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成立於1959年4月,其前身為昆蟲研究所紫膠站。歷經沿革,1978年重歸中國科學院,恢復原所名。 設立了系統動物學研究室、遺傳與進化研究室、靈長類生物學研究室、動物毒素研究室、保護生物學中心、中國科學院典型培養物保藏委員會昆明細胞庫等6個研究機構。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成立於1959年4月,其前身為昆蟲研究所紫膠站。1963年曾改名為中國科學院西南動物研究所,1970年劃歸雲南省後,改名為雲南省動物研究所,1978年重歸中國科學院,恢復原所名。

現 狀

全所現有職工207人,中科院院士1人。其中科技人員166人,研究員15人,副研究員、高級工程師37人,中級科技人員65人,設有1個博士和3個碩士的學位授予點。現有博士研究生70人,碩士研究生77人。1996年被批准建立博士後工作站。
現設立了系統動物學研究室、遺傳與進化研究室、靈長類生物學研究室、動物毒素研究室、保護生物學中心、中國科學院典型培養物保藏委員會昆明細胞庫等6個研究機構,有中國科學院“細胞與分子進化研究重點實驗室”1個、中國科學院與雲南省共建的“動物生殖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和“畜禽分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2個,中國科學院-馬普青年科學家小組2個。動物標本館珍藏各類動物標本56萬號,模式標本300餘種,與世界13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標本交換關係,是我國西南地區最大的動物標本館。2003年,在此基礎上,院省共建的昆明動物博物館的建設已基本完工。在研究所原址擴建的靈長類實驗動物中心是中科院3大實驗動物中心之一;2003年為承擔國家“SARS”攻關任務而緊急改擴建的P3級生物安全實驗室,是科技部認證的我院唯一可作大動物感染模型的生物安全實驗室。圖書情報信息網路中心有中、外文科技藏書3.6萬冊,中外文科技期刊15.3萬冊。有雷射共聚焦顯微鏡、流式細胞儀、蛋白純化系統、定量PCR檢測系統等先進的儀器裝置。
知識創新以來,研究所共承擔各類科研項目299項,其中國家級項目74項,中國科學院項目88項,地方項目68項,國際合作項目14項,企業委託36項,其他項目19項。共發表各類科技文章604篇,SCI收錄刊物上發表研究論文319篇;出版著作30部;申請並受理專利52項,獲權17項。獲獎成果20餘項,其中4項成果榮獲省部級一等獎。

目 標

在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全面推進階段的總目標是“ 建立國內不可替代的學科優勢,形成特色,力爭經過5-10年的努力,成為世界公認的著名高水平研究機構之一”。主要研究領域和學科發展方向:圍繞進化生物學、資源動物學和保護生物學為優勢學科方向,開展熱帶、亞熱帶動物資源的保護、可持續利用和生物學基礎研究,以功能分子生物學為基礎,將創新重點放在動物的系統演化和模式動物比較基因組學、功能基因組、胚胎的發育分化,認知行為的腦機制和物種瀕危機制,人類健康與疾病的動物模型建立等基礎理論和套用的發現及創新上,並在動物天然藥物的研發、生物技術在大農業生產中的套用等方面有所突破,為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學科定位

立足西南──我國動物資源最豐富、最獨特和最複雜的東喜馬拉雅、東亞和東南亞大陸交匯地帶的區域勢,結合中科院建立“西南生物資源和生物多樣性研究基地”的戰略布局和自身的特色,發揮多學科綜合優勢,以進化生物學、資源與保護生物學為主攻方向,探討生物的進化、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環境保護、健康與 疾病等與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緊密相關的重大問題,促進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從動物學微觀領域和巨觀領 域多學科和多層次(分子—細胞—個體—群體)的相互交叉滲透,與西南地區其他生物學研究所的優勢學科互補,共同形成我國生物資源和生物多樣性研究基地。

區域特色

雲南省位於我國西南邊陲(北緯21°08'-29°08',東經97°31'-106°12'),全省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低,有著名的橫斷山脈—高黎貢山、怒山、雲嶺三大山系呈南北走向,山間又有怒江、瀾滄江和金沙江以及滇池、撫仙湖、陽宗海、洱海等湖泊組成的高原水系,是世界十大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東喜馬拉雅地區東、南亞大陸和東亞的交匯地帶的重要組成部分。雲南以山高谷深、江河縱橫、湖泊眾多、氣候多樣而聞名於世,,使雲南氣候呈現出巨大的垂直差異和水平差異而分為熱帶、亞熱帶、溫帶和寒帶等;複雜的地形和地貌使得其氣候在水平和垂直上均有變化,形成了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複雜的自然環境為野生動、植物提供了多種多樣的生活條件和生存空間,至今已記錄有脊椎動物1798種,包括432種淡水魚類,112種兩棲類,152種爬行類,802種鳥類,300種哺乳類,占全國種類的一半以上。因而以“動物王國”而享譽世界。豐富的動 物資源(表1)加上獨特的少數民族文化多樣性,使這一地區成為開展動物學基礎研究和資源保護、可持續利用等工作的寶地,為國內外學者所矚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