由一個小分隊把一棵樹車站北邊的遼河木橋燒斷了,接著把在鄭家屯成立的憲兵隊和火車站唯一武裝的鐵甲車中的日本鬼子全部消滅,把鐵甲車推翻在鐵軌下,半夜以後部隊撤退了。第二天,由通遼又開來了鐵甲車,還來了兩架飛機,投了幾枚炸彈。
接著,日本鬼子又成立了憲兵隊,大肆搜捕抗日頭領,結果把縣裡的張大隊長裝在麻袋裡活活死了。不久,又把鄭家屯以東一名領導人于海川抓走下落不明,還抓了十多名嫌疑人活埋在西遼河大橋底下了。當年我十二歲,隊伍出發的晚上和火燒木橋我都親眼所見。
——摘自張洪啟《偽滿二三事》

瀋陽康泰克公司總工程師

于海川 1936年3月生,河北省寧河縣人。研究員。1961年畢業於東北大學自控系。任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所研究員,中國康泰克集團瀋陽康泰克公司總工程師,碩士生導師,遼寧省自動化學會理事,遼寧省計算機用戶協會理事,遼寧省電工學會理事。主要從事人造衛星雷射測距儀跟蹤系統研究,達到國際第三代測距系統水平,參加了國際聯測,取得滿意數據,獲1988年科學院一等獎;計算機實時控制線上飛剪剪下自動生產線,包括定長切頭、活套、自動疊等系統,年效益400萬元,獲1989年科學院二等獎;高速線材自動生產線,年效益5604萬元,獲1993科學院一等獎,獲1996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連城鋁廠PMC系統,獲1996年中國有色總公司二等獎。G-159工程伺服系統;745工程;包頭、萍鄉鋁廠PMC系統等工程。主要論文:雙迴路交叉反饋橋式功率放大器;CONTRANES公司76CM衛星地面站雷射測距儀的自動跟蹤系統;上海天文台第二代衛星激測距系統;雷射雷達隨動系統的設計和調試;無導電環限位保護裝置(專利)等。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