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街十八巷[江西宜春九街十八巷]

“九街十八巷”,位於今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中心城區的宜春城古袁州府城,其中“九街”分別為:下街、 上街、西大街、衛前街 、東大街、縣前街、 青石街、 盧祝街、 南大街;“十八巷”分別為:孚同巷、 楊家巷、 肖家巷、 菱池巷、 更新巷、 登雲巷、 靈官巷、 王子巷、 沙子巷、上棋盤巷、 下棋盤巷、 彭家巷、 石神巷、 嚴家巷、判官巷、 當鋪巷、 觀音巷、 顏家嶺巷。

區域介紹

位於今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中心城區的宜春城是古袁州府城,自古以來就有“九街十八巷”之說,舊稱府城“九街十八巷”。過去在外相遇的宜春人,多以能說出“九街十八巷”名稱,才算真正的宜春人。

九街十八巷[江西宜春九街十八巷] 九街十八巷[江西宜春九街十八巷]

據宜春地方志記載的“九街十八巷”:下街、 上街,西大街、衛前街 、東大街、縣前街、 青石街、 盧祝街、 南大街、 孚同巷、 楊家巷、 肖家巷、 菱池巷、 更新巷、 登雲巷、 靈官巷、 王子巷、 沙子巷、上棋盤巷、 下棋盤巷、 彭家巷、 石神巷、 嚴家巷、判官巷、 當鋪巷、 觀音巷、 顏家嶺巷

九街

東大街(今中山中路東段) 東大街(今中山中路東段)

下街、 上街,西大街、衛前街 、東大街、縣前街、 青石街、 盧祝街、 南大街

十八巷

三巷交界(昌黎巷、五眼井巷、東城巷) 三巷交界(昌黎巷、五眼井巷、東城巷)

孚同巷、 楊家巷、 肖家巷、 菱池巷、 更新巷、 登雲巷(今搖蘭巷)、 靈官巷、 王子巷、 上棋盤巷、 下棋盤巷、 彭家巷、 石神巷、 嚴家巷、判官巷、 當鋪巷、 觀音巷、 顏家嶺巷、 沙子巷

街巷由來

-九街

1、下街,1952年改為解放路,1994年舊城改造,路在今青龍、新華書店、袁州商城(電腦城)房子底下。

2、上街,1959年改為東風大街,1997年改為東風路,地處今東風路北段。

3、西大街,民國29年和衛前街一同,更名為臨候路,1958年改名勝利路,80年代初改名鼓樓路,地處今鼓樓路西段。

4、衛前街,民國29年和西大街一道,更名為臨候路,1958年改名勝利路,80年代初改名鼓樓路,地處今鼓樓路東段。

5、東大街,民國29年更名為中山路,80年代初改名中山中路,地處今中山中路東段。

6、縣前街,民國29年更名為中山路,80年代初改名中山中路,地處今中山中路西段。

7、青石街,1968年改名青石路,地處今朝陽路段。

8、盧祝街,1958年改名沿河路,80年代初改名盧祝巷,地處今新華書店旁邊的小巷。

9、南大街,民國29年更名為鷓鴣路,1959年改為東風大街,1997年改為東風路,地處今東風路南段。

-十八巷

1、孚通巷,曾更名二府巷,今二符巷;

2、楊家巷,今楊家山路;

3、蕭家巷,2001年拆遷鼓樓路已毀;

4、菱池巷,後更名天符巷,2001年拆遷鼓樓路已毀;

5、旗纛巷,後更名更新巷,2001年拆遷鼓樓路已毀;

6、登雲巷,今搖蘭井巷;

7、靈官巷,今在東方紅影劇院對面,一建公司內;

8、王子巷,今沙子巷對面;

9、沙子巷,今王子巷對面;

10、上棋盤巷,今新華書店後面小巷;

11、下棋盤巷,今青龍後面小巷;

12、彭家巷,今金色外灘旁邊的小巷;

13、石神巷,今袁州立交橋工商銀行房子底下;

14、嚴家巷,今市委大門右側,大概在中國銀行這裡;

15、判官巷,今崇儒巷;

16、當鋪巷(具體忘記在哪條路);

17、觀音巷,1952年建宜春一中被毀,今一中大禮堂處;

18、顏家嶺巷,後更名青石路,今朝陽路東段。

街巷傳說

宜春城作為一座擁有2200多年歷史、並且築城位置基本穩定的古城,在走過了漫長的歲月後,孕育了眾多頗有歷史文化積澱的街巷。隨著歷史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變化,那些彌足珍貴,充滿濃郁傳統特色的街巷和建築也很多不復存在了。昔日活生生的實物如今大多只是抽象為地名和故事裡的符號。過去在外相遇的宜春籍人,多以能說出“九街十八巷”名稱,才算真正的宜春人。九街十八巷之由來,始自何時,無從考證。但不少街巷名都有著獨有的來歷和悠久的傳說。

-下棋盤巷:

巷名來由有二:一說此巷與各巷相通形成棋盤,故名下棋盤巷。二說盧、祝二仙在此下棋故名。1940年曾名待漏巷。1966年改黎明巷。1982年復現名。

-王子巷:

南起中山中路,北至小北門。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後為宜春南北交通要道(因老秀江橋倒塌,新秀江橋正對小北門即王子巷)。西漢元光六年(前129),漢武帝封長沙定王劉發之子劉成為宜春侯,元朔二年(前127),又封劉成兄弟劉拾為建成侯。劉成於宜春城中築宜春台,劉拾亦在城東南二里築金沙台,均為一方名勝。今金沙台已廢,宜春台尚存。後人建王子廟於此,世稱王子巷。1966年改新風巷。1982年5月復原名。

-沙子巷:

北起中山中路,南至市第四中學。由於巷南坡度很大,每逢大雨,泥沙俱下,歷稱沙子巷。唐代西平王李游(現存遺址李家祠)住此,曾名榮封巷,清順治年間訛稱雲峰巷。1966年改為學前巷。1982年復原名。

-盧祝巷:

西起大北門,東至小北門與王子巷相接。解放前為制棕繩、草蓆集中地,解放後為居民區。相傳古時秀江河道中,有一深潭,潭裡又很多水怪,水怪經常出來禍害百姓,城牆都屢次差點傾塌,正好盧、祝二仙在此修煉,二仙為了拯救黎民百姓,立即做法降伏了水怪,致使水怪不能在禍害百姓。後人為了感謝二位大仙,專門建了一座廟。這條巷也命名為盧祝巷。

-二符巷:

南起鼓樓路,北至中山中路。為軍分區與原區政府院牆間巷道。巷西側原為郡、府治地,古設經廳、照廳(經歷、照磨都是知府的屬官),俗稱“二府”,此為二府通道,故稱二府巷,又稱二符巷。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