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江鎮

乾江鎮

乾江鎮,位於玉環縣境東部、位於楚門半島最南端,經濟實現工、農、貿並駕齊驅,是“省級生態鎮”“全縣首個新農村電氣化鄉鎮”、“台州市教育強鎮”。東、南、西三面瀕海,南與雞山鄉隔海相望,北接龍溪鄉。鎮政府駐地育才路距縣政府駐地珠港鎮12千米。面積29.37平方米,轄19行政村。乾江鎮,下轄19個行政村,區域面積29.3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340畝,屬沿海半山區,總人口20069人。乾江鎮依託改良的灘涂鹽鹼地資源,先後完成了乾江南塘、垟坑二塘、礁門塘、棧台漁港防波堤以及“萬畝低產田改造”工程和“基本農田保護示範區”建設,開闢城郊型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和高效生態農業示範園區,全面啟動“農排線改造”工程,大力開展河道疏浚和保潔整治,為做精做優做強農業經濟創造了良好環境。

基本信息

鄉鎮簡介

乾江鎮乾江鎮

乾江鎮,位於玉環縣境東部、楚門半島南部,東、南、西三面瀕海,南與雞山鄉隔海相望,北接龍溪鄉。鎮政府駐地育才路距縣政府駐地珠港鎮12千米。面積29.37平方米,轄19行政村。

乾江鎮位於楚門半島最南端,距縣城13.5公里,東瀕東海,南與雞山鄉隔海相望,西臨漩門灣,北接龍溪鄉,全鎮總面積29.37平方公里,轄19個行政村,總人口23100人,2008年經濟發展繼續保持良好勢頭,全鎮完成工農業總產值10.99億元,同比增長6.70%;實現地方財政收入402萬元,農(漁)民人均純收入8524元,同比增長6.72%。

近年來,乾江鎮堅持“以工帶農、以城養商、共奔小康”為整體發展思路,綜合實力顯著提升,發展後勁日益增強,發展環境進一步最佳化,工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9.2%,地方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1.2 %。工業主導地位日益突出,全鎮規模以上企業25家。農業基礎日益穩固,相繼完成了乾江南塘、洋坑二塘、礁門塘、棧台漁港防波堤以及萬畝低產田改造工程,盤菜、葡萄等無公害農產品產銷兩旺。第三產業成效較大,對經濟總量的拉動作用日益明顯。鎮村建設成效顯著,按照“豐滿中心、提高品位、完善設施”的建設思路,確立了乾江鎮的發展架構和目標,基本建成了“兩縱三橫”的城建骨架。

乾江鎮經濟實現工、農、貿並駕齊驅。以五金工業功能區為集聚中心的柱塞閥、高壓電器產業發展迅猛。農業致力於葡萄、無公害蔬菜和水產精品基地開發。

以建設和諧社會為目標,乾江鎮社會各項事業呈現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先後獲得浙江省教育強鎮,浙江省“東海明珠”鄉鎮,“全國雙擁模範縣”先進單位,台州市“雙擁模範鎮”等榮譽。

歷史沿革

乾江鎮乾江鎮

境內有一條自東向西的橫港,因年久淤塞,水流乾涸,故名乾港,後寫作乾江,故而得名。解放前稱乾江鄉;1949年解放後,乾江鄉劃分為乾江、鹽盤、棧台三鄉;1953年三鄉合併,仍稱乾江鄉;1958年稱乾江管理區,屬楚門人民公社;1961年成立乾江人民公社;1965年棧頭、炮台等地劃出另立棧台人民公社,1984年政社分設時,乾江改為乾江鄉;1992年5月“撤、擴、並” 時,棧台鄉併入,置乾江鎮。

行政轄區

乾江鎮乾江鎮

乾江鎮,下轄19個行政村,區域面積29.3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340畝,屬沿海半山區,總人口20069人。

乾 江 下岸宮 大興塘 教場頭 宮後山 汪家裡 吊船灣 囡兒岙 楊梅坑裡 西頭

垟 嶺 中央段 方家裡

垟 坑 垟坑 老宮 西岙

梅 嶺 梅岙嶺頭 鋸板場 山田 王家 下水窟 方家 前山

老傲前 上橫港 西相港

鹽 盤 西頭 東頭 中央段 九清岙

斷 岙小岙大岙斷要

乾江鎮乾江鎮

甸山頭下段半山林家上段中段

東漁李家寺堂皇鮑家小觀音礁

湖山頭上陳下陳

白馬岙沙頭楊家上廠倪家觀音樵下廠小岙

桔場新塘里沙頭

花明大坑鳳凰山

木杓頭木杓頭嘴陡門頭風水坑南面山小岙

乾江鎮乾江鎮

上礁門蔣家長大廠上廠陳家謝家馮家郭家東向毛

竹園

炮台上炮台炮台下蘇家裡下炮台

上棧台窟里後山南日廠頭前山

下礁門下更沈家連家西廠翁家南廠

下棧台沙頭沙角頭半山雙退東向西向

經濟建設

乾江鎮乾江鎮

全鎮實現工業產值6.64億元,同比增長26.3%,實現銷售收入6.42億元。規模企業有所突破,產值超過閥門500萬元的企業有18家,其中超過千萬元的企業有6家,規模企業實現產值2.69億元,占全鎮工業產值的40.5%。工業性投入有所增長,批准技改立項企業15家,完成工業性投入2006萬元,完成建築面積21450平方米。外向型經濟有所發展,2家企業取得自營出口權,全年完成出口交貨值5670萬元。科技工作有所進步,建立企業科技協會1家,上報省級新產品1項,完成技術難題招標3項,引進科技項目2項,技術契約成交額50萬元,完成專利申請15項,專利授權10項,其中發明專利公告1項,完成科技投入428萬元。

農業經濟

農業發展環境進一步最佳化,全年共疏浚河道2315米,完成洋嶺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棧台漁港防農業產品波堤建設工程及萬畝低產田改造工程。效益農業進一步深化,圍繞甸山頭無公害蔬菜基地建設,整合蔬菜面積500畝,大棚葡萄面積1930畝,引進水稻新品種3個。山林綠化工作常抓不懈,全年綠化造林737畝,開闢森林防火隔離帶1000米,被縣政府授予綠化造林先進集體。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進一步強化,共免疫家禽54160羽。鞏固漁業工作,認真執行伏季休漁計畫,積極引導漁民轉產轉業,報廢漁船5艘。

建設果蔬基地 發展高效農業

在30多年前,乾江這座城鎮還處在典型傳統農業的初級階段,當時農民雖然都能自給自足,基本的溫飽問題還能夠解決,但畢竟處在落後的計畫經濟時代。為了讓農民增收,農業增效,乾江鎮黨委提出要發展生態效益農業。於是說乾就乾,乾江鎮政府堅持和貫徹黨和國家的現代化農業發展路線和方針政策,密切結合當地實際,充分利用現有的灘涂資源進行合理科學開發,從而使生態效益農業在乾江鎮的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發揮了顯著作用,也積極推進了農業發展。

科學發展的成果是顯而易見的。乾江鎮依託改良的灘涂鹽鹼地資源,先後完成了乾江南塘、垟坑二塘、礁門塘、棧台漁港防波堤以及“萬畝低產田改造”工程和“基本農田保護示範區”建設,開闢城郊型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和高效生態農業示範園區,全面啟動“農排線改造”工程,大力開展河道疏浚和保潔整治,為做精做優做強農業經濟創造了良好環境。

環境好了,農產品效益和質量也是令人稱奇的。如乾江鎮農民陳金輝創辦的“神農”基地。每到葡萄成熟時節,一大片葡萄園沐浴在陽光下,怡人的海風吹撫著翠綠藤葉,一串串成熟的葡萄掛滿枝頭,一批批採購商忙著將成品葡萄往卡車上搬,而果農看著豐厚的回報,豐收的喜悅躍然臉上。

據了解,種葡萄並不是乾江祖輩傳承下來的耕作方式,而乾江農民通過不斷的摸索,終於掌握了葡萄的種植技術,水平也日益提高,逐漸嘗到了種植葡萄的“甜頭”。酒香不怕巷子深,近年來,寧波、溫州、廣州、河南等地的客商紛紛來電要求與乾江果農建立長期供銷關係,甚至有一些迫不及待的客商還專程趕到乾江鎮來採購葡萄。此外,盤菜、西瓜也在乾江鎮的效益農業中嶄露頭角。

乾江鎮乾江鎮

借著農產品旺銷的形勢,乾江鎮在近年來積極鼓勵引導農戶倡導科技興農,不斷引進人才、資金和技術;引導鼓勵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生產基地等產業組織的規範發展和壯大,充分發揮這些組織的規範和帶動作用;鼓勵引導涉農企業開展無公害、綠色和有機農產品的認證申報;鼓勵引導農民加強農產品儲藏、加工、運輸技術引進開發,打響乾江農業品牌,並幫助農民拓展名、特優農產品銷售渠道,走農產品產業化經營之路。

乾江鎮生態效益農業的蓬勃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愛農”行為。今年,乾江鎮繼續大力扶持無公害瓜果蔬菜基地建設,做大合作社平台,引導兩家農民專業合作社上規模。發揮農村遠程教育網、農民信箱等作用,同時聯繫各高等院校,為農民提供信息、技術服務。鹽盤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和省農科院聯合開發大棚枇杷反季節種植枝術以及神農果業合作社開發葡萄園區套種草莓的栽培模式都相繼獲得成功。地處乾江的江峰野兔養殖專業合作社成功建立,為乾江畜牧產業開闢了新路。雖然乾江鎮在畜牧產業上起步較晚,但發展前景良好,隨著畜牧小區的框架初步構築,今後的牲畜業發展將成為乾江農業新的增長點。

架構城市框架 提升城市品位

自新中國成立60年來,乾江鎮的城市框架日趨豐滿,城市品位逐步提升,這些顯著的變化都要得益於乾江鎮堅持科學規劃,按照“豐滿中心,提高品位,完善設施”的建設思路,探索新農村建設“整鎮整治”,確立全局發展構架和目標,使人口集聚速度加快,城鎮形象不斷改觀,城鎮面貌發生了翻天復地的變化,基本上形成了三橫三縱的總體框架。

但在前些年,乾江鎮還沒有形成建築群,沒有連塊成群,大量的村民還不能集中居住到建城區內,生活住宅小區建設整體比較落後。對此,近年來在新農村建設中,乾江鎮從易到難、點面結合,協調各村利益,加快農村住宅小區開發,加強配套設施建設,使城區逐步成片連線,一體化水平得到顯著提升。在建房問題上,乾江鎮開展全面調查摸底,掌握第一手資料進行綜合分析,選擇一些村民建設願望強烈、建設條件成熟的村幫助其率先開發村民住宅小區。截至目前,乾江2號、4號、7號小區已基本完成,新建成的幾個小區規劃科學、設施齊全、格調清新、環境優美,成為該鎮城鎮建設的突出亮點。在加快農村住宅小區建設的同時,乾江鎮還加快私人建房審批,切實解決民眾住房難問題。

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近年來乾江鎮加大了在基礎配套設施建設方面的投入。相繼完成台江路的道路硬化、綠化和亮化工程;完成麥莎大道的道路硬化、給排水工程、人行道建設,並即將完成綠化和亮化工程;今年又進行了乾江國小的改造擴建、乾江衛生院的擴建,乾江鎮邊防哨所的新建等。

在建成區內實施給排水管網建設上,實現雨污分離;加強公廁後續管理,落實制度,專人打掃,掛標誌牌和制度牌,接受村民監督;深入開展“十村示範,百村整治”工作,全鎮19個行政村已有12個村完成村莊整治。全鎮垃圾收集實行“戶集、鎮運、鎮中轉、縣處理”的一體化處理方式,生活垃圾日產日清,垃圾中轉站使用正常,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8%以上。採取衛生督查獎罰措施,改變了村容村貌 “髒亂差”現象。2008年乾江鎮上棧頭村、洋嶺村榮獲“潔美村”。 繼續加大對生活污水處理的投入,目前全鎮範圍內已建成10隻生活污水處理池和1個濕地,城區生活污水實行分區處理,城區內85%以上的居民生活污水列入處理,達到污水二級排放標準。

乾江鎮乾江鎮

經過幾年的努力,乾江鎮的環境質量有了明顯改善,空氣品質保持在二級標準;乾江水庫水質為II類,河水質為III類,均符合國家標準,其它各項指標均達到了規定標準。值得一提是,近年來乾江鎮沒有發生重大環境污染或生態破壞事件等環境違法行為。

堅持科學發展 實施高山移民

乾江鎮山地多、平地少,且平地大多數為農保地,移民建設土地缺的問題十分突出。面對這一問題,乾江鎮根據相關土地政策,引導各村通過整理復墾山上舊宅基地,增加耕地,換取山下農轉用指標,這大大緩解了移民建設用土缺的難題。

困難群體的移民是高山移民的另一個難題。為了避免無經濟能力的村民無法移民這一情況出現,乾江鎮根據各村的實際情況採取了相應措施妥善解決。其中,乾江鎮洋嶺村採取了分別安置、區別對待的方式,讓所有村民都能夠享受移民政策帶來的實惠。有經濟能力的村民可以根據自身經濟狀況和居住需要選擇戶型,按價購買房屋;低保戶、困難戶、殘疾人可住村集體建的安置房,孤寡老人、五保戶則由村集體免費提供安置房。對於小部分仍居住在山上的種植戶,則實行“小聚居”,集中居住,統一管理。

在解決民眾“住”的問題後,乾江鎮還著手解決民眾“吃”的問題,通過區塊聯動,促進民眾就業,實現高山移民從空間轉移轉化為就業轉移,提高移民民眾的生活質量。

第三產業

第三產業健康發展,依託下棧頭、下礁門碼頭積極發展貨運業、倉儲業,解決了部分漁民的轉產轉業;以乾江綜合貿易市場為中心,沿線、沿街市場進一步得到開發和利用。

基礎設施

乾江鎮乾江鎮

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完成主幹道台江路自來水管道的鋪設及沿線的綠化、亮化。產業區面貌進一步改善,完成產業區楚棧公路段10KV高壓線路架設,經三路南端石碴回填,工業區塊電信機房建設。村莊建設逐步完善,完成白馬岙省撥資金項目1項及下礁門等8個村縣級項目8項,建設村道約10公里,硬化路面約4.4萬平方米;完成上棧頭、洋嶺村村莊整治和洋坑村、下棧頭村的生態村創建工作。

社會事業

乾江鎮乾江鎮

堅持教育優先,中國小教育教學設施明顯改善,通過了省教育強鎮複查;幼兒教育、義務教育和成人教育均衡發展,學前幼兒入園率達93.2%,義務教育率達100%,初升高比率達93.1%。民眾文化生活日亦豐富,共創建二類基層文化俱樂部3個,三類基層文化俱樂部7個。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又有創新,率先在全縣實行村級計生員脫產上崗,並進行“四制”管理,使計畫生育率達95.1%。農村環境衛生明顯改善,農村改廁工作全面完成,腸道傳染病防治工作積極有效。社會福利事業穩妥推進,低保救助工作有序開展,孤寡老人“安居工程”又有新進展,籌資100多萬元新建的乾江鎮敬老院竣工,農村五保集中供養率達10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推行順利,2005年全鎮參保率為75.1%。“雙擁”工作進一步深化,在完成工作任務的同時,積極開展“援建軍營圖書館”等活動,蟬聯了台州市“雙擁模範鎮稱號”。

平安建設

乾江鎮乾江鎮

繼續深入開展依法治鎮,通過依法治村和“四五”普法相結合增強民眾法制觀念,以打造“平安乾江”為載體,建立乾江邊防派出所,成立綜治工作服務中心,組建第一支消防隊。應付自然災害、事故災害、公共安全等應急預案體系和應急公共管理機製得到健全。抗擊自然災害能力顯著增強,今年第9號強颱風“麥莎”於8月6日凌晨3點40分在乾江鎮登入,造成乾江鎮房屋倒塌28間,受損1262間,農作物受災面積8129畝,水產品養殖受災面積1000畝,工業經濟損失2800多萬元,毀壞路基3公里,全鎮直接經濟損失達8900萬元。但由於防範措施得力,在這次颱風中沒有出現人員傷亡,被授予台州市防台救災工作先進集體。

民情風俗

乾江鎮乾江鎮

廟會:每年農曆六月十八請戲班子來廟中演戲,是本鎮池府廟池府大人壽誕之際。十七夜開演,稱壽夜,開演前要打八仙,稱為池府大人慶壽,十八日稱壽日,都要演彩戲(不死人),演三至五晝,最後一夜也要演彩戲,結束後,要關公掃棚,稱“園台”,意是掃除來看戲的“閒神野鬼”,免在地方作亂,祁保地方平安。演戲期間,百姓備祭禮來向池府大人祭祀,為求吉祈福避邪消災的俗信。“池府廟”古稱“池府殿”,始建何時,今準確年代已無從查考。據先人代傳“寨頭”,是海島,福建南日朱祖帶家小遷墾上始建池府殿一間,殿址古今都在“南日廠”。殿中有池府大人塑像,每年農曆六月十八為池府大人壽誕。為考證始建年代,據縣誌記“棧台鄉,其地原位乾江山南部,上有舊寨,殿、教場、炮台、故舊名寨頭,赤作寨台”。據始建人朱祖秀明秀魁(墓碑刻記“道光七年,丁亥年(1827年)推算約始建於乾隆中後期間。傳說中:朱祖開墾今大片地東西兩側土地十多畝,朱進候(墓碑刻記:道光風次壬寅廿二年陽月(1842年)擅自將鮑家人的黃牯牛犁地致死被告,判充軍黑龍江。其家人在殿許願:保其平安返家,再度興建殿宇。故朱進候在刑審時雙腳跪火紅鐵磚未感,又平安返家,朱祖再興建殿宇三間。後經逐建於民國12年前已建有大殿三間,東西兩廂樓房各一間,並各建台門、戲台。民國12年壽誕,先輩陳金貴、陳明煥、吳小慶、吳雲增、陸老師五人出資演戲,吳桂坤敬助一對臘燭120斤重,吳小慶敬助龍噴水大香三支,吳雲增敬助青石雕刻臘燭台一對(現保有完好)。約民國19年吳雲增、陳意惠等人為首又興建殿宇,東西兩廂樓房,披山島、小披島、小密溪、陳岙等人贈送匾額共五個,其中一個刻”同登壽寓“字樣。殿中佛像逐增塑,壽誕演戲熱鬧非凡。由於”地府殿“的逐次建造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變遷,不知不覺的現已稱”池府廟“了。1955年間棧頭中心國小遷址廟中,文革期間毀了匾額和石元寶上的刻字。1972年間將廟宇全部拆建成校舍,只留大殿三間,1982年重修大殿至今,1994年間重建戲台。

乾江鎮乾江鎮

每年農曆七月十二日是本村馬祖娘娘壽誕之日,村民們請民間戲班子來廟中演戲,為求吉祈福,避邪消災的信仰成了當地村民獨特精神文化生活的組成部份。馬祖廟始於清代道光年間至今二百多年了,據現有高齡老人許張春說在他的祖先在竹嶼山海面上捕漁時有一日捕撈了一隻香爐在該爐上刻著馬祖娘娘的聖名,當年許祖先就在鮑家坑依東欲四海仙景,西域青山綠水的寶地上創建了一座馬祖賜福佑民的娘娘廟,當年娘娘廟有求必應四海飄香之流,光陰荏苒,民國初年,國共戰爭激烈披山大鹿島嶼匪賊成群,百姓遭殃,當年共產黨有關地下黨組織就在這座寂寞的破廟上聯絡,進行了抗匪活動,為人們作出了很大的貢獻,誰知天有不測風雲,在文革期間這座已有數百年歷史悠久的廟宇被毀使聖地淒涼,緣人長嘆,呈舊景被毀,但後繼有人八十年代初,在本村善男信女在資金上的奉敬下重建了馬祖娘娘廟,因當年經濟薄弱建的廟宇矮小,應香火日益興旺,次年由本村信士鮑興財先生出資與該廟升高數尺,使廣大香客緣人讚揚不盡。春去夏來似一日,古蹟遺物是永存為不辜負祖先一片千辛萬苦的寄託,歲次已酉二零零五年仲夏,由本村信士鮑孔德、李君瑞等人帶領各位善男信女備了叄萬多資金整修了馬祖娘娘三間及全堂金身。馬祖娘娘顯赫靈通,有求必應的巨規使命,為保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後裔之榮昌故立此碑文使後裔人有遺。

請簸箕神

請簸箕神:農曆正月初八或十五夜,都可以請簸箕神,用一隻木水桶,水桶內放一把剪刀,一根竹製的市尺,一面鏡子,數雙筷子。四個”麥餅圈“(小竹筒做的,約20公分長),每個麥餅圈內插上一隻筷子,直豎在地面上,成四角形,把簸箕放在麥餅圈內的筷子上項著,不要離水桶太遠。擺好工具後,先由兩婦女用手稍扶著簸箕,以防倒地。事後焚香叩拜,並念請簸箕神經:”簸箕神,顯靈靈,剪刀鏡尺是你本身人,晚頭上八夜(或十五夜)請你簸箕神,不來不作聲,有來敲三聲“念到直待簸箕會自動撞向木水桶時,止念,兩婦人也放手。婦人再請簸箕神猜準水桶里筷子的雙數,婦人的歲數,它會自動向水桶敲上與你所要問的相符聲數,比如說:”你在水桶內放的筷子是八雙,問道:水桶內筷子幾雙,它會自動將簸箕向水桶敲上八次,算是真準了。

歲時節令

乾江鎮乾江鎮

正月(接財神):從農曆初三到初四,各家的家長準備香燭點著,虔虔誠誠地接財神回家,希望今年給家裡事業來財運福運。

二月二:早餐蒸上午30包的粽子,中午蒸上糕,綠豆麵湯晚上燒芥菜飯,表示吃後不會生痱子。

三月(清明):如果第一年家裡有人之故,第二年則要做早清明,比正常清明後時候早一星期左右,家裡門框兩邊貼上白對聯,照常清明的時候晚輩都要上墳理墳頭,獻花、放鞭炮,然後做青團,家裡辦一桌酒席紀念之魂,有一句俗語叫:清明長長節,做到端午歇,說明端午時節很長。

四月(立夏):農村大,小麥收成,家家戶戶要做“麥餅”古人曰:立夏沒麥餅,白白做世人,所以每到立夏日家家都做“麥餅”。

五月(端午):這一天是紀念屈原的日子,家家戶戶包粽子,老人們上山採藥,藥一般來說都是涼性的,買一點雄黃給小孩子的太陽穴、耳朵兩旁、兩手腳心都塗上,然後用糧黃酒給家裡四周都噴上,表示這一年那些蟲子都不會靠近。

六月(六月六):這一天是一年當中日頭最猛的,家家戶戶都拿出被子冬衣來曬,表示曬了不會生蟲子。

七月(七月十五):相傳這是鬼節,鬼門關大開的日子,大鬼小鬼都被放出來,所以要辦一桌酒菜來拜他們,而且這一天晚上早早就關門了,大人們不允許小孩再出門。

八月(中秋節):這是一年當中月亮最圓的,也是一家人團圓的日子,家家戶戶都買來月餅,辦一桌酒菜,一家人圍著吃,談談天文、談談地理,什麼都談。

九月(九月九):這一天是登高的日子,也是老人節,村里每到這一天就招集所有老人到村部,來閒聊,再買些東西分給他們,以表示對老人的尊重。

十月(十月十五):俗語叫十月半是三大鬼節之一,這一天人們也都辦一桌酒菜,燒些紙錢給過路的鬼魂,以保平安。

十一月(冬至):這一天人們都包上糯米糰、地瓜粉團來吃。

十二月(謝年):人們都在十二月底挑選日子,在桌上放上水果,小菜,有的還放公雞或豬頭,點上香燭,來謝年,表示這一年已經圓滿過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