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核安技術

繼續前行首屆核安全峰會於2010年在美國華盛頓舉行,確立了反對核恐怖主義的宗旨。 中國軍控與裁軍協會秘書長陳凱認為,現在的情況是國際上缺乏一個普遍適用的核安全機制,核安全機制應是峰會討論的一個重點。 他表示,中國核安保技術中心已正式運轉,對核安保技術研究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外交部發言人秦剛14日宣布,應荷蘭王國首相呂特邀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於3月24日至25日出席在荷蘭海牙舉行的第三屆核安全峰會。
專家認為,去年以來,中國新一屆領導人就大國關係、周邊外交、全球經濟治理等重要問題闡述了觀點立場。此次習近平主席首次出席大型國際安全會議,中國在安全問題上的聲音令人關注。
海牙峰會:展示成效 繼續前行
首屆核安全峰會於2010年在美國華盛頓舉行,確立了反對核恐怖主義的宗旨。第二屆峰會於2012年在韓國首爾舉行,出台了落實這一宗旨的13項措施。分析人士認為,此次海牙峰會將是展示初步成效、繼續前行的會議。
中國軍控與裁軍協會秘書長陳凱認為,現在的情況是國際上缺乏一個普遍適用的核安全機制,核安全機制應是峰會討論的一個重點。中國可能在這次峰會提出一些既有中國特色、又能推動國際合作的主張。
中國人民大學國關學院副院長金燦榮說,希望本屆峰會能夠取得實實在在成果,在防止核事故和核擴散等方面推進共識。
“作為全球在建核電規模最大的國家,中國會倡議與會方分享借鑑相關經驗,減少核事故發生機率。中國歷來支持反恐,將繼續高調倡導反對核恐怖主義。”金燦榮說。
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趙永剛表示,參加本次會議顯示了中國新一屆國家領導人對核安全問題的重視,核安全是保證這種綠色能源正常利用的一個必要前提。
中國向核安全峰會亮成績單
去年10月,中美核安保示範中心在京動工,計畫2015年竣工,主要承擔核安保、核材料管制、核進出口管理領域的國際交流合作、教育培訓、測試認證和技術展示研發。這是迄今為止兩國政府在核領域直接投資的最大合作項目。
“中美核安保示範中心建成後可以向世界各國,尤其是東南亞國家示範核安保技術,培訓核安保人員,這需要場地、資金投入,是中國政府一個實實在在的貢獻。”核安保技術中心顧問諸旭輝說。
高濃鈾低濃化改造是核安全峰會確定的加強國際核安保的重要措施之一,中國承諾願意幫助有需要的國家開展高濃鈾研究堆改造工作。“可以說,現在中國掌握了技術,能夠為原來在國際原子能機構資助下提供給有關國家的高濃鈾研究堆更換燃料。”
3月5日,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核准了中國向加納微型中子源反應堆供應低濃鈾的項目和供應協定。諸旭輝介紹,這個過程分三步:第一步,中國提供技術;第二步,把加納乏燃料從海上運回來;第三步,把這些材料放到國內安全的地方儲存起來。
他表示,中國核安保技術中心已正式運轉,對核安保技術研究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已研究並生產出便攜設備用於檢測核材料,人性化且準確率極高。這對於發現核恐怖主義來源,威懾恐怖主義將起到重要作用。
據他透露,2008年奧運會期間,曾有人被此設備檢測出來,後來了解得知是因為吃了放射性材料鋇餐,在醫院檢查完就迫不及待趕去看球賽所致。“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對核安全的重視和相關技術的成熟度。”
後峰會時代:核安保任重道遠
1993年至2011年,國際原子能機構成員通報的有關核材料和其他放射性材料丟失或遭偷盜、非法獲取的事件達2100餘起,這都為世界核安全敲響了警鐘。恐怖分子一旦獲取這些材料,就可能製造核爆炸裝置或“髒彈”。
諸旭輝說,全球核材料相當多,控制在每一個國家手裡。核安全要求各國切實承擔起責任,有效保證核材料和核設施安全,防止恐怖分子攻擊,防止核信息和技術外泄。
過去數年來,國際社會從未停止加強核安全、打擊核恐怖主義的努力,先後達成了《核材料實物保護公約》及其修訂案、《制止核恐怖行為國際公約》等相關法律檔案。《制止核恐怖行為國際公約》已於2007年生效,《核材料實物保護公約》修訂案仍需要足夠多的締約國批准方可生效。
趙永剛認為,兩個公約都是核不擴散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公約框架下各國間合作還是比較活躍的,尤其是在當下反恐成為重要議題的背景下。
在中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開創了依法治核的新起點。但目前中國在核與輻射安全領域僅有這一部法律,有關規範原子能利用行為和核安全行為的法律仍處於空白。“中國正積極準備同國際接軌,我國的原子能法正在起草中,但還是需要一個過程。”趙永剛說。
在陳凱看來,已開發國家在本國核安全建設方面經驗相對豐富,但核安全標準的制定還要充分考慮開發中國家自身的具體情況。今後如何建立一個“有效、現實、可行、公平合理”的核安全標準,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