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後聰明

事後聰明

事後聰明是指事情過去以後才覺悟,或聰明得太晚,也就是說,在說或做某事的最好時機過去後,自己才知道該如何去說或做。

釋義

我們每個人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經歷:事情發生的時候怎么也反應不過來,事後想想要是那么做就好了。這在英語就叫after-wise(事後聰明)。

所謂事後聰明偏見是指人們往往傾向於利用事件發生之後的結果去理解事件發生的原因及過程。“事後諸葛亮”就是指這一現象。人們往往會忽視事後理解的天然優勢,而進一步貶低事前決策的複雜性與難度。事後聰明偏見是普遍存在的,是人性的一部分,這一錯覺思維使人們傾向於高估自身的能力,而低估他人的能力。

實驗

事後聰明事後聰明
常識的一個問題在於,我們在知道事實之後才想起它的存在。事後聰明總比先見之明來得明顯容易。有實驗表明,當得知實驗結果時,人們便突然間覺得結果不是那么令人驚訝,至少相對那些僅得知實驗程式或實驗預期結果的人們而言。一旦新知識在手,我們那卓有成效的記憶系統便會自動更新過時的假定。

近半個世紀之前,社會心理學家對美國二戰士兵的研究發現:

1.受過良好教育的士兵比教育水平低的士兵在適應方面遇到了更多問題。(比起那些“社會”大學的畢業生,知識分子對戰鬥帶來的焦慮更不適應。)

2.南方士兵比北方士兵更能適應炎熱的南海島嶼氣候。(南方人更適應炎熱的氣候。)

3.白人士兵比黑人士兵更熱衷於晉升。(多年的壓迫會降低成就動機。)

4.南方的黑人士兵更喜歡來自南方的長官而非來自北方的。(因為南方長官更習慣與黑人打交道,也更有技巧。)當讀到拉扎斯菲爾德的研究總結時,你可能會產生同樣的體驗。但是拉扎斯菲爾德接著說:“這些陳述中的任何一條恰恰與實際發現的相反。”

事實上,書中還報告:教育水平較低的士兵適應性更差。南方人並不比北方人更喜歡熱帶氣候。黑人士兵更熱衷於晉升,等等。

案例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常體驗那種事後聰明。須臾間,我們因突然洞察了使事物得以發生的種種力量而不覺得驚詫了。在大選或股市展盪發生之後,大多數的評論員對此並不感到意外:“該是整頓市場的時候了。”在2003年對伊戰爭之後,戰爭的結果—對於聯軍來說,勝利來得輕而易舉,但對於文明和民主而言卻並非如此—看上去再明顯不過了。許多人認為,考慮到美國伊拉克有著3300億美元對16億美元的優勢,任何人都會預料到這樣的結果,但是,美國部隊應該事先預見到需要保護巴格達的博物館、圖書館和學校,以免於掠奪者的掃蕩。就像丹麥哲學家、神學家索倫??基爾愷戈爾所說的那樣:“生活是正著來活,卻是倒著去理解。”如果這個“事後聰明式偏見”(hindsightbias)(也被稱為“我早就知道了”的現象)深入人心的話,你可能就會感到自己早已知道的結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