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大秧歌

乳山大秧歌

乳山大秧歌是一種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的傳統民間舞蹈。與海陽大秧歌 同宗同族,均負盛名。海陽大秧歌、膠州大秧歌、商河鼓子秧歌,並稱山東三大秧歌。

起源

秧歌起源,民間有周朝秧歌唐朝戲的說法,但從上古神話等典籍中看,秧歌起源顯然早於周朝;起源事因上,源於勞動這是無可爭議的。秧歌與插秧等農事有關,後來融入了抗洪、戰爭等諸多元素。秧歌是發展的,現代秧歌冠名"大"與"小",不能以起源早晚為依據。

組成

乳山傳統的大秧歌隊伍,主要由三部分組成:

前面是執事部分。領舞人穿著大戲袍,戴著長鬍須,左手擎著平頂傘,右手拿著馬尾甩子,用甩子的不同變化來指揮隊伍。領舞人以前叫"藥大夫",因他打的傘,傘沿垂懸著一些彩色布條,布條上寫著各種中藥名,有祛病祈安之意。他負責點報節目、活躍氣氛、指揮隊員們行進或起舞。他往往要現場即興編唱歌詞,唱些吉祥如意、祝福發財的話,以表示對所到之地的祝賀。他要莊諧適宜、穩健得體、扮相威嚴,其自身的舞蹈動作也很出色。好的領舞人多會些武術,八卦掌、少林拳、螳螂拳等招式,並將其引入舞蹈動作中去。配合領舞人的有香盤、彩旗、大鑼、大鼓、大鈸、小鈸、堂鑼等。像古代官宦上街一樣,有打旗的,有鳴鑼的,造勢開道。所不同的是,官宦是為了讓人避開,秧歌是為了讓人聚來。

中間是舞隊部分。緊貼領舞人身後的是舞鞭組,舞動鞭子或彩竹。鞭舞也叫霸王鞭舞,相傳楚霸王每打一次勝仗,都要在馬上舞動馬鞭歡慶,士兵們也折下樹枝,學著霸王的樣子歡舞。那振奮激昂、高亢雄壯的場面,吸引了老百姓,老百姓也紛紛效仿,逐步形成了這種舞蹈。鞭舞的道具是馬鞭子,舞者按套路揮鞭舞動、變化隊形。也有些地方使用的道具是彩色竹竿裡面裝上銅錢,揮舞時能發出清脆悅耳的響聲。緊隨舞鞭組之後的是花鼓組,以舞動和敲打花鼓為主。花鼓組由青壯年男子組成,是大秧歌中最具活力和感染力的部分。他們武生扮相,講究陽剛之勢、健美之態。表演時,雙臂揮舞,同時用右手拿鼓槌,按節拍擊打腰間的花鼓,並按規定動作左右穿插,前後跳躍,真是龍騰虎躍,氣吞山河。緊隨花鼓組之後的是女子彩扇組,舞者手持彩扇,翩翩起舞,動作流暢,姿勢優美。各組人數也可以增加,二三十人甚至百八十人,隨其村子大小而定。各組合的舞步主要是走三步、踏一步,並且相鄰的兩縱隊中相鄰的兩個舞伴,要不停地交叉換位,叫"三步一隔"。

後面是自由舞部分。根據各村人才不同,往往有雙人舞、單人舞或者其它藝術形式。有趣的是,雙人舞有固定的人物名稱和表演套路,但唱詞卻在不斷地變化著。搭檔組合有:錮漏匠和王大娘、老頭子和老婆子、醜婆子和傻小子、相公和媳婦、貨郎和翠花等。內容多是打情罵俏、插科打諢,力求詼諧有趣。多人舞莊嚴有餘而詼諧不足,雙人舞詼諧有餘而莊嚴不足,前後這樣一調劑,莊中有諧、諧中有莊、互為補充、相輔相成,收到了老少皆宜、雅俗共賞的效果。

舉幾個雙人舞的例子:錮漏匠和王大娘,故事原框架是說玉帝有個女兒,名字叫旱魃,她私自下凡,附體王大娘。錮漏匠是南天門土地老爺的化身,他受玉帝指派到凡間捉拿旱魃。秧歌表現二人相遇後機智周旋和戲逗打鬧的情節。醜婆子和傻小子,純粹是為了滑稽風趣而耍活寶。表演者要根據現場氣氛裝瘋賣傻、忸怩裝嗔、取悅觀眾,以能讓人發笑為主要目的。貨郎和翠花,是說鄉間貨郎到村送貨,村里姑娘翠花來選貨,二人既談貨論價,又互相愛慕,表現了十足的人情味和生活趣味。

形式

形式跑旱船、耍龍燈、騎黑驢、踩高蹺、舞獅子、唐僧師徒取經、豬八戒背媳婦等,也經常出現在大秧歌隊伍中。

乳山大秧歌的伴奏以打擊樂為主,兼有竹、管、弦等樂器。伴奏樂譜有《快走陣》和《慢走陣》兩種,唱腔有《花鼓調》《跑四川調》《大夫調》《貨郎調》及一些民間小調等。

乳山大秧歌現時有所改革,前面的執事部分現多以彩車代替,彩車載著鑼鼓開道;中間舞隊部分中的鞭舞現已很少見,花鼓和彩扇居多;後面自由舞部分中的一些套路還在,內容在變革,以宣傳移風易俗題材為多。乳山大秧歌這古老的"街舞",裹挾濃郁的時代氣息,散發出新的魅力。

風格

乳山秧歌風格的分界線很明顯,這在全國縣域裡是極其罕見的。乳山河以西,與海陽大秧歌同根同源,稱之為乳山大秧歌;乳山河以東,則保持了小秧歌元素。明清以來,高蹺、地蹦、舞龍、舞獅、旱船、花車、趕腳、打杈、花棍、採茶、龍燈、荷花燈、跑黑驢、小放牛、傘鼓舞、花鞭鼓、虎牛斗、獨竿橋、撮擂子、搖葫蘆、漁夫與樵夫、貨郎與翠花、錮漏匠和王大娘、醜婆子和傻小子、唐僧師徒取經、豬八戒背媳婦、姜老背姜婆、大頭和尚嬉柳翠等秧歌藝術形式,在乳山都出現過,"一村一品"耍小場、單項獨立地演出,稱之為乳山小秧歌。夏西火龍秧歌是典型創新的小秧歌形式。

夏西村火龍秧歌,一條龍為一組。龍頭很大,能噴火焰。龍身九節,每節80~90厘米,節箱內有蠟燭。節與節之間,有1.5~2.0米的繩索相聯,龍尾修長,很有韻律,整個龍長28~30米。所有部位,都是用桿子擎著舞動的。前面有一位擎珠人,是領舞者,用龍珠引領全龍舞動。長長的"龍衣",紅底黃鱗,鮮艷無比。一條龍舞蹈起來,至少要16人高度協調才能完成。噴火的時候,是擎珠人和龍首舞者配合完成的。噴火絕技是夏西人祖傳的。夏西火龍,單條起舞,就足讓人震撼的了,如果是"二龍戲珠""五龍拜月""九龍朝陽",可以想像是何等大氣、何等壯觀、何等熱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