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80後飯日群體

中國80後飯日群體

近年來,在中國的青少年中出現了一個特別喜愛日本文化、追隨日本IDOL(偶像)的“飯日群體“。在當代中國,喜歡日本文化、追隨日本IDOL(註:偶像)的群體正在膨脹,這是一個無可爭辯的事實。

背景特徵

中國日飯(註:來自英語中的fan,即歌迷球迷的“迷”)與J飯(註:指日本JOHNNYS事務所旗下藝人的追隨者)群體

(圖)“飯日”一族“飯日”一族

的主力軍,正是令世界矚目、讓家長頭疼的80後,甚至,90後。他們聽日本的音樂,玩日本的遊戲,喜歡日本的IDOL,看日本的電視劇、動漫與娛樂節目,甚至,完全出於興趣地,自學日語

日飯,指對日本文化特別感興趣並以其為主要愛好的人。J家,指JOHNNYS事務所,亞洲最強大的男性藝人夢工場。J飯,指JOHNNYS事務所旗下藝人的追隨者。“日飯”側重的是對日本文化中某一方面的喜愛,“J飯”側重的則是對日本IDOL的喜愛。從二者的關係上看,“日飯”與“J飯”存在著不小的交集,但卻不會完全重合。

飯日群體對興趣愛好的信息獲得大多來自網路,與群體中他人的溝通也大多依賴網路進行,網路是他們生活的第二個空間。在這個空間裡進行訪談,不僅可以減輕受訪者的緊張與壓力,也能促使他們更加真實地表達自己。

喜好原因

大部分日飯之所以成為日飯,僅僅是出於對日本文化中某一部分的喜愛。而對於許多J飯而言,這一問題的答案則顯

(圖)中國80後飯日群體中國80後飯日群體

得複雜。從塞滿了電腦的視頻、照片、電子雜誌、自製電子書、自製PV(註:飯們為IDOL的生日或入社周年紀念日製作的視頻)到掛滿房間的海報,在IDOL的演唱會上或是他人製作的PV面前感動流淚,對於J飯來說從不是什麼稀奇的事。如果問“你從什麼時候開始飯你的IDOL”,一位J飯的回答很可能是:“從他11歲的時候”。而這大概正是J飯的與眾不同之處,當你問為什麼喜歡時,她們通常無法給你一個類似於“他的歌很好聽”或者 “他很帥”這樣令人滿意的理由。她們更可能告訴你:“說不出哪裡好,因為不僅僅是喜歡”。

JOHNNYS事務所的公式是,使用很低的成本將一個10歲時的孩子一路培養成20歲時的IDOL。與飯們一起長大的這些藝人對於她們來說,與其稱呼為IDOL,也許不如用“大切な人(重要的人)”形容來得合適。

21歲的kameのきki說,“就是想一直陪伴他們(註:指KAT-TUN,J家旗下團體)走下去,都是讓人疼的孩子。”進入圈子三年多的伍陸柒說,“很多事情都是和這個團(註:指NEWS,J家旗下團體)一起經歷的,很複雜的感情。”

對於“核心”的J飯而言,IDOL已然成了精神生活的一部分。NBJ(NEWS BOOM JAPAN)論壇,NEWS在中國最大後援會的第二代管理員tina說,“無論如何都會想去支持和保護。就算是那么一點點也希望能透過自己的小小的力量,讓更多人認識NEWS和喜歡NEWS……可能就是因為NEWS的經歷吧,沒有任何一個團體能讓我覺得那么心疼、心酸的,在那段失落的時間(註:指NEWS因其未成年成員飲酒事件而被事務所停止藝能活動的一年),大家都是不放棄,互相鼓勵。”

來自江蘇,活躍在各大論壇的夭乜對IDOL的情感似乎濃烈得讓局外人愕然:“隨時隨地會突然想到,想到的時候會不由自主的微笑;很久沒有他們的訊息會情緒低落;一直期待著能看到生人(註:真人)。”

然而,IDOL影響力的勢力範圍遠不止於精神生活,甚至可以覆蓋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喜歡一個遙遠的人不可避免地要以巨大的時間和精力為代價,對於中國的J飯而言,這個代價更是由於地域與國籍的限制而大大翻倍。無法從電視上收錄IDOL的節目,便只能天天上網下載視頻並更新各種訊息。而對於各大論壇的管理員與版主來說,付出則不僅僅在於獲取訊息,更在於把這些訊息傳達給全中國的飯。從掃圖組(註:各個論壇由專人組成的工作組,負責從日本雜誌上掃描照片,作品享有圈內人認同的著作權)、翻譯組(註:同前,翻譯日雜上的文章)到字幕組(註:同前,為各種視頻製作字幕),從最初的片源到最後的視頻壓制,每天的生活被工作、學習和這些不計任何報酬的事務擠滿了,她們卻並不覺得辛苦,甘當“全職飯”。

從傳統的和式建築、茶道料理到當代的動漫、音樂與IDOL,無論是日飯或者J飯,男飯或者女飯,這個群體所具有的最無懸念的特徵,便是對日本文化的喜愛。不過更可以肯定的是,喜愛的多少與喜愛的方向卻因人而異。

現狀

當這些自以為不辛苦的付出與工作學習發生了矛盾的時候要怎么辦?這是許多人關心的問題。同樣在加拿大讀書的tina說:“以前比較小,為了NEWS而拋棄很多東西(例如不睡覺去做東西,翹課),也會盲目的去花錢(為了一頁照片段預告70塊去買雜誌),現在會在偶像與生活中儘量平衡,電視劇、節目有空再看,管理論壇小事都交給斑竹去處理,大事才出面。我和另外的管理員neko都是怎么想的,真的沒那么多時間和熱情去做全職飯。” kameのき^ki坦承:“06年的時候有個考試沒考好,現在不會了,會安排時間了。”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人們對於非正式群體的選擇和參與主要基於自己情感上的好惡。通過參與非正式群體來滿足情感需要這一事實使非正式群體的凝聚力往往比正式群體高得多。感受到IDOL給予的“應援的力量”,或許是身為J飯的80後在如此辛苦的追逐中仍懷有那么多幸福感的理由。

然而,美好的事物必然有它的背面,這個圈子似乎也並非風平浪靜。在局外人看來再沒有意義的爭吵對於當事人來說通常都有天大的理由。在這個圈子裡,爭執的來源似乎有兩個,一是老飯認為新飯“動機不純”,二是唯飯與團飯為了各自的偏好而進行的口水之爭。無論在外人看來是否必要,涉入了感情的飯們似乎已經很難擺脫。

有彼此間的支持,有溝通交流的快樂,也有無心有心的傷害,這大概是日飯圈成為一個完整世界的必然。而對更多的人來說,它簡單得就像一個自己長大的地方。

在去年7月份《TIME》的封面文章“China’s Me-generation”中,中國的80後被指責為政治無涉的一代。而作為中國80後的日飯,經常得到的評價似乎是,第一次得知他們飯上了日本 IDOL的人脫口而出的一聲“賣國賊”。有時候這只是對方用了重詞開的一點小玩笑,有時候這卻是一場爭執的開端。論壇,百度貼吧,校區域網路,甚至是在自己的身邊,口水戰在日飯與憤青之間一發不可收拾,而且還無休無止。然而面對質疑,更多的日飯選擇了沉默。

然而,從修身養性的角度出發,在守護自己的信仰與尊重他人的信仰之間為何始終無法找到平衡,應該是值得飯日群體反思的問題。

飯日群體持續不斷的發展,吸引了不少青少年參與、投入乃至沉浸其中,理應引起家長、學校、青年團體以及社會學界的關注,但直到現在仍很少有人願意關心他們、理解他們。

飯日群體中的人際關係

有兩個人存在的地方就必然存在人際關係,網路生活也不例外。作為一個非正式群體,飯日群體生活的環境並不是真

(圖)中國80後飯日群體中國80後飯日群體

空,他們在構築自己一個人的信仰體系的同時,也編織著一個錯綜複雜的關係網。

“一個女人適合獨自YY(想像),兩個女人適合共同HC(花痴)”,如果是很多很多的女人聚在一起呢?事情可能因此變得複雜。而這正是J飯世界的一個重要支點——“親”的存在。在關係好的J飯之間,彼此採用的稱呼不是 “你”更不是“您”,而是一個“親”字。事實上,即便是不認識的J飯,第一次見面時也會直接稱呼對方“某某親”。經常出現的情況是,在QQ的J飯群里,兩個女人第一次聊天,以“親”開頭,以“CHU”(親吻)結尾。這讓外人看來不免有矯枉過正之嫌。在各式各樣的論壇、QQ群和個人主頁上,大部分“親”相處愉快,至少,相安無事。“親”的親密到底達到怎樣的程度?又是什麼力量讓喜歡上了同一個或者同幾個IDOL的女人如此親密?

NBJ論壇的翻譯區版主橙子說,親是“素未謀面的朋友。另一種角度說的話,可以稱得上是我的大學同窗,因為我大學一半的時候是和她們在一起的。”我問她“親”是否重要,她想了一下,給了我這樣一個回答:“互相支持走過了05年下旬和06年非常重要的人”。受日語語感的影響,當一個J飯說“重要的人”這個詞的時候,在她心目中那便是一個很高的位置。和橙子的談話進行了很久,已經成為上班族的她似乎正和大學時代的生活漸行漸遠,但即使時過境遷,我仍能感受到她對這個群體的關心和眷戀。

也有人說比一般的好朋友還要親密。因為本來因為一些歷史的關係和人們的偏見,日飯本來就不多,甚至有時候能被理解也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情。在這種狀況下,他們更把親們看的比任何物質都重要,甚至可以說的精神的一種支持力。因為有論壇、群還有裡面那些親們的存在,自己才會被理解,被支持,被深深的感動。

飯日語言與掐架文化

理解一種亞文化顯然並非易事,作為第一隻攔路虎的語言,就包括了各種稀奇的語法、簡稱、縮寫以及在一定程度上無法為外人所模仿的語感。構築起中國日飯語言大廈的,首先是大量以漢語、英語和日語為基礎的簡稱,如以漢語為基礎的BH(彪悍)、BLX(玻璃心),以英語為基礎的CP(couple)、BL(boy’s love),以日語為基礎的殘念(意為遺憾、可惜)、大愛(意為非常喜愛)、暴走(指因激動而失去控制)、宅(源自“御宅”,用作動詞或形容詞)、orz(失意體前屈,一種源自於日本的網路象形文字)等等。對於日飯來說,以漢語和英語為基礎的詞條通常與網路語言是同樣的概念,而以日語為基礎的詞條才是最為特別的。與日語本身,或者說日本文化的接近使日飯使用的語言發生了形變,所用的句式語法成了漢語與日語的混血兒。這種形變直接塑造了日飯群體與眾不同的、非主流的語感,間接影響了他們的意見與情感表達方式,又在更為深遠的地方逐步拉近了他們與日本文化的距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