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日即事》

《九月十日即事》

《九月十日即事》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這首詩借菊花的遭遇,抒發自己惋惜之情。前兩句說重陽剛登高完畢,小重陽又再來飲酒賞菊。後兩句說菊花為何這樣命苦,遇到兩次重陽,遭到兩次採摘。實際是借菊花聯想自己遭饞出京流放夜郎的不幸。意蘊深遠。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九月十日即事1

昨日登高罷2 ,今朝再舉觴3 。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4 ?

注釋譯文

詩詞注釋

1.即事:以眼前事物為題材之詩,稱即事。

2.登高:古時重陽節有登高的習俗。

3.更:再。舉觴(shāng):舉杯。觴,古代喝酒用的器具。

4.遭此兩重陽:古時重陽節有採菊宴賞的習俗。重陽後一日宴賞為小重陽。菊花兩遇飲宴,兩遭採摘,故有遭此兩重陽之言。 

詩句譯文

昨天剛登上龍山宴飲,今天又在這裡舉起了酒杯。

菊花為何這樣受苦,遭到兩個重陽的采折之罪?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李白在當塗(今安徽當塗)龍山登高之作,時在唐代宗寶應元年(762)秋重陽節後一日,作者已於前一日登過一次龍山,並作了首《九日龍山飲》,這屬於第二次登上宴賞,故作者感嘆菊花連續兩天遭到採摘,聯想到自己兩入長安,都遭到政治上的重創。

作品鑑賞

文學鑑賞

在唐宋時代,九月十日被稱為“小重陽”,詩人從這一角度入手,說菊花在大小重陽兩天內連續遇到人們的登高、宴飲,兩次遭到採擷,所以有“太苦”的抱怨之言。作者以醉澆愁,朦朧中,仿佛看到菊花也在嘲笑他這個朝廷“逐臣”,他痛苦地發問:菊花為什麼要遭到“兩重陽”的重創?對於賞菊的人們來說,重陽節的歡樂情緒言猶未盡,所以九月十日還要繼續宴飲;但菊花作為一種生命的個體,卻要忍受兩遭採擷之苦。詩人以其極為敏感、幽微的靈秀之心,站在菊花的立場上,發現了這一詩意的空間。實際上,詩人是借菊花之苦來寄託自己內心的極度苦悶。借嘆菊花,而感慨自己被饞離京、流放夜郎的坎坷與不幸,正見其愁懷難以排解。此詩語雖平淡,內涵卻十分深沉。主要表現了作者一生屢遭挫敗和打擊,而在節日裡所引發的憂傷情緒。

名家鑑賞

王琦李太白文集》註:“菊以兩遇宴飲,兩遭采掇,故有太苦之言。”

朱金城李白集校注》云:“九日登高而採菊者,重陽之故事也。十日而復登焉,似乎兩重陽矣。菊花再折,何太苦邪?菊非有所苦也,白詩善謔,體物悉情,化無為有,後世遂以為名言。詩人風流,千古一人也。”

嚴羽評本《李太白詩集》云:“摘蒼耳何其趣,苦菊花何其頹,豈仙官之典亦為逐敗耶。”嚴評本載明人批:“此亦是亂道派。”

郭沫若李白與杜甫》:“詩的格調情趣完全相同,把李白豪邁之氣差不多洗脫乾淨了。簡單二十個字,不僅僅在惜花,而且在借花自惜。他的一生也是遭了兩次大蹭蹬的——賜金還山與長流夜郎。花遭兩次重陽,人遭兩次重傷。語甚平淡,而意卻深遠,好像在對自己唱安眠歌了。”

作者簡介

李白像 李白像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自稱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葉(唐時屬安西都護府,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少年即顯露才華,吟詩作賦,博學廣覽,並好行俠。從25歲起離川,長期在各地漫遊,對社會生活多所體驗。公元742年(天寶元年)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 唐玄宗所賞識,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視,又遭權貴讒毀,僅一年余即離開長安。公元744年(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杜甫結交。 安史之亂爆發後,他懷著平亂的志願,於公元756年參加了永王 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爭奪帝位失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中途遇赦東還。晚年漂泊東南一帶,卒於當塗(今屬安徽)。

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李白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