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福灸

2010年6月,北京和序中醫研究院正式註冊成立,萬福灸文化中心的工作走上有序、規範的發展道路。 2011年4月,北京和序中醫研究院萬福灸文化中心為中國的南丁格爾王文珍總護士長贈送養生產品,表達對王文珍同志的關愛和敬意。 2012年4月,北京和序中醫研究院萬福灸文化中心以“孝敬父母月,拿什麼感恩天下父母”為題,開展了弘揚孝道文化主題活動。

一、概述

中華“福灸”源於艾灸(愛久),已有五千多年歷史,位尊“華夏國寶”;灸者,天長地久、紅紅火火之謂也,由於具有平衡陰陽、補益氣血、固元生精、暖宮助孕、通經活絡、防病抗病、健體強身、益壽延年的良好功效因此得名,還被譽為壽灸、寶灸、奇灸,列入歷代皇家養生極品,世代相傳、頤養天年。
從以《黃帝內經》為主的古代文獻中可以發現,當時治療疾病,使用中華福灸和針刺療法遠比使用中藥要多得多,而使用灸法又比針法使用得多。這是由於當時醫療技術的掌握既不普遍,也不深入,加上當時所能了解的中藥數量有限。人們需要醫療,而真正能成為醫生者卻不多,成為像“和”、“緩”等一代名醫則更少。而灸法的使用相對來說比較容易,壞症、後遺症比較少,方法也比較簡單,較容易掌握,因此普及性較高。如南北朝時期,灸法盛行,有人從北方學來火灸法,“貴賤爭取之,多得其驗,二十餘日,都下大盛,鹹雲聖火,詔禁之不止。火灸至七炷而既愈”。後世如《備急千金要方》也說:“凡入吳蜀地遊宦,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瘥,則瘴癧溫瘧毒氣不能著人也,故吳蜀多行灸法。”《宋史太祖本記》記有“太宗病亟,帝往視之,親為灼艾。”可見灸法幾乎成為民眾性防病治病的主要方法。晉朝葛洪所著的《肘後備急方》所記載的灸療方法很多,而且主要針對急症施灸,還首先記載了隔物灸,如隔鹽灸、隔蒜灸、隔椒灸、隔甑灸等,也反映了當時灸法盛行的狀況。在這種環境的影響之下,專門從事灸療治病的“灸師”或稱之為“艾師”的出現就是必然的了。如唐•韓愈的“譴瘧鬼”詩中所說“灸師施艾炷,酷若獵火圍”。宋•張杲《醫說》中葉曾有“灸師”之稱。元•楊維楨贈“艾師”黃中子的古樂府云:“艾師艾師古中黃,肘有補註明堂方,籠有岐伯神針之海草,篋有軒轅烘爐之燧光。”“灸師”或“艾師”的出現,說明灸療方法在民眾廣泛使用中得到提高和專一。

二、起源

公元前2717-公元前2599年,黃帝之妻嫘祖不僅精心馴化各類動物、培育五穀良種,解決百姓的溫飽問題,而且還發明了中華艾灸,又名福灸,成為中華先祖防病抗病、療治百疾、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方法,被尊為針(針刺療法)、石(刮痧療法)、湯(中藥療法)之首。黃帝和嫘祖長年喜好研習福灸,擅長以福灸之法調和陰陽養護臟腑,夫妻生活幸福和美,歷經百年恩愛有加,至118歲夫妻雙雙乃度天年而去,譜寫出一曲空前絕後的千古傳奇。

三、歷史沿革

公元前兩千年,中醫艾灸已在華夏古國盛行,先人彭祖終生研究和使用臍灸法,治病養生,自堯帝起,歷夏、商朝,商代時為守藏史,官拜賢大夫,周代時擔任柱下史;娶妻四十九,生子五十四。相傳他活了八百八十歲,實際壽命為140歲,成為臍灸療疾、修煉丹田、強健氣血、頤養天年的始祖。
公元前502年-公元前422年,我國第一部敘事編年體史書《左傳》中記載了中醫艾灸養生治病的事例,其時正值春秋,灸療已經十分盛行。
公元前480年,中醫大典《黃帝內經》誕生,其中強調“針所不為,灸之所宜;陰陽俱虛,火自當之;經陷下者,火則當之;經絡堅緊,火所治之,陷下則灸之;經滿絡虛刺陰灸陽”;為北京和序中醫研究院萬福灸的研製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戰國時期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莊周在其代表作《莊子》中記述聖人孔子“無病而自灸”,由於善長用中華福灸養生保健,孔子雖經官場幾度沉浮、生活顛沛流離,卻仍能頤養天和,逾古稀之年而去。
公元前510年,名列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生活在長年煙雨濛濛、環境濕熱、素有福灸養生傳統的江南。雖然天生麗質,卻依然喜好香艾、樂享福灸、內調外養,成就了傾國傾城的絕世之美。
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年,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孟子,對福灸養生之道頗有研究,曾提出“七年之疾當求三年之艾”的康壽理念;一生雖求證於諸侯各國,卻屢遭排擠、志無以達,因長年踐行灸道而至健康長壽,耄耋之年仍傳道授業,著書立說,終成亞聖,名垂千古。
25-220年,東漢《神農本草經》記載:艾草有溫陽、暖宮、除濕、通筋活血的功效。
150~219年,東漢醫聖張仲景所撰《傷寒雜病論》及其《金匱要略》中,除記載了以方藥辨治外感熱病及內傷雜病之外,還對灸療方法的套用及其禁忌症進行了深入研究。
213年,三國時期醫聖華佗之弟子吳普,精於醫術,尤其擅長以奇艾療疾治病、養生延年。輔之以華佗“五禽之戲”健體強身,年逾九十而牙齒完堅、耳目聰明,著有《吳普本草》一書,為後代醫家所稱道,高壽達200餘歲,成為中國古代十大壽星之一。
215-282年,魏晉時期名醫黃甫謐編著的《針灸甲乙經》記載了全身349個經穴的部位、主治疾患、灸療方法及其功效。該書對後世頗有影響,並先後傳入日本、朝鮮等國,對灸療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220-265年,曹操族親曹翕所編撰的《曹氏灸方》七卷本,當時,灸療養生之法多套用於人體關元之處,關元穴是小腸的募穴,是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與任脈的交會穴,故統治足三陰、小腸、任脈諸經病。具有補腎壯陽、溫通經絡、理氣和血、補虛益損、壯一身之元氣的作用,古今都作為保健的要穴。由於戰火紛擾,悉數擅失。
284~364年,晉代道家大醫葛洪《肘後備急方》大量收集了當時及前人治之有效而又簡便易行的灸方共達94項。《肘後卒救方》也收錄了多種灸療方法,其中對危重病症施灸方法記載更為詳細。葛洪是倡導灸療的先驅,並引起人們對灸療治急症的重視。
316-420年,東晉醫家陳延之所著《小品方》,對灸療方法多有論述,其中包括卷一調治三焦、胸痹、胸脅及心腹脹滿冷痛、下痢、咳嗽上氣奔豚、水腫諸方;卷二治頭面風、喉痛、暴厥、中風、狂妄噤痙、腳弱諸方,卷三治瀉痢、虛勞、遺精、失眠諸方;卷四治霍亂、中惡、食毒、血證、發黃諸方。卷五治鬼魅、狂癲諸方;卷六治冬月傷寒、春夏溫熱病、秋月中冷諸方;卷七治女子眾病、無子、妊胎、產後、崩事、宿疾諸方;卷八治少小百病諸方;卷九服食及寒食散諸方;卷十治外科諸病及金瘡、溺水、入井冢悶冒諸方;卷十一述本草藥性;卷十二灸法要穴。
古代民間,運用灸法祛病保健相當普及,但以往通行的灸法是在皮膚上直接灼艾,有很大痛感,還會留下疤痕,這些是身為金枝玉葉的皇親貴族們所不能允許的。經過歷代御醫們的不斷實踐,350年,發明了一種宮廷福灸的專用灸器—“瓦甑”,施治時御醫們運用多個“瓦甑”在人體腧穴上同時施灸,這種舒適安全療效顯著的養生保健方法,深受皇親國戚們的喜愛,一直被歷代宮廷御醫所用,並視為宮廷密術,這種灸器被不斷改進和完善,還成為道家、佛家、大德高僧濟世度人的法寶,隨後一千多年以來,歷代醫家所研製的各類福灸、奇灸、壽灸、寶灸器具,無不以東晉“瓦甑”為其圭臬。
514年,中華福灸療法和針刺療法傳到朝鮮,中華大醫的仁德精神和治療理論走向國外。
550年,中華大醫灸療聖法由朝鮮傳入日本,從此,他就在東瀛這塊土地上紮根、生長、開花、結果。
552年,國人以《針經》贈予倭國(日本)欽明天皇,書中論述了中華福灸療法和針刺療法的具體套用及其對防病抗病、延年益壽的功效,之後中華福灸開始秘傳於倭國(日本)朝內。
562年,南北朝時期的吳人知聰攜《明堂圖》等160卷醫書越海東渡,使得灸療法和針刺技術開始傳入倭國(日本),深受倭國(日本)朝野重視,發展迅速,成為倭國(日本)皇族及民眾療病保命之法。
倭國灸家八偶景山在其《養生一言草》中總結說:“小兒每月灸身柱、天樞,可保無病。有蟲氣之小兒,可不斷灸之,比藥物有效。”
581-682年,唐代“醫聖”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提倡中華福灸與藥物結合運用,書種收載了多種隔物灸法,如隔蒜灸、隔鹽灸、黃蠟灸等。以及用竹筒及葦筒塞入耳中,在筒口施灸以治耳病的“筒灸”。
615-685年,唐代崔知悌《骨蒸病灸方》一卷記載了大量灸療治病的經驗及案例,原書雖已擅失,但諸多內容尚存於《外台秘要》及《蘇沈良方》之中。
621年,少林寺十三棍僧義救唐王李世民。三年後,朝廷特使前來少林寺宣慰,返朝時帶回福灸,被皇親國戚奉為“少林之寶”,世代相傳,頤養天年。民間流傳古代少林寺高僧雲遊天下、求道傳法,隨身多帶福灸,凡遇重病沉疴,常能一灸了之。
633年,由於中華福灸具有簡單便利、功效確鑿的特點,被歷代醫家奉為至寶,也受到儒、釋、道各門派傳人的推崇,成為他們傳揚仁德、廣布恩澤、療疾保命、濟世養生的要法,被譽為“奇灸”、“福灸”、“壽灸”、“寶灸”。
653年,中醫經典《黃帝明堂灸經》面世,其釋義為“夫明堂者,聖人之遺教,黃帝之正經,紀血脈循環,明陰陽俞募,窮流注之玄妙,辨穴道之根源,為臟腑權衡,作經絡津要。今則采其精粹,去彼繁蕪,皆目睹有憑。手經奇功,書病源以知主療,圖人形貴免參差。並集小兒明堂編錄於次,庶幾長幼盡涉安衢,欲俾華夷同歸壽域云爾”。本書內容系統論述了成人及兒童常用要穴的灸治方法和所治疾患,成為北京和序中醫研究院萬福灸系列產品辨證施治、對症灸療的理論依據。
693年,唐代醫聖孫思邈以奇灸之法,療治百姓,長年養生,相傳他曾數度登臨峨眉,探仙求道,與峨眉高僧交流福灸療疾秘方;103歲仍才思敏捷,著書立說,遊歷名山大川,救治天下百姓,高壽145歲乃度天年而去。
701-762年,唐代詩仙李白幾度遊歷峨眉山禮佛求道,並讚嘆“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其間,李白曾得到峨眉山高僧福灸真法相傳。李白雖長年縱酒高歌、狂放不羈、起居無常、醉臥傷身,然有福灸佑體,仍能越花甲之年而乘鶴西歸,壽命卻比同代人高出1.2倍,福灸養生之功可見一斑。
713年,唐代武則天沿襲宮廷灸道之風,把奇灸奉為駐顏益壽之術,常年艾不離身,灸不離穴,古稀之年依然花容麗質、身姿矯健、精力充沛、威風八面,成為歷史上排名第三位的長壽皇帝。
752年,唐代著名醫學文獻家王燾,在其編纂的《外台秘要》一書中說道:“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足三里,令人氣上眼喑。陽氣逐漸衰弱,所以三里下氣也”。“適以御風邪以湯藥、中華福灸和針刺療法、蒸熨,隨用一法皆能愈疾,至於火艾,特有奇能”。本書明確提出了使用中華福灸療法進行日常養生保健,從而強身健體,提升生命品質的理念及其方法。
768~824年,唐代韓愈的《譴瘧鬼》詩云:“灸師施艾柱,酷若獵火圍”。說明唐代文人墨客、尋常百姓已普遍使用中華福灸之法治病療疾,福灸師作為一門獨立的職業盛行於市,服務於大眾的養生保健。
861年,唐代敦煌卷子本中的殘卷《新集備急灸經》原刻印本,不僅證實該書成書年代甚早,也表明我國早期刊本中就有灸治的專書。
887-946年,劉昫的《舊唐書》記載,柳公度年八十餘歲,步履輕便,別人向他請教養生之術,他說:“吾初無術,但未嘗以元氣佐喜怒,氣海常溫耳”;說明灸療之法是其康壽之道的根本。
927-976年,灸法在宋代皇宮中得到寵遇,太祖皇帝曾親自為太宗施灸並取艾自灸。《宋史》:“太宗嘗病亟,帝往觀之,親為灼艾,太宗覺痛,帝亦取艾自灸”。此事背後人傳為佳話。說明中華福灸之法早已不僅具有自身調養,還成為傳遞親情、關愛親人的健康之道。
1079-1149年,宋代莊綽的《灸膏肓俞穴法》,是作為防病保健灸法的專門典籍,對當時職業灸療師的養生服務及大眾居家保健產生了極大的指導和推進作用。
1140—1207年,宋代著名針灸家王執中編《針灸資生經》一書,亦以灸法為主,並記載了灸勞法、灸痔法、灸腸風、灸發背、膏肓俞灸療、小兒胎疝灸等灸治之法。
宋代趙佶等人的《聖濟總錄》等重要醫方書中多收載有灸療內容。強調陰毒、陰證、陽微最宜用灸的觀點,創隔巴豆、黃連灸療,方法是“用津唾和成膏,填入臍心,以艾灸其上,腹中有聲,其病去矣”。
1146年,宋代太醫竇材在所寫的《扁鵲心書》中就有說到:“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臍下三百壯;五十可兩年一灸臍下三百壯;六十可一年一灸臍下三百壯,令人長生不老。餘五十時,常灸關元五百壯,即服保命丹、延壽丹。漸至身體輕健,羨進飲食。六十三時,因憂怒,忽見死脈於左手寸部,十九動而一止乃灸關元、命門各五百壯,五十日後死脈不復見矣。每年常如此灸,遂得老年健康。他還強調“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
1220~1290年,元代羅天益著《衛生保健》一書,主張中華福灸和針刺療法與藥物並重,強調溫補脾胃用灸、防治中風用灸。
1226年,宋代聞人耆年老先生編撰的《備急灸法》一書中這樣說的:“凡倉卒救人者,惟艾灼收第一”,說明中華福灸療法起死回生的功效已被世人所公認。
1260年,梁農懍在《荊楚歲記》中記載:“端午采艾,懸門戶上,以攘毒氣”;說明中醫奇艾不僅可以用於治病療疾,還具有防蟲滅菌、驅除邪氣的作用。
1278年,據史料記載,元代征南元帥忒木兒統領十萬大軍,在揚州城外安營紮寨,犒勞三軍,準一舉奪下揚州府,請功進爵。不料,突然患病。初起僅是消化不良,腹痛便稀,漸至足脛冷若冰霜,麻木不仁,步履艱難,終於下肢完全不能活動,臥床不起。主帥病倒,帳下群龍無首,軍情危急。一日,忽見隨徵文官羅謙甫拜謁元帥。羅乃金元四大醫家之一東垣老人李杲的得意門生,曾隨師學醫10餘年。羅謙甫為忒木兒行切脈望診,道:“大帥年高氣弱,多年疆場征戰,朝暮行寒,加之飲食失節,多飲乳酪,履於卑溫,陽不能外固,由是清濕襲虛,病起於下,系寒濕相合而病。”元帥點頭應允。羅謙甫便採用急退寒濕之邪,峻補其陽之法,以陳艾溫灸腧穴。取出備好的陳艾絨,在元帥肚臍下一寸半處“氣海穴”,置艾絨溫灸,以補下焦濕氣;又在兩膝的“足三里穴”,用陳艾灸煦,以緩解溫寒而逆,引導陽氣下行……經過中華福灸施治,再投以溫經散寒,健脾燥溫之方劑。不幾天,忒木兒病勢好轉,又經過一段時間陳艾灸治,征南元帥又馳騁疆場了。
1281-1358年,金元時期醫家朱丹溪認為,熱證用灸乃“從治”之意,明確指出中華福灸之法不僅可以用於寒濕諸症的治療,若運用得法更可以對熱症產生特殊的療效。
1518—1593年,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艾葉能灸百病”。現代醫學臨床研究證明,艾葉可宣通氣血、溫暖經絡,在提高機體免疫力的同時,還具有抗菌、抗病毒的功效。
1522-1620年,明代楊繼洲在《針灸大成》中提到灸足三里可以預防中風等各類防治疾病的問題;總結了運用灸法精準取穴,有效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經驗,從而推進了中華福灸療法的科學化、精確化、規範化。
1563-1640年,明代醫學家張介賓的《類經圖翼》中介紹了各類病證的灸療處方;說明歷代醫家極其重視臨床灸法的總結和完善。
1603-1687年,日本的《雲錦隨筆》記載,日本古代在德川幕府時代,江戶(東京)的永代橋建成時,德川將軍(當時的統治者)曾邀請三河國的長者萬兵衛進行“初渡”(當時習俗,每一座新橋建成,都要邀請年齡最高的長者第一個踏橋過河)。在舉行初渡儀式時,德川將軍曾問萬兵衛有體長壽之術,萬兵衛答道:“這事不難,我家祖傳每月月初八天,連續灸足三里穴,始終不渝,僅此而已。我虛度174歲,妻子173歲,子153歲,孫105歲。”德川將軍聽了驚嘆不已。
1613年,明代大醫李梴在《醫學入門》中進一步確認“保命之法,灼艾第一”,對中華福灸的奇特功效予以高度評價;自此之後,中華福灸被眾多醫家譽為“奇灸”、“福灸”、“壽灸”、“寶灸”。
1689~1748年,清代吳謙的《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決》中介紹了19種病證的灸療處方及操作方法。《醫宗金鑒•癰疽灸法篇》指出:“癰疽初起七日內,開結拔毒灸最宜,不痛灸至痛方止,瘡痛灸至不痛時”;強調了中華福灸方法對症治療的獨特功效及其手法。同一時期,清代吳亦鼎編纂《神灸經論》,成為當時有較大影響的灸療專著。
1698年,康熙大帝巡幸五台山拜佛求道,並讚嘆五台山北台葉斗峰“絕磴摩群峭,高寒逼斗宮。鐘鳴千嶂外,人語九霄中。朔雪晴猶積,春冰暖未融。憑虛看陸海,此地即方蓬”;相傳在他返京時,清涼寺高僧饋贈“香艾”並向宮廷御醫傳授奇灸秘法;此後,康熙大帝雖日理萬機、殫精竭慮,卻常以奇灸之道養護龍體、培補元氣,以旺盛精力建樹偉業,執政61年之久,成為中國歷史上在位最長的皇帝。
1701-1800年,荷蘭人旁特及賴尼等人將中華福灸療法和針刺療法經由日本介紹至歐洲;法國醫生拉蘭利用灸療治破傷風、麻痹、骨髓疾病等。
同一時期,德國人甘弗在灸法特別是中華福灸的傳播過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他曾任荷蘭東印度公司外科醫生並在日本工作過,對灸法頗有研究,他在《海外珍聞錄》中明確主張用艾絨施灸,因為“在中國和日本常用作施灸的材料是艾絨”,在書中他畫了一幅圖,表明了施灸的穴位和灸法的適應症,這一史料充分說明中華福灸早在300年前即已被歐洲醫療界套用於臨床治療。
1704—1766年,清代名醫吳儀洛老先生在他所著《本草從新》里說:“艾葉苦辛,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治百病”。清代廖潤鴻所著《針灸集成》中記載,“廣西有一人,少時多病,遇一異人,教令每日灸臍中,自後康健,竟年逾百歲而甚健壯”。
1711-1799年,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乾隆,極力踐行中醫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一生起居有常、飲食有節、動靜有度、養生有道,更善用中華福灸培固元陽、補先天之本、養後天之體,遂嬪妃如雲、縱情享樂,卻依然身體強健、紅光滿面。
1750年,乾隆曾西渡洛水至少林寺,即宿於此,並賦詩一首:“明日瞻中嶽,今宵宿少林。心依六禪靜,寺據萬山深。樹古風留籟,地靈夕作陰。應教半岩雨,發我夜窗吟”;在此期間乾隆皇帝還與少林寺禪醫在渺渺艾香中切磋福灸之法,研習養生之道。
1755年,乾隆御駕親征平定準噶爾,過長城關隘時,御敕關口守御所千總“奇灸”,鼓舞官軍強身健體、奮勇殺敵的士氣;傳說乾隆皇帝巡幸江南、閒居靜宜園(香山)、視察清漪園(頤和園)時,隨身常帶艾香,並以賞賜文官武將“奇灸”,親授中華福灸養生之法為樂事。
1793年,清代江夏人湯雲山長年享用湖北蘄艾“逐一切寒濕,轉肅殺之氣為融和;透經而治百種病邪,起沉疴之人為康壽”的功效,141歲乃度天年而去。乾隆御賜“再閱古稀”匾額,期間乾隆與紀曉嵐就141歲壽星為題對句,上聯“花甲重逢,增加三七歲月”,紀曉嵐對下聯“古稀雙慶,更多一度春秋”。
1867年,日本《帝國文庫》中有一段記載,江戶時代永代橋換架竣工儀式上,要推舉幾位長壽老人從橋上走過,最先走過的是三河水泉村平民百姓滿平和其一家三代的六位長壽老人。其中滿平242歲,滿平妻221歲,滿平子萬吉196歲,萬吉之妻193歲,滿平孫萬藏151歲,萬藏之妻138歲。人們自然十分驚異,紛紛詢問“汝家有何術?能長生者若是耶?”滿平笑而答曰:“唯有祖傳三里灸耳”。其灸法為:每月自朔日灸,至八日止,年中逐月無間斷”。
1880年,曾經編寫針灸學專著《針灸真髓》的倭國專家代田文志在長野縣40所學校對學齡兒童進行保健灸後的報告中說:“灸過身柱穴後,不易傷風感冒,食慾增加,發育也好了,總之健康狀況改善了。

四、現代研究

1912年(明治45年),日本醫家開始對灸法運用西方科學的方法進行研究,將實驗動物學引入針灸學領域,經對施灸局部的影響的研究表明:艾燃燒生成物可通過灸熱對應的經絡穴位及其皮膚處滲透進去,艾灸(福灸)刺激可誘導局部肌肉產生某種物質,而施灸部位產生的這種物質可作為免疫源而激活免疫系統,從而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
1937年,日本政府組織掀起全民三里灸健康運動。日本的《新國民保健法》一書,提倡足三里灸,亦稱之為無病長壽灸。許多地方把灸足三里穴作為主要健身術。
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帛書中,有兩種傳本的古代經脈著作,一種是《足臂十一脈灸經》,另一種是《陰陽十一脈灸經》。說明早在西漢之前,中華福灸療法已形成較為完善的理論和方法體系,成為獨立的學科。
1980年,日本人須藤作等做過的灸法抗癌研究,還表明艾灸(福灸)可以使皮膚組織中潛在的抗癌作用得到活化,起到治癌抗癌的作用。
1994年,北京和序中醫研究院萬福灸文化中心課題組科研人員開始對中醫主流療法(中藥、艾灸(福灸)、針刺、刮痧、拔罐、按摩、導引等)的系統體驗和比較研究,以安全、高效、簡易、便攜、無毒副作用為坐標進行了大量篩選和甄別,時間長達15年;中華福灸以其傳奇的功效成為坐標繫上最醒目的交點。

五、發展現狀

2009年9月,北京和序中醫研究院籌備組萬福灸文化中心成立,以黃帝內經為指導,以環保節能新科技為手段,以無針無煙無痛的自然療法為目標,以弘揚中醫文化,倡導綠色養生為理念,著手推進對萬福灸的研究和開發。
2009年10月,北京和序中醫研究院籌備組萬福灸文化中心追溯千年文化之源,回顧中華福灸養護龍脈、斬除病魔的歷史功績,創作了文化歌曲《鑄劍的傳奇》——干將莫邪訪五山,捨身鑄就太平劍,劍光如虹越千年,昌明盛世在今天,太平劍五行煉,和大道保平安,渡盡劫波基業堅,中華文明萬代傳;追慕英雄大風範,龍的傳人鑄新劍,剛柔相濟五行膽,雙手舞動多矯健,萬福灸鑄新劍,斬病魔養天年,中醫福祉降人間,天下大同四海晏。
2009年11月,北京和序中醫研究院籌備組萬福灸文化中心研習中醫基本理論及其哲學思想,以形象化的藝術手法創作了中醫頌歌《五行鑄劍開太平》——以金之鋼勁為勇,以木之堅韌為心,以水之靈秀為智,以火之熾烈為魂,以土之厚德為本;華夏干將大英雄,天地精華煉五行,獻身鑄劍佑蒼生,剷除強暴傳美名,敢為萬世開太平;東攜青龍之雄風,南采朱雀之靈性,西取白虎之威猛,北依玄武之沉穩,中和大道之精神;華夏干將大英雄,天地精華煉五行,獻身鑄劍佑蒼生,剷除強暴傳美名,敢為萬世開太平。
2009年12月,北京和序中醫研究院籌備組萬福灸文化中心以弘揚中醫仁德精神,讓人類共享中華福灸福祉為主題,創作了《我把中華的大愛傳揚世界》——我把中華的大愛,播撒八方,讓人類共仰中醫的太陽,遠古的聖哲,鞠躬盡瘁,五千年智慧閃耀光芒。從古代到今朝,中醫志士成英豪,億萬生靈被護佑,龍脈奔騰仰天嘯。我把中華的大愛,四海傳揚,讓人類共享中醫的寶藏,無數代賢達,嘔心瀝血,賦予生命健康的力量。從中國到世界,中華大醫從頭越,弘揚絕學保平安,誓為人類除瘟孽。
2010年1月,北京和序中醫研究院籌備組萬福灸文化中心研習和總結了五千年中華福灸從萬民共享到宮廷秘傳,幾度沉浮又走向復興的歷史及其功效,創作了中華福灸養生之歌《紅火龍舞起來》——歷史追溯到三千年前,你被鎖進高貴的宮殿,為皇子皇孫奉獻溫暖,神秘的法術秘不外傳;紅火龍,舞起來,溫經活絡、疏通血脈,紅火龍,舞起來,強腎固元、滋養氣海,三千年後的歷史變遷,你從皇宮回歸了民間,大眾擁有了奇妙體驗,快活的氣血周身流轉;紅火龍,舞起來,中醫進入嶄新的時代,紅火龍,舞起來,人類共享溫暖的關懷。
2010年2月,北京和序中醫研究院籌備組萬福灸文化中心確立了以新科技創造新經典的中華福灸精品研發理念,創作了萬福灸之歌《給產品靈魂和使命》——給產品真的本性,讓它帶著誠實受孕,企業的良知和責任,就是它準生的證明。給產品善的靈魂,讓它帶著愛心降臨,去幫助更多善良的人,去創造幸福和溫馨。給產品美的使命,讓它帶著文化啟程,把優雅的生活品性,帶給追求格調的家庭。給產品靈魂和使命,為它注入感情和體溫,讓它帶著文明的印痕,去成就和美的人生。
2010年3月,北京和序中醫研究院籌備組萬福灸文化中心針對中醫界迄今為止尚無行業歌曲的問題,創作了中醫之歌《世界的中醫》——五千年智慧的凝聚,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護佑生命前仆後繼,炎黃血脈奔騰不息。聖明的中醫,偉大的功績,文化的豐碑,永恆的傳奇。千百代大愛的傳遞,例行人道捨生取義,跨越種族突破地域,仁德情懷天下廣濟。中華的創舉,世界的中醫,造福於人類,立心於天地。
2010年4月,北京和序中醫研究院籌備組萬福灸文化中心在全力進行中華福灸新技術新產品研發的同時,著手設計以防病抗病、內調外養、節令養生、系統服務為特色的中醫健康管理體系,創作了中醫健康管理之歌《我溫暖的家園》——走近你,帶著健康的渴望;走近你,帶著人生的夢想;走近你,我溫暖的家園,心靈在這裡得到滋養,生命在這裡凝聚力量。走過苦走過甜,走過一天又一天,我的家園、我的溫暖,總讓人深深眷戀。走近你,帶著家人的叮嚀;走近你,帶著未來的憧憬;走近你,我溫暖的家園,歲月在這裡守護親情,青春在這裡延續永恆。走過暑走過寒,走過一年又一年,我的家園、我的溫暖,總讓人深深眷戀。走近你,帶著飛翔的希冀;走近你,帶著挑戰的勇氣;走近你,我溫暖的家園,中醫在這裡喚醒活力,仁愛在這裡創造神奇。走過北走過南,走過萬水與千山,我的家園,我的溫暖,總讓人深深眷戀。
2010年5月,北京和序中醫研究院籌備組萬福灸文化中心創作了《傳遞我的愛》——用我的手傳遞我的真情,用你的心感受愛的溫馨;用我的手傳遞我的關心,用你的心感受愛的深沉。啊,傳遞我的愛,傳遞我的愛……為每個親人、為每個家庭,啊,傳遞我的愛,傳遞我的愛……伴風雨兼程、與日月同行。用我的手傳遞親人的惦記,用你的心感受深深的愛惜;用我的手傳遞親人的期許,用你的心感受濃濃的情意;啊,傳遞我的愛,傳遞我的愛……讓健康綻放如花的美麗,啊,傳遞我的愛,傳遞我的愛……讓生命書寫永恆的傳奇。
用我的手傳遞健康的力量,用你的心感受生命的成長;用我的手傳遞五千年夢想,用你的心感受人道的光芒;啊,傳遞我的愛,傳遞我的愛……民族的瑰寶、仁德的太陽,啊,傳遞我的愛,傳遞我的愛……中華的大愛、人類的希望。
2010年6月,北京和序中醫研究院正式註冊成立,萬福灸文化中心的工作走上有序、規範的發展道路。
2010年7月,萬福灸系列產品規劃初步完成,萬福灸百穴養生床技術項目申報的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被國家知識產權局正式受理。
2010年8月,萬福灸系列配套裝置,多點式坐臥兩用型艾灸治療保健裝置、多點式電熱型艾藥灸療坐臥裝置、根據體質組合熱、磁、藥多種療法的養生運動綁袋裝置、用於養生治療和體育健身的按摩運動裝置申請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
2010年9月,北京和序中醫研究院萬福灸文化中心以中國和文化以及中醫臟腑調和論為理念,創作了《和的禮讚》、《和字經》、《平和的心》《凡事怨你不怨人》等系列歌曲,力求在傳承千年經典的同時,為萬福灸注入更多的現代文化元素,助益於大眾調養情志、和諧身心、內外兼修、長壽康泰。
2010年10月,萬福灸系列配套產品,療效增強型多點式坐臥兩用艾灸裝置申請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
2010年11月,萬福灸系列產品所配套的高效可靠型熱敏灸裝置、脾腎雙護保健帶、多功能火灸排罐緊固裝置、多功能足療裝置申請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
2010年12月,萬福灸系列產品所配套的,一種多功能臂頸腿關節經穴養護裝置申請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
2011年1月,萬福灸系列產品所配套的,一種多功能養生保健治療穿戴裝置申請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
2011年2月,萬福灸第一代樣品研製成功,一舉解決了幾千年來中華福灸煙燻火燎、易灼皮膚、污染環境、不便操作的難題,使中華福灸具有了潔淨、控溫、安全、便利的特點,為人類共享中醫養生的福祉開闢了嶄新的前景。
2011年3月,為保證萬福灸的良好品質和使用安全,從造型審美到結構設計,從材料組合到工藝流程,從空間容積到氣流通道,從煙塵淨化到溫度控制,從養生能效到安全防護……,北京和序中醫研究院進行了為時18個月、多達365次反覆測試和改進。
2011年3月,北京和序中醫研究院萬福灸文化中心向滇池之子張正祥提供健康禮品,支持環保英雄張正祥的大義之舉。
2011年4月,北京和序中醫研究院萬福灸文化中心為中國的南丁格爾王文珍總護士長贈送養生產品,表達對王文珍同志的關愛和敬意。
2011年5月,北京和序中醫研究院萬福灸文化中心與山東淄博合作夥伴採用微晶科技對萬福灸的理療功能進行了新元素配比研製實驗,成功研製了具有磁療、遠紅外、負氧離子複合能效的奇灸素,革新了傳統中華福灸功能單一的理療模式。
2011年6月,北京和序中醫研究院萬福灸文化中心研製成功了多功能萬福灸百穴養生床,本床具對人體具有通天貫地、全身共灸的作用,能有效實現奇經八脈和十二正經的同步施灸,施灸穴位最多可達108個,真正貫徹了中醫整體思維和辨證施治的理念及方法,使人體周身的氣血循環得到修復和促進,臟腑的功能和元氣得到培補及增強,對解決各類臟腑失調引起的肌膚和體形問題,調養各種疾病,改善體質,提高免疫力效果顯著。除此之外,本床具還可以根據使用者的體質和症狀,靈活調控施灸裝置,有計畫有主次地對症施灸,整體調養,實現了輕重緩急、組合自如,重點突破全面康復的理療模式,為使用者提供了“一次施灸、感覺良好、周期調養、祛病強身”的體驗效果,成為中華福灸領域具有潔淨無煙,安全控溫,晝夜養生,環保節能特色的首創性產品。
2011年7月,北京和序中醫研究院萬福灸文化中心為滿足廣大習練瑜珈、氣功、八段錦及其他各類養生功法愛好者的需求,特別設計研製了萬福灸練功寶,並創作了健身之歌《演武台乾坤台》——古有演武台,老少英雄顯風采,身形矯健真豪邁,義薄雲天大氣概。演武台,顯風采,華夏兒女多將帥,搏殺疆場好氣派,精忠報國傳萬代。今有乾坤台,天地精華閃光彩,太極陣形中央擺,五行能量漸次排。乾坤台,閃光彩,不盡元氣滾滾來,坐踏之間調百脈,氣通人和福滿懷。
2011年8月,萬福灸系列產品所配套的,控煙式強弱型多功能按摩足療裝置申請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
2011年9月,經過反覆實驗和測試,北京和序中醫研究院確認:萬福灸採用了煙霧和焦油過濾技術,能有效濾除大分子煙霧顆粒對人體和環境造成的危害,更易於將純淨的艾素分子導入人體,使親人與朋友在綠色養生狀態下獲得溫陽祛寒、活血除瘀、培補元氣、增強免疫的功效。
2011年10月,萬福灸系列產品所配套的,一種可以隨身緊固的經絡調理裝置及其緊固帶申請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
2011年11月,萬福灸系列產品所配套的,控煙型具有強弱功效的艾灸磁療靠臥兩用裝置、控煙式強弱型艾灸磁療多功能便攜裝置申請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
2011年12月,北京和序中醫研究院萬福灸文化中心通過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為北京地區8所中學和職業學校捐贈勵志類圖書50萬元,幫助廣大師生調養情志、積極進取,養護身心健康。
2012年1月-8月,萬福灸系列項目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12項專利授權,專利號:201120436659.3、201120436683.7、201020281108.X、201020281117.9、201020501360.7、201020501355.6、201030630748.7、201020630779.2、201020630794.7、201020630773.5、201120505824.6、201120000943.6。
北京和序中醫研究院萬福灸文化中心初步形成了以傳承千年經典為核心,以弘揚養生文化為內容,以綠色環保科技為模式,以簡便實用隨身為用法,以共享中醫福祉為信念的養生保健產品體系。
2012年1月,為解決大眾從頭到腳,從四肢到軀幹,從形體到臟腑的養生保健問題,萬福灸頸椎寶,萬福灸肩周寶,萬福灸心腦寶,萬福灸養胃寶,萬福灸養腎寶,萬福灸關節寶,萬福灸纖美寶、萬福灸孕前寶、萬福灸足療寶進行系統測試、完善和體驗狀態,北京和序中醫研究院萬福灸文化中心為此創作了《五千年養生的傳奇》——五千年前的春天草美風清,五千年前的生命危機重重,五千年前的祖先編草遮身,五千年前的文明即將啟程;從春意盎然到瑟瑟秋風,從驕陽似火到滴水成冰,草木輪迴著死死生生,人類跨越著歲月艱辛;季節鏇轉著歷史年輪,服飾演繹著文明進程,從織草為衫到紡絲成錦,生命被賦予優雅和自尊;五千年後,世界人持續紛爭,五千年後,中國卻盛世太平,五千年後,人類嚮往百年親情,五千年後,百歲襟帶著大愛降生。
2012年4月,北京和序中醫研究院萬福灸文化中心以“孝敬父母月,拿什麼感恩天下父母”為題,開展了弘揚孝道文化主題活動。
2012年5月,萬福灸系列產品在第一屆中國(北京)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首度亮相,引起轟動效應,39分鐘樣品即被搶購一空,引來眾多保全到現場維持秩序,成為“京交會”花絮。
2012年6月,在歷經持久的使用者體驗研究之後,眾多使用者對萬福灸系列產品作出如下描述性評價:比吃藥更安全比食療更管用比按摩更簡單比拔罐更溫暖比刮痧更舒服比普通艾灸更潔淨比外出養生美容更方便。
2012年7月,北京和序中醫研究院萬福灸文化中心贊助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女性慈善事業高峰論壇”,受到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表彰。
與此同時,北京和序中醫研究院萬福灸文化中心研習中醫按摩導引療法,結合萬福灸核心產品的功能,創編了獨具特色的“中華推灸秘法”;為大眾養生保健提供了舒適、溫暖、體貼、高效的新模式新手法新體驗,並為此創作了中華推灸之歌《指南車與五行車》——五千年前的歷史曲曲折折,五千年前的智慧光芒四射,中華的聖賢發明了指南車,世界從此變得平直與融合。指南車,指南車,你讓多少迷路的人成為歸客,指南車,指南車,讓多少離散的心失而復得。五千年後的中華萬民同樂,五千年後的大愛依然閃爍,炎黃的子孫造出了五行車,活力從此暢行於生命的脈絡。五行車,五行車,給人類帶來健康的使者,五行車,五行車,讓生命之樹變得更加鮮活。
2012年8月,北京市西城區文化局正式受理了北京和序中醫研究院“華夏國寶萬福灸”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為中醫經典療法躋身於世界文化寶典創造了條件。
2012年9月,北京和序中醫研究院萬福灸文化中心特邀知名文化學者、《中國哲學方法》和《挽救中醫》的作者呂佳戈教授,開始在清華大學舉辦為期四個月的中醫文化普及主題活動。
2012年9月12-14日,在中國(廣州)國際醫藥保健產業博覽會上,萬福灸受到追捧,馬來西亞客商踴躍訂購,成就了萬福灸漂洋過海的中醫文化之旅。
2012年9月26日,世界避孕日,北京和序中醫研究院萬福灸文化中心向清華大學女性發展協會捐贈暖宮調經特色產品,幫助清華學子解除宮寒痛經、月經不調問題。
2012年10月,萬福灸文化中心以長城禦敵強國和中醫抗病強身為理念,以長城景觀文化、中醫養生文化、民俗祈福文化為內涵,以“憶往昔,長城攜中華雄風,抵禦強擄,守土安邦;看今朝,福灸傳中醫經典,防病抗病,濟世養生”為主題,以長城烽火台為造型元素,研製成功“長城護身福灸”,入選北京市旅遊委、發改委主辦的北京禮物商品大賽,開拓了旅遊養生文化紀念品新種類。
2012年11月26,華夏國寶萬福灸申報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記錄八項之最,力爭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最安全、最長效、最溫潤、最潔淨、最人性、最萬能、最文化、最多功能”的優質養生品牌。
2012年11月,為進一步推進中醫養生文化的宣傳和普及活動,吸引更多清華大學師生了解中醫文化,共享養生福祉,北京和序中醫研究院萬福灸文化中心,特別向清華大學女性發展協會贊助萬福灸頸椎寶等禮品。
2012年12月,為增加社會正能量,倡導孝老愛親的社會風尚,持久而有效的弘揚中華孝道文化,北京和序中醫研究院萬福灸文化中心創意推出了“中華孝心銀行”主題活動。
2012年12月28日,萬福灸系列產品榮獲北京市科委、北京市發改委等主辦的“北京禮物大賽”優秀產品獎,並成為北京旅遊商品博覽會推展項目。
2013年1月11日,為救助呼倫貝爾冰凍地區受災的婦女兒童,北京和序中醫研究院、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聯合主辦了“溫暖呼倫貝爾”公益慈善主題活動。本次活動還受到共青團北京市委、北京市志願者聯合會、海淀區團委、西城區團委的大力支持,他們組織了大量志願者投身到保暖物資的理貨、打包、搬運等各項繁重的工作,其中有71歲高齡白髮蒼蒼的星級志願者,有父母和兒女協同作戰的家庭志願者,有中國政法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四中、北京第三十一中、上海戲劇學院和愛迪學校的優秀學子,更有到北京旅遊毅然決然前來服務的上海志願者,他們不計得失、日夜辛勞,踐行著中華民族扶危濟困、熱心助人的大愛精神。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北京和序中醫研究院再次表示真誠的謝意和崇高的致敬,這些閃光的名字是:
常志復,周淑萍,退休人員,
朱駿,自由職業者,
牛博,北京科技大學學生
孫鈺瑩,上海戲劇學院學生
杜成群,李福來,陳雷,張瑞瑞,中國政法大學學生
王晉澤,南京森林警察學院學生
程如玥,陳美萱,閆柳竹,吳夢若,張心怡,北京四中學生
古佳榮,北京十九中學生
張少非,北京第三十一中學生
盧曉月,公司員工
李勁喆,愛迪學校學生
韓躍東,殷海霞,鄭嘉伊,青少年志願者
張惠萍,李志強,張俊萍,劉煒,肖玢,北京和序中醫研究院
再次懇切希望您用愛和溫暖的手指@上和元官方微博,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母親健康快車將把您的轉發和祝福傳遞給呼倫貝爾冰災地區!傳遞給挨冷受凍的母親!
2013年2月,為幫助在中華孝心銀行孝老愛親大賽中湧現出來的大孝女尋找幸福愛情,獲得美滿婚姻,北京和序中醫研究院萬福灸文化中心開展了以“關愛大孝女”為主題的公益招親活動。
2013年2月19日,感動中國的十大人物評選揭曉,北京和序中醫研究院萬福灸文化中心感動於十大人物令人刻骨銘心的大德,開展了以“關愛十大人物家庭”為主題的公益活動——十大好人讓我們感動,十大好人的家庭更讓我們牽掛;好人要有好報,好人的全家更應該得到全社會傳送的福祉。為表達愛心,北京和序中醫研究院萬福灸文化中心決定,向好人全家饋贈總價10萬元的傳承五千年中醫經典、集成十二項國家專利、申報大世界基尼斯八項養生之最記錄、榮獲北京市政府北京禮物大賽優秀獎、挑戰125歲人類康壽極限的華夏國寶萬福灸健康器材大禮包(包括萬福灸頸椎寶,萬福灸肩周寶,萬福灸心腦寶,萬福灸養胃寶,萬福灸腰腎寶,萬福灸關節寶,萬福灸纖美寶、萬福灸孕前寶以及長達一年的萬福灸五行艾),幫助好人全家防病抗病,健體強身,延年益壽。
2013年3月,時值三八國際婦女節來臨之際,為關愛生活貧困的北京環衛女工。北京和序中醫研究院萬福灸文化中心聯合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共同舉辦了“關愛環衛女工健康”公益慈善活動——她們是城市的美容師,風雪無阻、挨冷受凍,為我們創造著潔淨、美麗的環境;她們來自鄉村,生活在社會的底層,成為我們幸福生活的支撐;然而腰腹寒痛、宮寒痛經卻嚴重損害著她們的健康;更有甚者,她們中的許多人,許多家庭仍然掙扎在生活的貧困線以下——她們是我們的姐妹,她們的傷痛深深觸動我們悲憫的情懷,她們是多么需要大家的關愛!——北京和序中醫研究院萬福灸文化中心真情邀您參加關愛環衛女工慈善公益活動,以您的愛心和溫暖的手指點擊@上和元或登入www.shybj.net,每轉發微博一次或回複本帖一次,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北京和序中醫研究院萬福灸文化中心就會捐出20元,您轉發或回復越多,我們捐款越多,善款將幫助她們暖宮調經、解除痛苦、維護健康、幸福生活!本次主題活動受到北京電視台、新京報、新浪網等眾多媒體的關注和好評。
與此同時,北京和序中醫研究院萬福灸文化中心還聯合北京大學學生資助中心、清華大學女性發展協會舉辦了“關愛北大清華學子”女性健康主題公益活動——她們是天之驕子,她們是我們的姐妹;每個月總有幾個白天讓她們痛苦和憂慮,總有幾個夜晚讓她們煩惱和失眠,宮寒痛經讓她們如花的笑容黯然失色,給她們的學習和生活帶來極大困擾……北京和序中醫研究院萬福灸文化中心真情邀您參加關愛北大清華學子健康公益活動,以您的愛心和溫暖的手指@上和元,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北京和序中醫研究院萬福灸文化中心就會捐出20元,相信您和我們的愛心能給北大清華學子帶來源源不斷的健康和幸福。本次活動在北大、清華校園引起熱烈反響,在發放善款所訂購的暖宮調經品過程中,受益的學生和教師多達兩千人之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