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子黨務建設

中國電子黨務建設

《中國電子黨務建設》考察了電子黨務與資訊時代政黨政治的關係,探討了電子黨務建設對中國共產黨肩負的歷史重任、執政能力建設、中國共產黨的建設與管理的創新的重要作用,闡述了中國共產黨電子黨務建設的目標、原則和戰略策略以及電子黨務系統的建設和維護。適於黨務工作者、理論工作者以及關注電子黨務的高等學校、黨校和幹校的教師和學生閱讀。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中國電子黨務建設》考察了電子黨務與資訊時代政黨政治的關係,探討了電子黨務建設對中國共產黨肩負的歷史重任、執政能力建設、中國共產黨的建設與管理的創新的重要作用,闡述了中國共產黨電子黨務建設的目標、原則和戰略策略以及電子黨務系統的建設和維護。適於黨務工作者、理論工作者以及關注電子黨務的高等學校、黨校和幹校的教師和學生閱讀。

編輯推薦

《中國電子黨務建設》為管理科學與工程叢書之一。

作者簡介

劉建蘭,北京信息科技大學人文社科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政治學、行政管理學。以主持人、主要合作者身份完成多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國家教委重點社科基金課題和科技部子課題。主要著作有《美國州議會》(第一作者)和《中國西北民族地區鄉鎮政權建設研究》(第一作者)等。在國內重要刊物發表論文20多篇。其中《中國西北民族地區農牧民政治行為研究》獲教育部第二屆全國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勵。 佟岩,北京信息科技大學人文社科學院講師。主要從事行政管理、電子政務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曾參與完成國家軟科學研究計畫項目“未來十年中國電子政府的發展與對策研究”子課題。參編《電子政務教程》和《公務員電子政務培訓教程》等著作;發表《淺析管理信息系統對現代政府的影響與要求》、《推進政府信息化問題研究》和《電子政務績效評估指標體系》等文章。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篇 電子黨務與資訊時代的政黨政治
第一章 政黨和政黨政治的發展
第一節 政黨和政黨政治
第二節 政黨和政黨政治的形成和發展
第三節 執政黨建設和發展的重要趨向
第二章 資訊時代的挑戰和世界範圍內政黨的信息化
第一節 資訊時代對經濟、文化、社會和政治諸方面的影響
第二節 資訊時代對政黨和政黨政治提出的要求和挑戰
第三節 世界範圍內政黨的信息化
第三章 電子黨務的概念、本質、特徵和基本價值
第一節 電子黨務的提出
第二節 電子黨務的概念
第三節 電子黨務的基本模式
第四節 電子黨務的本質與特徵
第五節 電子黨務的基本價值和功能
第二篇 電子黨務與中國共產黨
第四章 電子黨務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性任務
第一節 現代化與中國共產黨
第二節 電子黨務與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第五章 電子黨務與中國共產黨執政能力的建設
第一節 中國共產黨執政能力的建設
第二節 電子黨務與中國共產黨執政能力的建設
第六章 電子黨務與中國共產黨建設與管理的創新
第一節 中國共產黨的建設與管理
第二節 電子黨務與中國共產黨的建設和管理創新
第三篇 中國電子黨務建設的戰略思考
第七章 中國電子黨務建設的探索和現狀分析
第一節 中國電子黨務建設探索的基本進程
第二節 中國電子黨務建設的有益探索和重要進展
第三節 中國電子黨務建設探索中存在的不足
第八章 中國電子黨務建設的基本思路
第一節 中國電子黨務建設的目標和任務
第二節 中國電子黨務建設的基本原則
第三節 推進中國電子黨務建設的重要問題
第四篇 中國電子黨務建設
第九章 電子黨務系統的建設與維護
第一節 電子黨務系統的建設準則
第二節 電子黨務系統的總體架構
第三節 電子黨務系統的網路架構
第四節 電子黨務系統的功能
第五節 電子黨務系統的管理與維護
第十章 電子黨務系統安全支撐平台
第一節 基於PK的身份認證系統
第二節 基於PN的許可權管理系統
第三節 單點登錄系統(SSO)
第十一章 電子黨務建設案例:12371黨建信息平台
第一節 12371黨建信息平台概述
第二節 12371黨建信息平台功能的實現
第三節 12371黨建設信息身份認證
參考文獻
……

序言

基於2003年北京機械工業學院管理科學與工程碩士學位授予權學科被批准為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我們策劃出版了這套叢書。
2004年8月,北京機械工業學院與北京信息工程學院合併籌建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北京機械工業學院工商管理分院2004年建立了知識管理實驗室,2005年建立了北京地區第一個實驗經濟學實驗室,2005年8月主辦了中國第一次實驗經濟學學術會議,2005年12月獲得2005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一項,2006年4月獲得北京市第九屆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兩項。2006年5月,工商管理分院的知識管理研究團隊被批准為北京市教委人才強教計畫學術創新團隊;2006年10月,工商管理分院被批准為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北京知識管理研究基地。
2006年12月,北京機械工業學院工商管理分院與北京信息工程學院工商管理系、經濟貿易系經貿教研室合併成立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008年3月,企業管理學科被批准為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

文摘

第一篇電子黨務與資訊時代的政黨政治
第一章政黨和政黨政治的發展
第一節政黨和政黨政治
一政黨和政黨政治的概念
政黨是由代表一定階級或階層的共同意志、共同利益的積極分子,為取得政權和影響政權而組織起來的政治組織。政黨最早產生於英國、美國和法國。自此以後的300多年來,各種各樣的政黨不斷產生、演化,發展到今天,除了20多個國家,由於種種原因禁止政黨存在和活動外,在全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存在著各類政黨5000多個。這些政黨各自占據著不同的地位,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其中有1000多個政黨在各國的政洽結構中,據著重要的地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據此我們可以斷言:現代社會的政府是政黨政府、現代社會的政治是政黨政治,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雖然世人已經公認政黨政治是當今政治的普遍現象,但對於什麼是政黨政治,人們卻有許多不同的理解,學術界也因而有一些爭議。
有些人把政黨政治限定在資本主義民主政治的範疇之內,似乎政黨政治是一種不好的東西。正因為如此,在以前出版的許多工具書中,對政黨政治的解釋往往是貶義的。例如,在《辭海》中,政黨政治被界定為“資本主義國家通過議會或總統競選,由資產階級政黨輪流執政或聯合執政的一種政治制度。”在《政治學詞典》中,政黨政治被界定為“資本主義國家政黨制度的總稱。通常指通過議會和總統的定期選舉,由取得多數議員席位或當選總統的政黨或政黨聯盟組織政府的一種政治制度。”在《世界政黨辭典》中,政黨政治被界定為“資本主義國家政黨之間的鬥爭。平時主要表現為競選、議會內和政府內的黨派鬥爭,以及代表勞動人民利益的政黨同資產階級政黨之間的鬥爭。它既反映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間的衝突,又反映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
後來,人們對這種概念作了一些修改,把政黨政治看做是一種中性的定義。但在定義中又簡單地把它與現代社會的政黨制度視為同一個東西。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政治學原理》一書中:“政黨制度又稱政黨政治,是指一個國家通過政黨行使國家權力和干預政治的一種政治制度。”在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政治學概論》中,政黨政治被界定為:“當代各國的政治,除極少數特殊情況外,幾乎沒有不通過政黨來進行的,但進行的方式則各有不同。這種不同的方式,通常稱為政黨制度或政黨政治。”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政治學概論》中,政黨政治被界定為:“所謂政黨制度(或稱政黨政治),指的是一個國家通過政党進行政治活動的方式或狀態。”在《外國政治制度與監察制度概要》中,“政黨制度亦稱政黨政治制度或政黨政治。它是通過政黨領導或控制國家政權、干預政治的一種制度的通稱。各國政黨根據各國不同的具體環境和條件,往往採取不同的控制政權及干預政治的手段和形式。”
除以上兩種定義外,一些人對政黨政治提出了第三種定義。在中國出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政治學卷》中,政黨政治被界定為:“政黨政治,通常指一個國家通過其政黨行使國家政權的形式。廣義包括各國政黨為實現其政綱和主張而展開的一切政治活動和鬥爭。”近年來,第三種定義得到了比較多的人的贊同。《重新界定“政黨政治”》一文中認為:“政黨政治是政黨干預政治、由政黨領導和控制國家政權的一種政治狀態和機制。”黃宗良先生在《現代政黨政治的產生和變化》一文中用描述式的方法把政黨政治視為國家通過政黨來實施的政治運作。王楷等四人在《政黨政治、政黨制度與政黨監督》一文中提出:“政黨政治是指由政黨執掌國家權力並在政治體制的運作中處於中心地位的政治。”《學術論壇》2004年第1期發表的《政黨政治與政治文明論略》一文認為:“政黨政治,從狹義上講,是指一個國家的政權通過政黨來行使;從廣義上講,則是指政黨掌握和參與國家政權,並在國家政治社會生活和國家事務及其體制的運行中處於中心地位的政治現象。”《政治學研究》2004年第4期《政黨政治與政黨制度論》一文也提出:“政黨政治是指由政黨影響國家政權,並在國家和社會生活中處於中心地位的政治……”在這一類定義中,也有一些不同。例如,在政黨政治和政黨制度上,有的認為政黨制度是政黨政治的表現形式和實現形式。有的認為政黨制度是屬概念、下位概念,政黨政治是種概念、上位概念。這種分歧,還有待通過爭論來解決。但分歧的雙方都試圖把政黨政治與政黨制度分開,是值得肯定的。
上述定義中的第一種,把政黨政治僅僅視為在資本主義民主政治範疇之內的東西,顯然是與現實不相吻合的。資本主義社會有政黨政治,社會主義社會同樣也有政黨政治。政黨在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生活中居於中心地位。政黨在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生活中也居於中心地位,在某種意義上,政黨在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甚至高於政黨在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蘇俄十月革命勝利後,布爾什維克就曾和“左派”社會革命黨人一起合作過一段時期。只是不久“左派”社會革命黨人退出了蘇維埃,致使合作未能長久。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同作為參政黨的中國民主黨派堅持了長期合作。所有這一切說明,把政黨政治看做是資產階級民主範疇之內的東西,從理論和現實上都是不妥當的。上述定義的第二種,把政黨政治和政黨制度看做是同一個東西,也是不妥當的。政黨政治是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由政黨掌權並在國家和社會生活中處於中心地位的政治。政黨政治是民主政治既有發展又發展不夠充分的產物,是間接民主、代議制民主的一種表現形式。政黨制度則是一個國家內政黨結構及其活動規範的總稱。政黨政治不僅包括作為靜態的政黨結構和政黨規範,而且還包括作為動態的政黨的政治行為、政治運作和政治態勢。顯然,無論從內涵還是外延上,政黨政治的概念都要比政黨制度的概念更為寬泛和深入,政黨制度也無法等同於政黨政治。相比之下,對政黨政治所下的第三類定義比較可取。這是因為該定義不僅概括了資本主義國家的政黨政治現象和社會主義國家的政黨政治現象,而且比較有利於人們區分政黨政治與政黨制度,使人們既能看到二者之間的聯繫和關係,又能把握二者之間的區別,不至於將二者相混淆。更為重要的是,這一定義實際上指出了政黨政治的基本含義,即:政黨通過各種方式參與政治活動,就國內外重大政治問題發表意見,對國家和社會生活施加影響;政黨通過領導和掌握國家政權或者參與對國政權的領導和掌握貫徹實現黨的政綱和政策,使自己所代表的階級、階層或集團的意志上升為國家意志。政黨政治的主要內容有:政黨與政權、政黨與政黨、政黨與其他社會組織以及政黨與人民民眾之間的關係機制,政黨制度以及政黨的存在和活動方式。
二政黨政治的基本特徵
政黨政治有許多特徵,其中最基本的特徵主要有以下五個。
(一)控制和影響政府活動方向和活動內容是政黨政治的主要目標
政黨是一定階級或階層的利益的集中代表。政治權力則是一定階級和階層的利益得以實現的重要保證。誰掌握政治權力,誰就從根本上得到了實現本階級或階層的意志的權利。正因為如此,政黨政治的主要目標就是控制和影響政府的活動方向和活動內容。政黨與一般的社會團體、社會組織的根本區別也在於此。政黨的產生、政黨的演變、政黨的活動也完全說明政黨政治的主要目標就是控制和影響政府活動的方向和內容。
(二)政黨政治的主要內容是取得政權和執掌政權
在現代社會中,無論是公民個人,還是由公民組織的社會組織和團體,都會在一定程度上或在一定範圍內參與政治活動,如參加選舉、提出政治訴求等。但它們活動的主要內容僅限於要求政府在某一方面採取具體行動以維護該組織及其所代表的人員的具體利益。政黨組織與一般的社會組織和團體有很大的不同。從政黨政治的角度看問題,我們可以發現,政黨組織雖然也會在許多領域的各個方面提出一些具體的政策訴求,但這並不是他們在政黨政治中的最終行為,他們常常把這些具體的政策訴求作為取得政權和執掌政權的跳板。從這點來看,取得政權和執掌政權則是政黨政治的主要努力方向和主要活動內容。正因為如此,雖然在一些國家,有些政黨可能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裡未能取得政權或參與政權,但他們的整體活動都是圍繞取得政權和執掌政權而展開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