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縣十城隍

為什麼要在棉湖設定佐堂,建起城隍廟?這應從棉湖當時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的地位和作用說起。
棉湖建置已有1000多年歷史,宋太平興國二年(977),棉湖已形成城寨,具備城防的規模。這裡出土的宋代錢幣,反映了當時棉湖商貿繁榮的歷史;長達60多丈的棉湖橋,是宋代揭陽最大的石橋。《揭陽縣誌》載:“棉湖橋在霖田都,外通鴻溝,長60餘丈,今廢。”說明這一時期棉湖的生產力已達到較高水平。明洪武三年(1370),霖田都巡檢司署由巡檢黃傳銘自東園湖口村遷入棉湖,地址在今棉湖影劇院,門口特書“湖口舊署,揭邑吩咐”八個字。從此之後,棉湖更加繁榮,成為明代揭陽西部重要的集鎮,更顯示了棉湖在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上的地位。但同時,棉湖也成為“山賊海寇相繼剽掠“的對象,故”村市乃築牆為寨,設兵駐守“。至清順治、康熙年間,為確保本地安寧,故設立棉湖營汛,隸潮州總鎮右營鎮標統轄,署弁兵為衛。由於治安有保障,使人口逐步增加,經濟發展,特別是康熙七年(1668)11月,棉湖發動有關人士捐資修建榕江碼頭,使緊靠榕江南河的棉湖水運業更加發達。水運可上溯里湖、河婆,下通揭陽、汕頭。加上陸路運輸,水陸交通並進,促進了經濟的繁榮。尤其是製糖業,周圍村落糖寨處處皆有,鎮區土糖加工作坊、糖倉到處可見。如:紅糖大規模運銷京津滬、江浙蘇杭一帶,出口量為當時全省之最。其中棉湖所產的“湖赤”(赤砂糖)享譽京津及華東。製糖業的興盛,帶動了本地榨油、糧食及手工業的同步發展。乾隆嘉慶年間,棉湖已有20多個重要行業,商號達 600餘家。
棉湖不僅經濟發達,而且人文蔚茂,文物古蹟眾多,早在宋代,就有進士王敏任潮陽縣令。及至明清,更湧現出許多傑出人物,如:林景拔,清康熙壬辰進土,入翰林;林德鏞,康熙六十年殿試欽點第一名,為武狀元;楊世達,任湯陰縣令,治理湯陰10年,政績卓著,興修水利,創辦義學,並重建岳王廟,撰修《湯陰縣誌》10卷行世,作為民族英雄岳飛故鄉的父母官,吏廉政豐,垂譽丹青;還有驍勇善戰、屢立戰功的虎門副提督、潮州總兵卓興;有集詩書畫於一身的曾習經,被梁啓超譽為“有清易代第一完人”,是“嶺南近代四詩家”之一,等等。文物古蹟方面:據調查,有文物點、古遺址、石建築、革命遺址等160多處。如棉湖古八景:雲湖兩月、東關兩帝、花果古寺、池尾新宮、談經兩亭、沙灘熱鬧、鰲頭獨占、北閣佛燈。現已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興道書院等9處。1996年,棉湖鎮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第二批省級歷史文化名鎮。
棉湖從宋代以來,經濟較為繁榮,文化較為發達,是人才薈萃的地方。《潮州府志》所載清代巡檢王秀所作的《棉湖社學碑記》中寫道:“棉湖距縣治六十里,為霖田都巨鎮。土田肥美,民物殷饒,衣冠之族,弦誦之家,甲於通邑。“鑒於棉湖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和清代揭陽地域廣闊,霖田都又離縣城較遠,為便於行政管理,清嘉慶十二年(1807),湖口巡檢署移往河婆,改稱河婆巡檢司,當時,原棉湖湖口巡檢司衙署升格為“揭陽縣佐堂,並建造棉湖城隍廟。佐堂的設立,加強了對榕江中上游所屬地域的管理。管轄範圍除今上砂、五雲以外的整個揭西縣及今揭東縣的白塔、龍尾、霖盤等地。轄區長達40公里,寬20公里。使棉湖成為清代中期之後榕江中上游政治、經濟、文化等的中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