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莊村

中安莊村,位於山東省莒縣北26公里處,西與臨沂市的沂水縣相毗鄰,東與青峰嶺相接壤,南面是果莊鄉,北邊是碁山鎮。距日照市100公里,對空面積8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1萬畝,轄42個行政村,3.3萬口人。境內莒(縣)天(寶)公路、道(托)黃(墩)公路縱穿南北,安(莊)沂(水)公路、安(莊)果(莊)公路橫貫東西。屬暖溫帶季風性大陸氣候,以丘陵為主,土質較好,水資源豐富,東鄰山東省第四大水庫--青峰嶺水庫(流域面積770平方公里,,沿庫岸長13公里,可利用水面1萬畝)。

中安莊村

行政區劃與歷史沿革:山東省莒縣安莊鎮中安莊村

中安莊村,位於山東省日照市莒縣安莊鎮。

中安莊村地理位置圖中安莊村地理位置圖
安莊鎮,俗稱安莊,曾一度稱公社、鄉、鎮。
安莊,空有沿海之名卻無沿海之實。
安莊,曾一度成為莒地貧困山區的代名詞,所以才有了後來日照史上最大規模的莒地北十鄉大開發(北十鄉開發之時,莒縣總計25個鄉鎮,安莊曾是被開發的鄉鎮之一,政績工程,成效甚微)。歷史記事與村名由來:

中安莊村位於安莊鎮以西1500米。
明初,洪武、永樂年間,山西境內連年乾旱,蝗災漫天,民不聊生,

朱元璋朱元璋
明政府下令從山西強制向外遷民,雖故土難離,但百姓也無計生活,後又有明軍在強攆,不得不從山西省向外分散遷居,“解手”一詞也是那時流傳下來的。又因為當時明軍頭上都系有紅頭巾,所以又有的“紅頭蒼蠅”一說。據《明史》記載,安姓作為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山東、河南、安徽、浙江等地(詳見安姓由來)。
關於當年明官府組織大規模移民,在民間流傳著許多傳說。儘管都無從考證,但卻銘記了人們對大移民的難以言說之痛。
洪洞大槐樹遷民並非只遷洪洞人。洪洞大槐樹是山西遷民的總聚集地,遷出的居民是以太原、平陽(今臨汾)二府,澤、潞、遼、沁、汾五州為主。據粗略估計,至少有數百萬。當時,曾有移民的記錄,具體記載著所有移民來自哪裡、遷徙到哪裡,可惜在文革時期被毀了。
當時遷徙的也算是中國移民史上的一大壯舉。安氏兄弟便是那時從山西省洪洞縣老槐樹底遷往莒地先期移民的一支,兩人遷至今安莊鎮,因姓安,遂取名安莊。後安氏兄弟二人家族逐漸壯大,安家後人再逐步分散建村,先建西安村,後在兩村中間再建一村,因此村正在安莊與西安村中間,所以取名中安村。又因村後是一塊窪地,安氏稱為安家窪,後逐步建村。(安莊最少有五個村莊與安氏有關:安莊、中安、西安、安家窪和安家的寶窪)
後安氏因諸多原因集體移居他鄉,具體安氏因何事何時遷往何地,已無證可查,給安莊後人留下了無盡的遐想和神秘猜測。這便是安莊史上有名的“安氏之謎”,也是莒縣史上有名的“莒州四大謎”(亦稱“莒縣四大謎”)之一,所以,安莊再無安姓。(筆者以為,這么龐大的家族集體遷徙與消失,即便是現在,亦是不太可能,未遷之人後來隨作他姓仰或與清初大地震有關倒也不無可能。)
從安氏定村,到後來李氏、張氏,來氏、郭氏、孫氏陸續依次遷入,沿用此名,前後歷經幾百年,才形成現在之中安莊村。 最近幾年,陸續在村周圍發現石碑,記載著明洪武、永樂年間就有山西洪洞遷民過來,但除“安氏”有記載是從山西洪洞遷往山東一支以外,“張來郭氏”即便是從山西洪洞遷來的移民,也並非是遷來之後直接入住本村,而是遷入他地之後,再轉入本村。
現村中住戶190有餘,人口800餘人。
(註:另有資料顯示,村中張氏實乃是洪武年間從山西洪洞縣遷入山東的一支,但其祖上先遷至今天沂水縣崔家峪附近,後再分散遷出。來氏後人,由於家丁不旺,到20世紀中葉,只有兄弟兩人,老大已經移居東北,老二“來成美”亦無妻女子嗣,也於1987年冬雪天黯然辭世,終年84歲。李氏他遷,現今中安村中已無李姓來氏。)
清初,1668 年7月25日8時左右(清康熙七年農曆六月十七日戌時)莒縣發生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8.5級大地震(地震級別是級與級之間相差30倍),莒地災情是“官民房屋、寺廟、牌坊、城垣俱倒,周圍百餘里無一存屋”,“城內四方遍地裂縫,或寬一尺、二三尺,或長數丈,百步、數百步,亦有十字形裂者。城東南沭河東崖裂縫寬三尺”;“馬亓山崩四散,屋樓固山劈裂一半,閻家固、鏇風朵、科羅朵、馬亓山、大山各裂一半”……現在已過去300多年,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數到底是多少已無法查考,我們來看一組數字。郯城,“打死男婦子女八乾七百有奇。查上冊人丁打死一千五百有奇”沂州,“震死人丁一萬二千有奇”。蘭山縣(今臨沂縣),“地震壓死五百五十六丁”。莒州,“壓死人丁在冊三乾五百九十餘丁,男婦老幼死者共二萬餘人”。沂水,“除地震壓死人丁一千二百九十五丁,實存見在人戶二萬九乾八百六十丁”。由於當時人口還不密集,這些死亡人數已經占當時地區人口相當大的比例,而且還不包括後來因洪水、疫情等造成的死亡。
莒地大部分人喜歡將人一輩稱作一世,莒地現在無論何種姓氏,大部分都在17至20世之間,這也是因為莒縣人大部分都是在清初大地震之後遷徙過來的主要原因。風土人情與人文景觀:

此村雖有山有水,人傑地靈,名流輩出,但也屬窮山惡水出刁民的聖地,喝酒罵街、打架鬥毆和偷雞摸狗之事屢見不鮮。
村南一條河,謂之中安村河,一年四季汩汩不斷,自西向東奔流而下,直入洛河,後入沭河。由於村中無工業,所以此河並沒有受到污染。路過此河,口喝之時,隨手在河中沙下取一泉眼,全身附沙,兩手撐地,探口入泉,痛喝一氣,清爽可口,頓涼心脾。村中現在仍有好多居戶,喜歡清晨擔著桶,到河中挑水吃。
河中沙子清純,不含泥土。夏日傍晚全村老少皆喜在河中沙子上或倘或坐,與聊友閒侃,孩童則在水中嘻嘻,玩老鷹抓小雞,藏貓錨,一陣微風飄來,涼風習習,甚是愜意。
村河南邊有一塊平地,土地肥沃,旱澇保豐收,是村中上等的好菜園地,一年四季鮮菜不斷。
菜地南面,便是村中的南山嶺,嶺上原有一片上好的原始針葉松林,閒來無事,村民便到山嶺上隨便轉轉,滿山鳥語花香,順手採摘一點野菜,拾點松蘑菇,還能看到成群結隊的飛鳥走獸,原是村民心中一大驕傲,但後由於1988年冬天,村兩委會決斷失誤,導致全山林木被伐一空,現今光禿禿一片,看了讓人甚是心寒。不要說再看飛禽走獸,就是不到秋收季節,連個山老鼠都不會見到。

林業礦產:

中安村至2007年成為莒縣十大速生楊林大村之一,其森林綠化覆蓋面積占全村土地面積的46%,據安莊鎮首位。
中安村的河流,因流沙等級好而聞名十里八鄉,年產流沙上萬立方米。此河中的沙子是全國為數不多能含“河沙金”的河流。

石英砂石英砂
山嶺南面,是一片上好土地,土地內有上等石英砂礦和鐵石礦,現今也倒賣給了外地人,他們加緊開採,正在榨取中安莊集體村民的最後一塊雞肋肉。文教衛生:

由於村中債務累累,舊村改造至今未能實現,這不能不算中安村是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史上的一大敗筆。
村中有一國小,依河而建,現以荒廢。由於村中資金奇缺,早以變賣給農戶,改為民房。村中學童,不得不起早貪黑,奔赴三四華里的路程,到安莊鎮去求學。
村中有醫務室一座,醫生兩名,醫務室原址在學校校舍,後因變賣,現租用一民房。

經濟收入:

村委會除了賣地並無外來收入,社會在發展,中安村卻在倒退,從生產隊的豐衣足食,到現在的不外出打工而不能解決溫飽問題。從改革開放責任到戶,人均土地兩畝多地的自力更生,到現在的人均不足七分地的餓死老鼠。要說安莊鎮是莒縣貧困山區的代名詞,那么中安村就是安莊未脫貧致富的典型代表。
全村以沙壤土為主,出產的花生米、黃煙和紅薯澱粉全國聞明(但村民並為因此而改善了生活)。
該村地處北溫帶,四季分明,雨量適中,氣候宜人,光照充足。全村年降雨量為775毫米,年總日照數為3532小時,太陽輻射量為12.34千卡/平方厘米,無霜期為183天,光、溫、水、土適合各種果品、無公害蔬菜生長。

水利建設:

村內近些年來無重大建設項目,直至2009年,由縣裡拔專款為村里修建水泥路一條,1000餘米。
村內有河無橋,村人也養成了脫鞋過河、開車繞行習慣。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村民花巨資切成兩口直徑40米的大口井,以河南大井投資最大,一切工程順利完工,但是村委會以燒不起油為理由,拒絕送水上嶺,至今未能改變靠天吃飯的歷史,設備亦也拆了機器賣零件,兩口大井都已荒廢坍塌,成了村中學齡前和留守兒童潛在的一大安全隱患。倒是便宜了開鐵礦的老闆,不用投資,就可用村民的血汗來榨取村中僅有的礦產資源。 成了村民心中永遠的痛。

村中名人:

張德江

張德江:現任國務院副總理,祖籍山東省莒縣安莊鎮中安莊村,祖上原是村中木匠,因當時家境貧困,於清朝中期,舉家闖關東至今東北遼寧省。

張世海

張世海:原名張倫張侖),莒縣安莊鎮中安村人,東北抗日民族英雄,

是奉系軍內一位神秘而又傳奇式的愛國人物。20世紀二十年代,後清政府腐敗無能,東北地區一度混亂,張世海遂帶領鄉民揭桿而起,占山為王,劫富濟貧。後被張作霖招安,其人雙手過膝,夜能視物,槍法奇準,有神槍手之稱,因其有過人之處,所以深受張作霖的青眯(詳見《東北抗日名人錄》《張作霖》)。皇姑屯事件之後,張世海曾也一度成為被日軍通緝暗殺的對象。張作霖死後,1928年12月28日,張世海力挺張學良東北易幟,結束了東北軍閥混戰的局勢。到30年代,國共又起戰亂,張世海不忍看到國人相殘局面。遂隱姓瞞名,過起了隱居生活。為了紀念那段歷史,後來將其三個兒子取名張德霖張德仁張德軍。其傳奇事跡,現在東北某些地區和家鄉仍廣為流傳。張余

張 余:莒縣安莊鎮中安村人,曾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淮海戰役孟良崮戰役等。建國後,又跨過了鴨綠江,參加了抗美援朝的上甘嶺等戰役。身經大小戰爭上百起,立戰功無數,身負重傷十餘次。回國後,為不給國家添負擔,遂決定回村養傷病。於1995因病去逝。

郭文錄

郭文錄:山東省莒縣安莊鎮中安莊村人,1922年生,1946年參軍,1948年參加濰縣戰役,同年壯烈犧牲。

郭文寶

郭文寶:山東省莒縣安莊鎮中安莊村人,1927年生,1944年參軍,1945犧牲。

郭安錫

郭安錫:救人英雄,山東省莒縣安鎮中安莊村人。1976年生,1995年12月入伍參軍到瀋陽軍區某部隊,曾參加過“九八大抗洪”的松花江抗洪搶險,榮立過集體二等功。

2011年11月10日(農曆十月十五),不顧個人安危,搶救在村南嶺姜窖存放紅薯的村民,英勇獻身,時年35歲。(祥請參閱報告文學:山東省莒縣一退伍軍人救人不幸犧牲---我用生命換你一線生。)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