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的教訓:卡爾.波柏訪談錄

1934年在石里克的推薦下,手稿的壓縮版《研究的邏輯》用德文出版。 1959年出版英文版的《科學發現的邏輯》,這是25年前德文版著作的擴充。 1969年波普爾放棄在倫敦經濟學院的全職工作,專注於研究和寫作。

內容介紹

面對社會上逐漸蔓延的暴力與自我主義,我們將如何自處?對於日益嚴重的環境、人口與腐化問題,我們又能提供什麼處方?世紀交替,兩岸情勢仍曖昧不明之際,我們如何看待奉社會主義為圭臬的彼岸政權?如何在打著自由、平等旗幟的民主體系中,追尋世界共同的和平?
本書為猶太裔的偉大哲學兼思想家卡爾.波柏於一九九一至九三年間,接受義大利記者吉安卡羅.波賽提訪的對話錄,並收有兩篇波柏於一九八八至八九年間發表但未出版的講稿,傳達出波柏一生的思想信念。他對極權主義的批判,及對宗教、歷史主義、意識型態等西方傳統思想哲學的審視,為身處世紀末的台灣的我們,在面對兩岸政治問題的矛盾情結,及民主社會轉型期中逐漸蔓延的社會亂象時,提供珍貴的思考視窗和解決之道。

作者介紹

波普爾的生平
波普爾的一生是一個化絢爛於平淡的故事。這位猶太裔思想家於1902年出生於維也納,10歲時就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和達爾文進化論,17歲時曾為弗洛伊德的弟子、精神分析學家阿德勒工作過。早年崇拜的這些思想大師都成為波普爾後來懷疑與批判的對象,唯有愛因斯坦是一個例個。1919年愛因斯坦在維也納的演講對他的一生發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波普爾1928年在維也納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來與著名的“維也納小組”成員接觸。1932年完成《知識理論的兩個基本問題》,手稿在維也納小組中傳閱。1934年在石里克的推薦下,手稿的壓縮版《研究的邏輯》用德文出版。後來兩年中,波普爾訪學英國,結識了哈耶克、羅素和伯林等學者,又到哥本哈根會見了物理學家玻爾。在反猶太主義浪潮的壓力下,波普爾計畫離開奧地利。1936年末,他向英國學術資助委員會提出申請,希望在大英國協地區的學術機構獲得工作。他的推薦人當中有愛因斯坦、玻爾、李約瑟、羅素、卡爾納普(R.Carnap)和摩爾。委員會批准了他的申請,在劍橋大學為他安排了一個臨時教職,但波普爾同時獲得了紐西蘭坎特伯雷大學的一個永久職位。1938年波普爾到紐西蘭任教,開始寫作《歷史決定論的貧困》和《開放社會及其敵人》,前者在1944年哈耶克主編的《經濟學》上發表,後者1945年在英國出版,使他獲得了國際性的聲譽。
在哈耶克的幫助下,倫敦大學經濟學院授予波普爾高級講師的職務。他於1946年初抵達英國就職,教授“邏輯與科學方法”。1950年應邀訪問美國,在哈佛和普林斯頓大學演講,其間與愛因斯坦等科學家會面。1959年出版英文版的《科學發現的邏輯》,這是25年前德文版著作的擴充。1963年出版《猜想與反駁》。1969年波普爾放棄在倫敦經濟學院的全職工作,專注於研究和寫作。1972年發表《客觀的知識》。1974年,由席爾普(Schilpp)主編的“在世哲學家文庫”發表了兩卷本的《波普爾及其思想》(上卷為自傳,後來以《無窮的探索》單獨出版)。1977年與艾克爾斯(John Eccles)合作出版《自我及其大腦》。1980年出版的主要著作包括《實在論與科學的目的》、《開放的宇宙》和《量子理論與物理學的分裂》。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