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精神研究

中華民族精神研究

《中華民族精神研究》,是鄭師渠編著,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書籍。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中華民族精神研究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其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為本民族絕大多數成員所認同和追求的價值取向、道德規範和審美情趣,是一個民族共同的心理、德性與特質的集中反映。民族精神既集中體現了一個民族及其文化的個性與特質,它便成為了本民族賴以凝聚與發展的強大精神支柱。

導言目錄

上篇

第一章 先秦華夏族的形成與中華民族精神的奠基

第二章 秦漢魏晉南北朝民族、宗教、思想的衝突與融合

第三章 隋唐“盛唐氣象”——中華民族精神的凝練、提升和拓展

第四章 宋元忠孝節義——宋人的理念與作為

第五章 明清民族精神的變遷

結束語

中篇

第六章 近代中華民族的民族認同

第七章 愛國主義精神在近代中國的重鑄

第八章 近代中國的民族自省

第九章 近代中國的“文化自覺”

第十章 近代科學精神的形成與發展

第十一章 民主的追求

第十二章 抗日戰爭與民族精神的振興以中國共產黨為中心

第十三章 中國共產黨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弘揚

下篇

第十四章 “和合”與中華民族精神

第十五章 大一統與中華民族精神

第十六章 史學傳統與中華民族精神

第十七章 義利觀與中華民族精神

試讀章節

上篇

第一章 先秦:華夏族的形成與中華民族精神的奠基

一、華夏族的形成與兼容並包精神的構建

從很早的古代開始,我國廣袤的大地上就聚居著許多方國部落。在野蠻時代與文明時代之際,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占據著諸方國部落的主導地位。後來的華夏族即濫觴於炎黃部落。各部落間雖然不乏碰撞、衝突乃至戰爭,但是相互包容與融匯則是其關係的主流。相傳黃帝部落就曾經與炎帝部落打過仗,“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但是此後黃帝部落卻長期與炎帝部落結為聯盟。這兩個部落的發展,成為後來華夏部的主幹。

炎黃兩大部族的聯盟,表明了兩部族相互包容的可貴精神。遠古時代的各族,在撞擊、衝突及戰爭之後,很少有趕盡殺絕、斷其子孫、不留孑遺而將對方完全徹底剿滅的情況出現,而常常是只要鬥爭的一方表示服從,即可化干戈為玉帛,雙方握手言歡。炎黃兩部族三戰於阪泉之野卻結為聯盟,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史記·五帝本紀》說:“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東至於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於空桐,登雞頭;南至於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河。”黃帝族的影響巨大,在廣泛的區域裡建立了自己的權威;這主要靠的不是武力征討,而是靠其包容精神。例如,據范文瀾《中國通史》、第一冊說,以蚩尤為首領的九黎族戰敗之後, “一部分被炎黃族俘獲,到西周時還留有‘黎民’的名稱”。“黎民”成為社會庶民的名稱,表明他們已經融人炎黃之族。華夏族以包容百川的寬博胸襟,歷經長期發展,成為漢族的前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