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工業北京航空製造工程研究所

郭德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62年1月出生,航空工業連線技術首席技術專家,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1985年研究生畢業於航空工業部第六二五研究所,現為北京航空製造工程研究所副總工程師、科技發展部部長。 李忠建,研究員、研究生導師,1959年4月出生,航空工業雷射武器技術特級技術專家,1981年本科畢業於華中工學院光學工程系雷射技術專業,2001年獲博士學位,現任北京航空製造工程研究所光電技術研究室主任。 張明岐,研究員、研究生導師,1964年2月出生,中航工業基礎院電加工技術首席專家,1986年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現為北京航空製造工程研究所電加工專業技術帶頭人,全國電化學加工委員會副主任。

製造所簡介

中航工業北京航空製造工程研究所(簡稱中航工業製造所)創建於1957年,是我國專門從事航空製造技術研究與專用裝備開發的綜合性研究所。
全所從業人員2200餘人,其中研究技術人員占65%,包括工程院院士1名、研究員近50名、高級工程師270餘名,工程師480餘名,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的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和人事部批准的博士後工作站。全所占地面積33萬餘平方米,擁有機械加工設備、專用試驗設備及儀器5000餘台(套),總資產15億元順利通過了GB/T19001-2000、GJB9001A-2001質量體系認證,環境安全18000審核,海軍、空軍二方審核和總裝備部對裝備承制單位的現場資格審查。
建所50多年來,中航工業製造所緊密跟蹤世界先進制造技術發展水平,積極開展以航空武器裝備製造技術為主的基礎研究、技術攻關和專用裝備的研製,為我國新型飛機、發動機研製和航空工廠的技術改造提供了大量先進制造技術和工藝裝備。同時,也為國防工業其它領域,如航天、電子、兵器、船舶等提供了先進制造技術。其中完成航空重大專項預研和型號攻關任務1400餘項,取得重要科研成果800餘項,獲國家發明獎16項,獲得國家級與部級以上科技成果450餘項,先後10餘次在型號研製與預研中榮立集體功。
中航工業製造所現擁有專業40多個,其中樹脂基複合材料及結構件製造、特種焊接、數控及柔性製造、高能束流加工、金屬成形、機械連線與裝配、無損檢測、雷射技術等專業的技術水平處於國內領先地位,部分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建有一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高能束流加工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兩個航空行業重點實驗室――航空連線技術航空科技重點實驗室和數控制造技術航空科技重點實驗室,以及一個中心——國防工業特種焊接技術研究套用中心。
中航工業製造所重視高新技術成果的轉化,現已成立3個工程中心和8家企業,重點開發輪胎成型機械與檢測設備、製藥機械、食品包裝機械、航空專用裝備、特種加工設備等,其中高檔數控工具機、載重輪胎四鼓成型機、動平衡檢測設備和轎車胎一次法成型機均屬國內首創,為航空、交通、製藥、輕工等行業提供各類設備6000多台(套),部分設備出口,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中航工業製造所積極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先後與美國、俄羅斯、德國、法國、瑞士、義大利、日本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研究機構、企業建立了長期的技術交流和經濟合作關係。
中航工業製造所立足航空,面向國防,軍民結合,以引領航空製造技術,支撐武器裝備發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提升價值創造能力為使命,努力向成為世界級的航空製造技術與裝備研發中心的宏偉願景邁進。

歷史沿革

1957年—1958年第二機械工業部第九研究所
1958年—1960年第一機械工業部第九研究所
1960年—1961年第三機械工業部第九研究所
1961年—1962年國防部第六研究院第九研究所中國人民解放軍4795部隊
1962年—196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字930部隊
1965年—1968年第三機械工業部第六研究院第九研究所
1968年—197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京字102部隊
1970年—1974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六二五研究所
1974年—1983年第三機械工業部第六二五研究所
1983年—1988年航空工業部第六二五研究所
1988年—1993年航空航天工業部第六二五研究所
1993年—1999年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第六二五研究所
1999年—2002年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中國航空工業製造工程研究所
2002年—2007年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北京航空製造工程研究所
2007年至今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北京航空製造工程研究所

領導團隊

所 長張 軍
黨委書記 王小平
總工程師 李志強
副所長李恆芳
副所長梅方清
副所長芮建華
總會計師 孫亞東
副所長、工會主席張進成
副所長、紀委書記修德亮
黨委副書記張石庚
副所長謝富原

專家風采

關橋院士

關橋,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35年7月出生,國際著名焊接專家 、中國工程院院士(首批),於1959年畢業於莫斯科包曼高等工學院,1963年獲博士學位,現為北京航空製造工程研究所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航空連線技術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高能束流加工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先進焊接與連線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兼職教授/博導。曾任中國焊接學會理事長,國際焊接學會(IIW)副主席、學術委員會主任。
關橋院士長期從事航空航天製造業先進焊接技術與焊接結構科學研究工作,在焊接力學研究、特種焊接技術開發套用和設備研製方面有淵博的知識和豐富的工程經驗,取得了一系列開拓性、創新性成果, 是“低應力無變形焊接”理論創始人、“薄殼結構低應力無變形焊接法”發明人,我國飛行器製造工程中多項特種焊接技術的開拓者,領導的“焊接瞬態熱應變雲紋測試技術”研究成果對推動焊接力學學科發展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關橋院士多次被評為航空工業集團公司優秀共產黨員、先進工作者;5次榮獲部級科技進步一、二等獎;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988年被勞動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989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1992年獲中國航空工業最高獎—航空金獎;1996年獲“光華科技基金”一等獎;1998年獲“何梁何利基金”技術科技獎;1999年獲國際焊接學會終身成就獎——荒田吉明獎;曾當選為黨的十一大、十二大、十三大代表、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第十屆人大代表和第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中航工業首席專家 曾元松

曾元松,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71年5月出生,航空工業塑性加工技術首席技術專家,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全國勞動模範,1997年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獲工學博士學位,法國南特中央理工大學博士後。現為北京航空製造工程研究所副總工程師、金屬成形技術研究室主任。長期從事飛機蒙皮和壁板成形技術、先進導管成形與連線技術、表面強化技術和鈑金零件數位化成形技術的研究開發。率先在國內開展了帶筋整體壁板噴丸成形技術、柔性多點模具蒙皮拉形工藝與裝備技術、小彎曲半徑管推彎成形技術、管件內徑滾壓無擴口連線技術、高壓水衝擊強化技術和超聲衝擊強化技術等套用基礎研究。負責和承擔了四十餘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支撐計畫、國防科研、民機科研和重點型號技術攻關等課題。主要技術成就和貢獻有:通過自主創新和開發,成功研製ARJ21超臨界機翼整體壁板,打破國外技術壟斷,使我國大型軍用和民用飛機機翼整體壁板的製造水平邁入了國際先進的行列;引領鈑金零件數位化成形新方向,使我國飛機等大型蒙皮零件的成形邁入柔性多點模具數位化成形新時代;突破管件彎曲成形極限,為我國飛機和發動機製造輕質、可靠的管路系統零件做出了重要貢獻。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多項,獲第八屆光華工程科技獎-青年獎、第十一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第十一屆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獎、國防科技工業優秀博士學位獲得者、航空報國突出貢獻獎。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和中國航空學會高級會員。

中航工業首席專家 郭德倫

郭德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62年1月出生,航空工業連線技術首席技術專家,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1985年研究生畢業於航空工業部第六二五研究所,現為北京航空製造工程研究所副總工程師、科技發展部部長。長期從事焊接及相關技術的科研工作,是薄殼結構低應力無變形焊接方法的主要發明人之一,主持開發的成套焊接工藝和設備,廣泛套用於國產飛機、發動機、飛彈、太空衣等的生產中。組織開發了攪拌摩擦焊技術、線性摩擦焊技術、多孔層板結構製造技術、整體葉盤製造技術、電液束制孔技術等多項新工藝、新結構製造技術,為航空焊接技術的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負責完成了國家級、部級預研、攻關、技術改造等項目三十餘項,獲國家發明獎一項、省部級科技獎多項,獲第五屆中國青年科技獎、光華科學基金一等獎。

中航工業首席專家 鞏水利

鞏水利,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64年11月出生,航空工業特種加工技術首席技術專家,1985年本科畢業於瀋陽工業大學,2001年獲博士學位。現為北京航空製造工程研究所副總工程師、高能束流加工技術研究室主任,高能束流加工技術國防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長期從事焊接基礎理論和套用技術研究,重點從事高能束流焊接技術研究,在我國首次將雷射焊接技術套用于飛機結構製造。負責和參與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航空基金等基礎理論研究項目和多項航空重大項目,在輕質合金高能束流焊接機理、力學特性、自動化控制方面進行了大量的工作,獲得省部級科技獎多項,專利二十餘項。中國焊接學會高能束流與特種焊接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光學學會雷射加工委員會常委。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北京工業大學、瀋陽航空航天大學兼職教授/博導,《雷射加工》雜誌編委。

中航工業特級專家 梁憲珠

梁憲珠,研究員、研究生導師,1960年4月出生,航空工業複合材料構件製造技術特級技術專家,1983年本科畢業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飛行器設計與工程力學系飛機結構設計專業,為中國複合材料學會會員,SAMPE北京分會會員。長期從事複合材料製造技術研究,在複合材料工藝理論方面有較深的造詣,揭示了熱壓罐內框架式模具溫度場和結構變形與各因素之間的規律,開發了多種機身、機翼複合材料整體化結構製造技術,申請專利十餘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多項。

中航工業特級專家 劉松平

劉松平,研究員、研究生導師,1960年4月出生,航空工業無損檢測與理化測試技術特級技術專家,1989年碩士畢業於航空工業部第六二五研究所,2004年獲理學博士學位。現為北京航空製造工程研究所無損檢測專業技術帶頭人,中國複合材料學會性能測試與檢測分會常務理事、秘書長,機械工程學會全國無損檢測分會常務理事、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聲學學會檢測聲學分會委員。長期從事複合材料及焊接結構無損檢測技術研究,是我國大型航空複合材料結構工業級高效超聲自動掃描成像檢測技術及其設備的主要開創者,獲省部級科技獎多項。《無損檢測》雜誌副主編、《NDT-net》國際電子雜誌編委。

中航工業特級專家 李繼貞

李繼貞,研究員、研究生導師,1964年11月出生,我國旋壓領域知名專家,航空工業塑性加工技術特級技術專家,1987年本科畢業於西北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鍛壓專業,全國旋壓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委員。長期從事旋壓工藝與設備的研究,近十年來主持研製的數控強力旋壓工具機十餘台,其中包括國內最大噸位的雙旋輪臥式、三旋輪臥式以及亞洲最大噸位的三旋輪立式旋壓工具機,成果達到同期國際先進水平;在國內首次開展鈦合金、高溫合金、TiAl合金、超高強度鋼等難變形材料的旋壓技術研究,研究成果技術經濟效益顯著。獲省發明專利和部級科技進步獎多項。

中航工業特級專家 李忠建

李忠建,研究員、研究生導師,1959年4月出生,航空工業雷射武器技術特級技術專家,1981年本科畢業於華中工學院光學工程系雷射技術專業,2001年獲博士學位,現任北京航空製造工程研究所光電技術研究室主任。長期從事雷射技術及套用研究,先後負責多項雷射器件及其相關產品的研製生產套用、車載雷射設備系統的研製、雷射武器項目研究、航空基金項目研究、863項目研究等。先後獲得多項專利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

中航工業一級專家 戴棣

戴棣,研究員、研究生導師,1954年1月出生,航空工業複合材料構件製造技術一級技術專家,1982年本科畢業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聚合物複合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1999年獲博士學位,中國航空學會高級會員,中國航空學會材料工程分會委員,中國航空學會聚合物基複合材料及工藝學組委員,中國複合材料學會理事,《複合材料學報》、《宇航材料工藝》、《航空製造技術》等期刊編委。長期從事複合材料複雜結構件製造技術研究,為我國多種型號飛機複合材料結構件的製造提供技術支撐。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多項。

基礎院首席專家 張田倉

張田倉,研究員、研究生導師,1959年5月出生,中航工業基礎院摩擦焊技術首席專家,1983年本科畢業於西北工業大學材料系焊接專業,現任第五屆中航工業焊工技術考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航空連線技術航空科技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中航工業集團公司檢測及焊接人員資格認證管理中心第一屆管理委員會委員。長期從事焊接工藝及設備的研究工作,在摩擦焊技術方面成果尤為顯著。開發的慣性摩擦焊、攪拌摩擦焊工藝技術,不僅廣泛套用於航空航天工程,在高速列車、船舶等行業也展現了先進的技術優勢;線上性摩擦焊設備和工藝研究方面也走在國際前列。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多項,於2010年獲國資委 “中央企業先進職工”榮譽稱號。

基礎院首席專家 張明歧

張明岐,研究員、研究生導師,1964年2月出生,中航工業基礎院電加工技術首席專家,1986年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現為北京航空製造工程研究所電加工專業技術帶頭人,全國電化學加工委員會副主任。長期從事電化學加工工藝與裝備技術研究工作,“八五”至“十一五”期間負責多項重大科研項目。在高頻窄脈衝電解加工、電液束優質小孔加工、精密振動電解加工技術等領域做出了突出的成績。近年來主持研究的多項技術成果推進了國內特種加工技術套用,成為航空、航天、兵器等軍工領域優質制孔、複雜結構加工等工藝的重要技術支撐。先後獲得部級科技進步獎和發明專利多項。

基礎院首席專家 武洪臣

武洪臣,研究員、研究生導師,1964年9月出生,中航工業基礎院高能束流加工技術首席專家,1986年本科畢業於大連工學院套用物理專業,2009年獲理學博士學位,美國加州大學洛倫茲伯克利國家實驗室訪問學者,現為北京航空製造工程研究所電漿專業(表面塗層技術)技術帶頭人,中國力學學會電漿技術專業委員會委員。長期從事電漿塗層技術、熱障塗層、離子注入表面改性技術、離子注入及沉積技術、電漿加工技術等方向的研究工作。獲國家發明獎1項,發明專利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多項。

基礎院首席專家 李從卿

李從卿,研究員、研究生導師,1963年8月出生,中航工業基礎院熔焊技術首席專家,1985年本科畢業於華中工學院焊接專業,1995年獲工學碩士學位,長期從事焊接技術科研工作,在熔焊和攪拌摩擦焊的焊接方法、工藝與裝備技術、工程化研究開發、以及焊接應力變形控制技術等專業方向卓有建樹。研究成果廣泛套用於航天火箭、神舟飛船、飛彈、航空發動機、先進飛機、先進飛彈快艇以及高速列車等重點工程,獲國家發明獎1項,發明專利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多項。曾任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焊接學會“熔焊工藝及設備”專業委員會委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