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心心之火支教隊

中山大學心心之火支教隊

中山大學心心之火支教隊創立於2007年6月,是一個面向全校的公益組織。 此外,從2010年起在支教學校設立“心心之火助學金”。 支教隊標誌:具體闡釋:標誌中的兩顆心,寓意我們“心心之火”支教隊。

支教隊介紹

中山大學心心之火支教隊創立於2007年6月,是一個面向全校的公益組織。心心之火始終秉承著“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理念,以“放飛孩子的夢想,托起明天的太陽”為宗旨,關注每一個孩子,提倡朋輩教育,重視心靈陪伴。在過去的四年里,“心心之火”通過與其他高校和社會各界合作,以支教、信息化建設、1+1幫扶和物資捐贈為主要形式,並不斷尋求和發展更多有益的方式,來幫助貧困山區的少年兒童圓求知之夢。
自2007年至2011年,“心心之火”的足跡已經遍布貴州省本里、九盤、計埃、加兩、加去、楊柳、楊梅、安徽省、廣東省揭陽等地。已接受幫扶的山區學校累計達13 所,受益學生累計達3800 人,支教人數累計達400 人,累計支教小時數49500 小時,累計支教行程42050 公里。
與此同時心心之火開展了1+1幫扶計畫,迄今為止,心心之火已經為463個孩子找到了550個資助者,資助金額達90690元,並且在2010年與各個學校簽訂了“心心之火助學金”,初定於2011年開始實行。心心之火面向學校以及社會各界募捐物資,並且與廣州十餘所國小建立長期合作關係,至2011年7月,已累計捐贈衣服13716件,書本18526冊,文具25006件,總價值達20萬元。為了讓孩子能有更多的閱讀機會,“心心之火”在各個支教國小還設立了陽光書屋。

支教課程

本隊的支教課程包括知識性課程和創意類課程。
知識性課程:
語文課,數學課,英語課
創新性課程:戲劇課,手語課,體育課,繪畫課,音樂課,體育課,生理衛生課

生理衛生課生理衛生課
音樂課音樂課
數學課數學課
戲劇課戲劇課
英語課英語課
語文課語文課
手語課手語課
體育課體育課

組織架構

中山大學“心心之火”支教隊本部設立在東校區,其他三個校區均有分支,分別為北校分隊,南校分隊和珠海分隊。北校區分隊有秘書、外拓和課程三個分組,南校和珠海分隊正在建設中,東校區分隊有完整架構,架構如下:
秘書組:支教隊的中樞機構,主要工作是為支教隊的整體工作提供策劃與構想,同時監管文檔整理、財務和後勤工作,起著協調內部事務,保障各項工作順利進行的作用。
外拓組:支教隊對外溝通交流的主要渠道,負責收集和傳遞信息,保持與其他社團機構的聯繫,國小物質募捐,拉贊助等。
1+1組:對貧困學生資料進行收集管理,並聯繫資助者,“1+1,心連心”,是資助者和孩子之間的橋樑。
技術組:為支教隊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主要負責部落格維護建設,活動攝影拍照記錄,DV視頻剪輯,對外宣傳支持,山區信息化建設。
課程組: 對於全體支教隊員而言,孩子是我們的服務對象,上課是我們的要務;對於支教隊而言,隊員也是受益的對象,希望在助人同時,隊員自身也有提升。因此心心之火在2011年專門成立了課程小組,承辦課程培訓、課程展示、課程試講、教案庫整理等工作。

支教隊活動

主要活動

活動內容之一:義教
義教是支教隊的主體工作和中心環節。從支教隊成立以來,每年暑假期間我們支教隊都會組織

義教義教
隊友們前往前期聯繫的各個支教點開展為期半個月左右的愛心義教活動。前往支教人數依據每年的支教點的具體情況而定,一般為一個支教點10~20人左右。每個支教點的支教隊友組成一個支教小隊。教學的內容主要包括兩大部分:基礎課程和特色課程,分別突出我們上課內容“知識性”和“趣味性”的宗旨。基礎課程包括語數外等考試科目;特色課程,包括勵志課、話劇課、趣味生活知識課、音樂美術課、天文地理、科普網路等等。意在將外部的世界帶入學生的視野,並加強對其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引導,同時注重心理輔導,開展公民素質教育與鄉土回歸教育。我們注重的是引導而非灌輸,課程之於我們只是一個載體,所有的課程內容都是為了讓孩子們能夠在快樂中感受溫暖和關愛,學會成長,充滿希望地對待未來的生活。
活動內容之二:山區信息化建設
為了給山區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理念,改善山區信息資源不暢的問題
山區信息化建設山區信息化建設
和投資環境,利用信息資源推動農業資源的發展,同時回響國家山區信息化建設的號召,山區信息化建設一直被我們列為支教隊工作的一項重點,從實際出發,做出了相應的努力。幫助山區進行信息化建設主要分為兩方面:一、組織支教隊技術組組員在部分山區學校開設科普電腦知識的課程,普及相關的信息化知識,提高當地的信息化水平;二、通過調查研究當地相關的政府部門信息化的歷史和發展現狀,結合當前社會的信息化建設,給當地提出進一步促進當地信息化建設發展的建議。
活動內容之三:1+1幫扶
1+1幫扶,顧名思義,即以個人或者一個集體為單位的資助者直接資助一名貧困學生。1+1幫扶是支教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是構建貧困地區孩子與外面世界溝通的平台。
1+1幫扶1+1幫扶
支教期間,隊員通過各種形式(如家訪)了解當地學生的情況,收集貧困學生的資料。返校後,面向全校開展尋找資助者的活動,讓有意願出資幫助山區貧困學生的同學或組織與該學生建立1+1直接幫扶。此後,1+1組員還會繼續跟進資助者的資助進度,確保受資助的孩子可以長期得到外界的關愛。
此外,從2010年起在支教學校設立“心心之火助學金”。現助學金的協定已經與各個支教學校簽訂,初定2011年開始實行。
年度 資助金額(元) 資助學生數(人) 資助者人數(人)(包括集體及個人)
2007-2008 8,000 61 103
2008-2009 26,345 119 148
2009-2010 30,000 178 183
活動內容之四:物資捐贈
到貧困山區支教,本質的任務是給當地帶去知識,給他們以思想上的啟發,但
物資捐贈物資捐贈
如果能給與物質上的資助,我們愛心分量則增加了不少;前往支教前,我們不僅僅在校內開展大範圍的募捐物資活動,而且積極尋求外面熱心集體的合作,集民眾之力量,為孩子們籌集衣物、書籍、文具、玩具等大量的物資,為孩子們帶去溫暖和關懷,同時也將社會公益人士的愛心傳給山區的孩子們,心心之火,點滴相傳。
除此之外,針對當地體育器材短缺的情況,2010年支教我們還為各個支教點購買了3400元的體育用品。
自07年始,我們已與廣州十餘所國小建立長期合作關係,同時在廣州市愛心車隊的大力支持下,我們在每個支教的學校設立一個“陽光書屋”。其它活動剪影

1、招新
2、各部門內部培訓
技術組:電腦技術的培訓,例如視頻的製作、Photoshop 的使用等
3、課程庫準備
4、試講
試講即支教前支教隊新成員選擇自己的課程在老隊員的觀看下進行講課,並由老隊員對新隊員進行指導,使其教授課程儘可能適合接受支教的孩子們。
5、支教前培訓
以2011~2012年度為例:

2011年11月份 團隊凝聚力培訓 邀請專業人員全程設計並參與培訓,帶領隊員進行體驗式、心理遊戲式的團體凝聚力培訓
2011年12月份 金牌課程展示 課程組收集上期暑假支教獲得學生反映良好的課程,錄製成公開課,在全隊內進行展示和推廣。並開展“孩子的老師也學習”項目
2011年12月份 聯繫已經徵集到的資助者,建立1+1幫扶 為有意願出資幫助山區貧困學生的同學或組織與該學生建立“1+1”直接幫扶
2012年1月份 總結大會 總結過去一年團隊的收穫和經驗,安排寒假的工作,開始著手準備暑期支教
寒假 課程設計 課程組組織支教隊員不斷完善現有的課程庫,並且開始進行自己的課程設計
2012年三月份 工作坊培訓 “心心之火”在戲劇、兒童心理、學生工作和藝術勵志等多個領域開展為期3周的培訓。邀請專業人士,帶領成員用多種方式思考和體驗。
2012年四月份 課程試講 每位參加暑假支教的新隊員從自己設計的課程或者已有的課程庫裡面挑選一節課(節選到10分鐘以內)進行課程試講。
2012年五月份 支教分點 結合隊員的個人選擇和團隊的綜合考慮,為每個支教點配備10-20名支教隊員
2012年五月份 本地試教 “心心之火”將在廣州穗石國小開展活動月,為隊員提供課程試教的機會,讓隊員對教學有立體感性的認識。同時也為本地國小的學生豐富課餘生活。穗石國小進行。
2012年六月份 支教培訓 支教的前期準備中,我們針對支教的具體需求進行了多項培訓,比如家訪培訓、醫療培訓以及各個組的內部特色培訓等等。
2012年七月份 支教物資準備、團隊磨合 將募捐到的文具、書籍、衣物運送至各個支教分點,並且準備支教活動中所需要的教具、醫藥等。
6、故事分享會
故事分享會是心心之火支教隊的品牌活動。故事分享會通過分享隊員們的不
故事分享會故事分享會
同支教經歷,激起愛的火花,為隊員們創造交流和學習的平台,也讓更多的人了解支教隊,並參與到公益活動中。支教的故事有歡笑也有悲傷。故事分享會讓隊員們聚在一起,回味支教的難忘時光,與支教隊共同成長。
支教隊隊員的感受分享:
1、從物慾縱橫的世界到了簡單樸素的世外桃源,不僅僅是地理概念的變換,更是人性一種重塑輪迴。我們去支教的心態決定我們收穫的多少。我不想做孩子們生活的旁觀者,更不願意站在一邊悲天憫人,我只想盡我全力融入他們生活,和他們一起笑過,哭過,瘋狂過。不要說我們十五天的日子是滴落在熾熱的鐵的小水珠,瞬間會揮發掉,那種難忘的記憶永遠埋在我們心底。計埃清澈的河水每時每刻奔騰著,祝福孩子們在他們的人生舞台上有精彩的演出!
———歐燕玲
2、天使無法守護在每個人的身邊,於是便有了我們。雖沒有天使的力量,但是我們堅決走進大山,給山裡的孩子帶去愛與希望。一路歡歌笑語,山裡的呼喊有了回音,那是一聲聲愛的回答,是一首首真情之歌。感動不時常有,可現在它卻時時陪伴著我,在貴州的日子裡,我們支教隊和孩子們共同成長,有苦有樂,團隊合作和友誼在此加強,這是一個難忘的夏天,貴州是個值得終生回味的地方。讓我們繼續努力將這份希望延續下去,銘記大山裡的微笑,並試著帶回大山去傳響傳響。
———甘小珍支教活動的細節

從2007年7月開始的我們的旅程,“夢,起航”、“心心之火,你我相傳”、“愛與希望”一路走來,我們感動有時,流淚有時,辛苦有時,快樂有時······一代又一代的人,不同的面孔,相同的夢想,把青春投擲給無悔的支教事業,伴隨著支教隊慢慢成長的,是我們彼此之間心與心的距離縮近。
2007年暑假,中山大學心心之火支教隊聯合華南農業大學、南方醫科大學,前往貴州凱里榕江縣開展了為期15天的支教活動,活動受到當地政府部門一致好評,得到當地民眾的熱烈擁護,多家媒體對活動進行了報導,廣州日報還派記者隨行跟蹤報導。
在貴州最貧困的鄉之一的榕江縣計畫鄉,支教隊員們分別在三個不同的學校進行支教活動。每天給孩子上課、生火做飯、唱歌跳舞、談心家訪……一點一點走進孩子們的心,引領他們去感知外面的世界,去拼搏自己的未來,去追尋人生的方向。條件雖然艱苦,但孩子的笑臉卻足以驅散一切。
回校後,支教隊在校內進行了成果展示,同時開展“1+1”幫扶活動,所有貧困學生都找到了資助者,意味著他們能夠繼續上學。
2008年7月,經過一年的發展,支教隊的規模漸漸擴大,隊員由最初的27人到70人,支教點由最初的1個到4個,在此基礎上,支教隊總結了去年的經驗與教訓,再次踏上了我們的愛心之旅。
2008年是特殊的一年,奧運會、四川汶川大地震,都為2008描下獨有的色彩。因此,2008年的支教內容都是圍繞“奧運”和“賑災”開展,我們希望讓孩子分享祖國的榮耀,感恩生命的可貴。
在4個不同的支教點裡,每天都在上演著不同的感人故事。物質的匱乏、營養的不足、疾病的折磨……這些不但沒有讓我們的隊員屈服,相反的,是讓隊員們對支教有了更深的理解,對感情有了更深的珍惜,對孩子有了更濃的愛。“我們要教給他們的生活的堅強而不僅僅是知識。”
2009年,有了前兩年支教的鋪墊,支教隊的支教點已經擴展到6個,隊員人數進一步增多,課程進一步豐富。帶著滿滿的希冀,我們繼續前行,願將愛與希望撒播每一個角落。
短短15天裡,100多名隊員充分發揮了自身所長,展示了中大學子的精神風貌,順利圓滿地完成了義務支教、1+1家訪、信息化調研和物質捐贈派發等支教工作。

支教隊文化

創新:

相比較傳統的義教項目,“心心之火”將更大的精力投入到了課程的設計中,將傳統的以知識性課程為主導、以傳授更多知識為目的的義教逐漸過渡到以特色課程為主線、以拓寬孩子們的視野為目的的義教項目。同時,“心心之火”始終立足於義教但並不局限於義教。在整個項目中,我們在支教的平台上,同時開展1+1幫扶計畫、物資募捐計畫、陽光書屋計畫、免費午餐計畫等一系列活動,力求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當地學生的生活狀況。本支教隊的主要成員為大學生,成員組成結構合理、專業性強、技術過硬。利用這一優勢,“心心之火”在原有“1+1”家訪的基礎上在未來更注重對支教點當地的調研,形成調研報告。

宗旨/理念:

心心之火”始終秉承著“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理念,以“放飛孩子的夢想,托起明天的太陽”為宗旨,關注每一個孩子,提倡朋輩教育,重視心靈陪伴。在過去的四年里,“心心之火”通過與其他高校和社會各界合作,以支教、信息化建設、“1+1”幫扶和物資捐贈為主要形式,並不斷尋求發展更多有益的方式,幫助貧困山區的少年兒童圓求知之夢。

支教隊標誌:

具體闡釋:標誌中的兩顆心,寓意我們“心心之火”支教隊。標誌由一大一小兩顆心構

成,外面由紅色和綠色組成的大心,代表支教隊隊員們飽含熱情與希望的愛心;大心環繞下黃藍兩色的小心,是孩子們純潔、溫暖的心。兩顆心緊緊相依,相互交融與碰撞,產生溫暖與感動,燃起一團的火焰,雖然渺小,但帶來光明和希望,並將薪火相傳。支教隊的標誌很好的詮釋了“心心之火”支教隊“放飛孩子的夢想,托起明天的太陽”的宗旨。我們將一如既往地關注孩子們的心靈成長,注重心靈陪伴,希望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給予他們持續性的影響和推動。

心心之火支教隊榮譽

2007年度廣東省優秀志願服務集體
2007年度中山大學“三下鄉”先進團隊
2008年廣東省大中專學生志願服者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單位
2008-2009中山大學暑期公益評比一等獎
2011年中山大學四校區暑期公益評比大賽二等獎(“夢,點亮”貴州大型支教活動)
2010年中山大學四校區暑期公益評比大賽三等獎(侗文化展示)
中山大學2010年“EDP優秀公益活動”一等獎
2010年度廣東大學生“福彩公益獎”活動“福彩公益團隊獎”
“微公益,做不凡”聯想微公益大賽前十名
中山大學2011年“EDP優秀公益活動”一等獎

未來展望

在“心心之火”支教隊的第六個年頭,我們將在原有的成果上力求突破瓶頸,通過制度上與項目上的創新,給山區的孩子們帶去更豐富的課程與更實在的幫扶,同時也讓參與進“心心之火”支教大家庭的成員擁有個人成長的機會與體驗。孩子與孩子的“老師”們共同學習,享受半個多月的溫暖時光,更充實彼此之後的生命旅程。
未來規劃:

一.課程改革

“心心之火”支教隊將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支教課程的整理、豐富與創新之上。2011年起,本隊在東校區與北校區分隊均設定了課程組,將在未來負責起“金牌課程展示——讓新隊員了解本隊創意課程”、“心心之火課程庫——整理5年積累的課程”和“孩子的老師也學習——新隊員課程培訓、試講”等項目。同時,本隊的支教課程將從知識性課程逐步過渡到創意類課程,戲劇課、閱讀課、手語課、繪畫課、生理衛生課等特色課程將成為支教過程的主打,培養孩子們廣泛的愛好。

二.當地調研

在未來,“心心之火”將在原有1+1家訪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對當地的實地考察,形成調研報告。2011年,“心心之火”在南校區首次開闢分隊,以社會學與公民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ICS)的相關人員為依託,進行社會調研培訓。同時北校區也將在公共衛生調研方面進行努力,爭取將調研體系不斷完善。

三.績效評估

2011年至2012年,“心心之火”支教隊將邀請公民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ICS)相關專家針對本年度支教活動進行相關的績效評估,以更好了解支教成果。

四.公益互動與合作

在未來,本支教隊將與更多的公益團體、個人展開溝通與合作,從而向優秀公益團體借鑑經驗,同時拓寬為山區的孩子們爭取更多資源的渠道。而在物資募捐(如圖書、冬衣、鞋子等亟需品)、團隊培訓、免費午餐等方面,本隊會更加注重與相關公益團體的合作與交流。

支教隊年表

年度 活動名稱 累計幫扶山區學校數(所) 累計受益學生數(人) 累計支教人數(人) 累計支教小時數(小時) 累計支教行程(公里)
2007 夢,起航 2 245 32 4800 3800
2008 “心心”之火你我相傳 6 1351 126 18900 12900
2009 愛與希望 8 1852 258 38700 23900
2010 愛點亮 12 2500 330 49500 34900

歷屆主要隊員

年度 地點 隊員
07 貴州加兩 ​
​ 貴州加去 ​
08 貴州加去 柳綠、胡清通、張芸、譚小燕(廣東藥學院)、江樹鋒(華南農業大學)、彭榮耀(華南農業大學)、王炬強(華南農業大學)、何梅燕(華南農業大學)、蘇筱麗(華南農業大學)、蔡世文(華南農業大學)、鄭佳曼(華南農業大學)、周巧鈺(華南農業大學)
​ 貴州計埃 朱世允、歐燕玲、耿莉娜、黃丹虹、潘曉聰、羅武深、全秀龍、張曉紅、羅苑紅
​ 貴州畢節 鄭天凱、徐燕君、郭林峰、劉京洋、潘群、何斯韻、甘小珍、曾譯萱、肖苗苗、張朝雄、李慕嘉、馳喆慧、莘翊路、王天、陳詞、劉漢凝、楊達東、李楚瑩、湯玉妃、黃潤蘭、丘憲恩、張蕾、王雪鶴、劉芷
​ 安徽桐城 陳春霞郭曉丹、吳陪瑋、黎子銘、張璇、嚴菊、蔡月香、劉蔓、潘慕英、李韻、劉洋
​ 廣東揭陽 何哲明、渠濤、蔡敏肖、詹育藝、梅寒、甘百長(信息化建設小組)、姜政委(信息化建設小組)
​ 信息化建設調研 鄭太海、張思、黃演林、趙玉華徐攀
09 貴州加兩 ​
​ 貴州加去 ​
​ 貴州計埃 ​
​ 貴州本里 ​
​ 廣東揭陽 ​

支教隊合作夥伴

學校:

貴州省榕江縣本里國小
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縣楊梅國小
貴州省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江龍區楊柳國小
貴州省布衣族苗族自治州興義市巴結鎮南龍村南龍國小
貴州省布衣族苗族自治州興義市興仁縣新馬場鄉九盤村九盤國小

公益團體:

燈塔計畫
V-BUS義工加油站
木棉劇團
零下四度
中山大學公民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ICS
V樂益公益成長中心
中山大學研究生支教團
中山大學愛心助學協會
啟明星支教隊

NGO、基金會:

千禾社區公益基金會
EDP基金會
愛心車隊
健朗物流
免費午餐組織

校內:

中山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團委
中山大學青年志願者指導中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