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友好環境保護中心

中日友好環境保護中心,成立於1996年5月,為環境保護部直屬事業單位。

中心概況

中日友好環境保護中心成立於1996年5月,為環境保護部直屬事業單位。中日友好環境保護中心是實施中國與日本環境基礎合作和開展國際交流的視窗,是全國環境保護政策研究、宣傳教育、分析測試和信息管理的綜合研究、執行機構,為環境保護部提供環境信息、政策和技術支持。 作為國家級環境發展中心,中心擁有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和先進的科研手段,以其為環保部提供的高水平技術支持和為社會提供的優質高效服務,以其“中日環境合作的平台、國際環境交流的平台、對社會開放交流與培訓的平台”的重要地位,在中國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中心是利用日本政府無償援助資金105億日元和中國政府資金6630萬元合作建設的國家重點環境保護項目,於1996年5月5日建成投入使用,建築面積達24414平方米。中心擁有一流的環境分析測試儀器、收集處理環境信息的計算機系統、防治大氣水質廢棄物污染的模擬實驗裝置、開展宣傳教育的音像製作與培訓設施等。中心還是中國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環境保護中心的重要組成單位,在地區環境合作和國際交流中發揮視窗、橋樑和紐帶作用,是開展國內外環境科學研究、技術開發、信息交流、人才培訓的重要場所。
目前,中心正順應國家環境發展的潮流、邁著堅實有力的步伐走向未來,正在為我國的環境保護事業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為促進國際間的環境合作,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貢獻著愈來愈大的力量。

組織機構

中日友好環境保護中心下設6個部(實驗室)、1個研究所、1個辦公室、5個職能處(室):環境信息部、環境戰略和政策研究部、環境技術交流與公共教育部、公害防治技術部、環境監測技術部、開放實驗室;環境保護部標準樣品研究所;環境保護部中日合作項目辦公室;辦公室(黨辦)、人事處、財務處、科技處、國際合作處。 環境保護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 環境保護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的宗旨是開展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促進環保事業發展。

主要業務

環境戰略研究;
環境政策體系研究;
環境管理政策研究;
環境經濟政策研究;
環境外交政策研究;
《環境科學動態》出版;
相關培訓與諮詢服務。
國家環境分析測試中心 國家環境分析測試中心的宗旨是開展環保測試技術研究,促進環保事業發展。主要業務範圍:環境分析測試技術與方法研究;環境分析測試方法標準研究;環境樣品分析測試;材料樣品分析測試;污染源排放分析測試;相關技術開發、業務培訓與諮詢服務。
環境保護部宣傳教育中心 環境保護部宣傳教育中心的宗旨是開展環保宣傳教育,促進環保事業發展。主要業務範圍:公共環境宣傳;重大環境紀念日宣傳策劃;環保宣傳教育教材編寫;環保宣傳音像製品策劃與製作;環保系統幹部崗位培訓;環境管理體系國家註冊審核員培訓;相關技術培訓與諮詢服務。
環境保護部信息中心 環境保護部信息中心的宗旨是為環保事業發展提供信息服務。主要業務範圍:環境信息採集;環境信息加工處理;環境信息資料管理;環境信息系統建設和管理;環境信息產品研製與開發;相關業務培訓與諮詢服務。

科技成果

中國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與政策體系研究(2007年環境保護科學技術三等獎)
大氣顆粒物碳質組分測定與單顆粒分析表征(2007年環境保護科學技術二等獎)
環境遙感監測軟體平台與業務運行示範(2007年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三等)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綜合信息平台開發研究(2005年環境保護科學技術三等獎)
珠江三角洲環境保護規劃研究(2005年環境保護科學技術一等獎)
中東部生態調查與評估(2004年環境保護科學技術三等獎)
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設施二惡英排放規律及其控制對策研究(2004年環境保護科學技術二等獎)
20種新國家環境標準樣品的研製(2003年環境保護科學技術三等獎)
沙塵暴與黃沙對北京地區大氣顆粒物影響研究(2003年環境保護科學技術三等獎)
中國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研究(2003年環境保護科學技術三等獎)
中國西部生態環境現狀遙感調查(2001年國家科學技術二等獎)
環境污染治理技術模擬裝置系統設計和建設(2001年國家科技成果獎)
有害廢物分析測試方法和標準物質研究(1998年國家環保總局科技進步三等獎)

成長曆程

1988年8月,為紀念“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訂10周年,時任日本首相竹下登與時任中國總理李鵬商定由日本政府提供一筆無償資金援助中國的環境保護項目,合作建設中日友好環境保護中心。
1992年5月8 日,舉行了中日友好環境保護中心奠基典禮,正式開工建設。
1992.5~1996.5,建設期間的中日友好環境保護中心。
1996年5月5日,中日友好環保中心舉行落成典禮。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中日中心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綜合實力不斷增強,逐漸成為中國環境保護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中心綜合能力的提升過程中,中日環境技術合作發揮了關鍵作用,同時,中心員工的自主努力是重要的內因。從1992-2006年,中日環境技術合作先後分三個階段,歷時近十四年。
第一階段專項技術合作(1992-1995年)的目的是給正處建設中的中日友好環境保護中心培養技術人才和提供技術準備。3名日本常駐專家、11名日本短期專家獻身技術合作,開展了以人才培訓為主的合作活動12項,派遣了24名技術人員赴日進修,接受了價值7500萬日元的援助器材。在此期間,中日雙方本著邊建設邊科研的思路,共同開展了多項研究工作,如沙塵暴前期研究工作等。第一階段技術合作為中日中心儲備了人才,彌補了日本政府開發援助(ODA)的不足部分,為中心的運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階段專項技術合作(1996-2000年)及後續合作項目(2001-2002年)是以促進中日中心在各領域形成能力、發揮作用為特點。在此期間,日本派遣長期專家20名,短期專家52人次,提供了價值1.25億日元的援助器材,中日中心派遣30名進修生赴日學習,合作開展的項目74項,並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後續合作項目重點是沙塵暴與黃沙問題的合作研究和二惡英的測定技術開展合作研究。通過第二階段專項技術合作,中心各部門能力得到明顯提高,獨自進行的科研及活動總計175項。同時,作為中日環境合作的視窗,中日中心在政府間合作和民間合作活動中也日益活躍,在“100個城市環境信息網路系統建設”和“中日合作環境示範城市建設”兩個項目的實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三階段專項技術合作(2002-2006年)及後續合作項目(2006-2008年)的目的是繼續加強中日中心能力建設,並在雙方共同感興趣的領域開展合作。JICA為第三階段技術合作共派遣了長期專家16名,短期專家123人次,提供了價值1億3629萬日元的器材。通過中日中心派遣的赴日進修生達到76名。雙方的重點合作分為兩大領域,一是環境政策,包括循環經濟等6項內容;二是技術轉讓支援領域,包括二惡英和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分析技術、固體廢棄物再資源化、酸雨監測能力、地方環保局長崗位培訓等內容。通過第三階段專項技術合作,提高了中日中心在重點領域的研究能力,並逐步形成了一些國內領先的優勢領域。
目前,中心配套設施齊全,儀器設備先進,擁有各種研究、實驗設備3000多台件,有一流的環境分析測試儀器,聯接全國的環境信息網路系統和環境管理套用計算機系統,防治大氣、水質、廢棄物污染的模擬實驗裝置,開展宣傳教育的音像製作與培訓設施。
在人才隊伍方面,中心總體上已形成一支結構合理、高素質的科研與管理技術隊伍。目前,中心在編工作人員有271人,其中:高級職稱72人、中級職稱79人,博士20人、碩士65人、具有大學學歷140人(含大專),綜合性科學研究和管理服務隊伍的力量和素質不斷得到充實和提高。
在業務方面,中心在環境戰略與政策、環境宣傳教育、環境信息、環境分析測試、環境標準樣品研發等方面都形成了優勢領域,共同構成了中心在國內的優勢地位,某些方面在國際上也形成了一定的比較優勢。
十多年的辛勤耕耘,中日中心收穫了累累碩果,支持了政府部門環境管理職能的發揮,推動了公眾環境意識的提高,促進了企業提高環境管理水平,對中國環境保護事業做出了積極貢獻。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